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喝茶成爲考古學、地理學!

別讓喝茶成為考古學、地理學!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對於一泡好茶的評價只是好喝,不好喝,現在倒越發複雜了……

在普通消費的眼中,熟普正在變得越來越陌生。

過去幾年,市場上充斥著的概念炒作、營銷策略,致使消費者辨別生普、熟普都成了問題,要在不同熟普中鑑定品質更是難上加難。

後來又新增了新玩法:年份崇拜、山頭主義盛行,茶山有不同分區,新六大茶山、古六大茶山……使得現在購買普洱茶,竟然變成一場關於雲南歷史、地理的研究生考試。

別讓喝茶成為考古學、地理學!

武夷巖茶也是眾所周知的水深難懂……

巖茶品種繁多,有上千多種;武夷山36峰、72洞、99巖都產茶;而光是品香這一項,就能讓你在巖茶圈裡糊塗好久……

加上一些茶商的各種噱頭炒作,近年來武夷巖茶動輒賣出一公斤數萬元乃至二十多萬元的“天價”。

2.9萬元一公斤的“牛欄坑肉桂”茶,可能是茶商將1000元一公斤的普通肉桂茶“包裝”而成;普通茶葉只要貼上“大師茶”“山場茶”的標籤就身價倍增……

別讓喝茶成為考古學、地理學!

這幾年大熱的白茶也開始講山頭了。

以前說到白茶,很多人會講福鼎白茶、政和白茶或者建陽白茶,現在以福鼎為例,又開始講這是磻溪的、管陽的或者太姥山的等等~

別讓喝茶成為考古學、地理學!

玩茶太高深,還是佛系喝茶好。

在茶葉江湖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喝茶的最高境界是——玩茶。在茶圈,也有這樣一群人,對他們來說,茶葉的年份、山頭、品種、香氣、湯水等等方面,都是可以拓展的“玩點”。

然而當喝茶變成考古學、地理學,這個高深的玩法我們普通老百姓是玩不起的,也不會玩,只好仰望仰望、羨慕羨慕。

別讓喝茶成為考古學、地理學!

有關茶的各自信息,比如樹種、產地、樹齡、生長環境、年份、工藝等等,都對我們瞭解一款茶有所幫助,但實際上市場誠信不夠,你得到的未必是真實信息。

班章、冰島成名,市場上到處是班章冰島的茶餅。但實際上常識是,這兩個地方的古樹原料產量有限,基本沒有在小市場流通。

對於老茶來說,考證各種包裝,研究各種歷史,當然也可以,但這種折騰遠不如泡一壺試一試更靠譜,因為老茶實在太少,即便是真的,存放不得當,還是沒有意義。

別讓喝茶成為考古學、地理學!

許多名茶,很多有著悠久歷史,都與皇家貴族、帝王將相有關,這是非常珍貴的資源,固然非常重要,但現狀是,吆喝的作用大過品飲,甚至徒有虛名。

而對我們大多數茶客來說,喝茶純粹只是想獲得味蕾上的愉悅體驗,並不想花心思學習琢磨相關茶知識。

因而在如今亂象叢生的茶市場,“佛系喝茶”不失是一種選擇。不深究茶葉背後的故事,不追求名山名師,適合自己口味的就是好茶。

別讓喝茶成為考古學、地理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