「發現南京」能仁里,食神出沒的街道

最近一部熱映的電影,帶紅了南京能仁裡,許多家住附近的網友自豪滿滿:“我不是藥神,我是在能仁裡買菜的人。”

這究竟是怎樣一個神奇的地方呢?

「發現南京」能仁裡,食神出沒的街道

坎坷的古寺

“能仁裡”三個字包羅的地方可不小,雨花西路東側的雨花北路兩邊都算是它的地盤。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前後,就連長虹路東段的一些單位和住宅門牌,也被冠以“能仁裡”。

老南京有句俗語:“出了南門——都是寺(事)”,歇後語的本意是形容事情多,但字面上卻透露出這樣一個歷史信息,昔日南京中華門(南門)外,遍佈佛教寺廟,數不勝數。

地以寺出名,雨花西路西側、長虹路南側,曾有著1500多年曆史的能仁寺。

據明葛寅亮於萬曆年間編撰的《金陵梵剎志》中的《能仁寺緣起錄》記載,能仁寺最早建於南朝劉宋元嘉二年(425年),原名報恩寺。幾經興廢,直到北宋初年,這裡出了一位被稱為升州法主、圓覺大師的高僧——德明,徹底帶火了這座古寺。

「發現南京」能仁裡,食神出沒的街道

北宋鹹平年間,宋真宗趙恆為德明“賜紫”,即讓他享受三品以上官員的待遇,北宋崇寧年間,寺又被賜名“承天”,隨後才改為“能仁寺”,距今整整900年。

2008年,南京大報恩寺遺址考古發掘中,從地宮裡出土了一塊“金陵長幹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記”的石碑,就是由圓覺大師德明記述並書寫的。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朝廷所賜重建的寺宇又遭兵毀。元至元五年(1268年)進行了修整。明朝初年,能仁寺再次遭災。

「發現南京」能仁裡,食神出沒的街道

能仁寺於明洪武戊辰(1388年)重建於金陵城外的城南天竺山,即今雨花西路西側。在此之前的南唐時期,據《南唐江寧府圖》,其位置在今夫子廟一帶。而宋、明兩代不同的史料,所記載的能仁寺位置則不盡相同。

重建後的能仁寺,金碧輝煌,雄偉壯觀,被列為明代僅次於金陵三大剎(靈谷寺、天界寺、大報恩寺),且與雞鳴寺、棲霞寺、宏覺寺、靜海寺齊名的金陵五座“次大剎”之一,並統領華嚴寺、外鷲峰寺等小剎.

「發現南京」能仁裡,食神出沒的街道

古樹與梅

明嘉靖初,能仁寺再次遭災,隨後於明萬曆年間重修。當時的能仁寺基址為一百五十畝,範圍為:“東至安德街,南至本寺園埂,西至琉璃窯,北至永福寺。”

不僅如此,能仁寺當年還有洲、田、塘、地等寺產。寺外的主要有兩處,分別在江東門對面的梅子洲(位於今江心洲北部的洲尾部分)和安徽當塗的鱭魚洲,共計2000餘畝,大多數為肥沃的良田。

明代之後的能仁寺,逐漸蕭條和衰落,但寺中的一株六朝古梅卻依然名揚四海。據清《同治上江兩縣誌》記載:“寺有梅一株,虯枝盤鐵,古葩鬱香,疏影清流,名曰覆水,蓋六朝物也”。不過當近代著名學者朱偰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考察金陵古蹟時,六朝的覆水梅已亡。其後時光荏苒,隨著江蘇省通信電纜廠的擴建,能仁寺的餘跡也消失了。

「發現南京」能仁裡,食神出沒的街道

而如今的雨花西路能仁裡1號,還有一顆300餘年樹齡的銀杏留存,它的所在,記錄著另一處古寺——天界寺的滄桑。這座明時“天下第一禪林”於太平天國戰爭時盡毀,唯有此株古銀杏倖存。

天界寺的前身是元代的大龍翔集慶寺,最初是元文宗圖帖睦爾在南京的宅邸,原址位於朝天宮東側,今豐富路、明瓦廊一帶。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大龍翔集慶寺毀於大火。朱元璋下旨在中華門外的鳳山重建,賜名“天界善世寺”,簡稱“天界寺”。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天界寺再次遇到火災,僅存大雄寶殿。到明天順二年(1458年),僧人覺義募捐重建,天界寺恢復昔日的盛況。

「發現南京」能仁裡,食神出沒的街道

明時天界寺擁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天界寺設立最高僧司衙門——“善世院”(後改稱“僧錄司”),管理全國佛教。當時外國使者來朝貢,先要在天界寺熟悉朝儀後才能朝見皇上。當年不遠千里前來的渤泥國王(今文萊達魯薩蘭蘇丹國),就在天界寺操練過朝見禮儀。鄭和下西洋帶回來多株神奇的五穀樹,也分別種植在天界寺和大報恩寺內。天界寺甚至還參與了南京城磚的燒造,在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館的藏品中,就有一塊由天界寺燒造的南京城磚。

明初,纂修《元史》的巨大工程,也是在天界寺完成的。

明清時期的天界寺景色絕佳,“天界招提”還被列入明代“金陵十八景”和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中。

清末,雨花臺地區是清軍和太平軍反覆激戰的主戰場,天界寺遭到嚴重破壞。1937年日軍進攻南京,再次毀壞了早就破落不堪的天界寺,一代名剎,瓦礫遍地,雜草叢生,僅存大殿。

「發現南京」能仁裡,食神出沒的街道

南京人的胃

一個典型的能仁裡的人,生活可以很簡單。早上喝碗辣油餛飩,傍晚斬份鴨子,一天就算沒白白虛度。

汪家餛飩、闞老二鴨子火了,吃貨們造訪拔草,總會走著走著就找不到了方向。

能仁裡農貿市場,雨花臺西邊人氣最旺的菜場。家住附近的人,餐桌上的很多食材都來自這兒。一到週末,就連住在賽虹橋甚至江寧的人,也跑過來買菜。

夫子廟麵館開了有些年頭。門口的爐子上,蒸籠日復一日地蒸著熱氣騰騰的小籠包。店裡面,上世紀的白瓷磚已經變得灰撲撲。沒什麼環境可言,但並不妨礙人氣。經常來吃的老客,坐下來點上一碗老城南口味的老滷麵,澆頭選個燻魚或者大肉,再來一籠小籠包。

「發現南京」能仁裡,食神出沒的街道

阿財菜餅店是能仁裡菜場的一個傳奇。門面小小的,一個人擀麵,一個人負責煎烤。菜餅有三種餡,韭菜粉絲雞蛋、白菜粉絲雞蛋,還有海帶雞蛋,都是現做現賣的,分分鐘一張餅出爐,不過遇上人多的時候,等個十分鐘也是常事。

每個逛過能仁裡菜場的人,總會迷上幾樣小吃。潮州快食坊的梅花糕,李家的桂花酒釀大元宵,老尹家的功夫面,邱記酸菜魚……

憑小吃手藝做生意的人們,聚集到這一帶,把各地的口味也帶了過來。那些被食客們簇擁的老店,便在歲月裡停留了下來。

能仁裡的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週末無事,不如約上二三好友,不需多,一百塊足以,從早飯吃到晚飯,這就是最接地氣的老南京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