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肝癌全球流行情況和危險因素的新進展

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是全球導致死亡的第二大癌症,組織學類型包括肝細胞肝癌(HCC)、肝內膽管細胞癌(iCCA)、肝細胞-膽管細胞混合性癌和纖維板層樣肝癌(FLC),其中肝細胞肝癌約佔90%。

1.流行情況

肝癌發病在世界範圍內差異巨大,以中南亞、北歐和東歐最低,西歐和南非居中,東亞、東南亞和西非最高(圖1、2)。男性發病最高國家依次為蒙古(97.8/10萬)、老撾(78.7/10萬)和越南(40.2/10萬),最低依次為尼泊爾(1.2/10萬)、突尼斯(1.4/10萬)和摩洛哥(1.5/10萬);女性最高依次為蒙古(61.1/10萬)、老撾(29.7/10萬)和危地馬拉(16.0/10萬),最低依次為馬爾代夫(0)、西撒哈拉(0)和尼泊爾(0.7/10萬)。一個人如果生活在在韓國、日本、泰國、菲律賓和中國等亞洲國家,那麼他一生中患肝癌的風險較高(2%~6%),在牙買加、荷蘭、阿爾及利亞則較低(0.25%)。83%的肝癌發生於欠發達地區,即便如此,在亞洲肝癌的標準化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高低與人類發展指數(HDI)沒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

原發性肝癌全球流行情況和危險因素的新進展

原發性肝癌全球流行情況和危險因素的新進展

1.1 全球

2012年全球肝癌新發病例78.2萬,佔世界癌症發病總數的5.6%,居第6位(前5位分別是肺癌、女性乳腺癌、結直腸癌、前列腺癌和食管癌),世界標準化發病率(ASR-W)為10.1/10萬(圖1);死亡74.6萬,佔同期死亡總數的9.1%,居第2位,位列肺癌之後,世界標準化死亡率為9.5/10萬。死亡發病比為0.95。而到了2015年,肝癌的新發病例更是達到了85.4萬,死亡81萬。

1.2 中國

我國是肝癌大國,有近全球一半的肝癌病例,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我國2013年肝癌新發36.2萬例,佔全國癌症發病總數的9.8%,居第4位,發病粗率(CR)為26.63/10萬,ASR為18.15/10萬;死亡31.6萬例,佔死亡總數的14.2%,居第2位,CR為23.22/10萬,ASR為15.65/10萬,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男性發病中標率最高地區依次為四川鹽亭(69.1/10萬)、江蘇啟東(60.9/10萬)、浙江仙居(50.0/10萬)、江蘇海門(46.1/10萬)和廣東中山(44.4/10萬),最低依次為北京(16.0/10萬)、遼寧瀋陽(18.3/10萬)、上海(18.6/10萬)、江蘇無錫(20.6/10萬)和安徽馬鞍山(21.6/10萬);女性中標率最高地區依次為四川鹽亭(28.2/10萬)、江蘇啟東(21.5/10萬)、河南西平(17.2/10萬)、河北磁縣(15.6/10萬)和浙江仙居(15.6/10萬),最低依次為北京(5.3/10萬)、上海(5.8/10萬)、遼寧瀋陽(6.1/10萬)、廣東江門(6.4/10萬)和江蘇無錫(6.5/10萬)。

1.3 性別及組織學類型分佈

肝癌發病和死亡男性大於女性。2012年全球男性新發病例55.4萬,位居第5位,死亡52.1萬,位居第2位;女性新發22.8萬,位居第9位,死亡22.5萬,位居第6位。我國2013年標準化發病率和死亡率男性分別為:27.15/10萬、23.64/10萬;女性:9.15/10萬、7.71/10萬,男女比大約為3:1。除此之外,女性肝癌患者中iCCA的比例高於男性,圖3。

原發性肝癌全球流行情況和危險因素的新進展

1.4 年齡和城鄉分佈

2012年,世界和中國肝癌的發病與死亡自40歲左右開始上升,65歲左右迅速上升,75歲以後達到高峰。一些高發區域如中國啟東,男性在45歲年齡組左右的發病率就已經達到高峰,女性的高峰則在75歲左右。

2013年我國農村地區的標準化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於城市,分別為城市:16.04/10萬、13.62/10萬;農村:20.78/10萬、18.16/10萬。東北的農村地區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而華北的城市地區最低。

2.流行趨勢

2.1全球

1990至2015年,肝癌發病率增長了75%,不僅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及大多數歐洲國家這樣的高社會人口學指數(SDI)國家,而且在菲律賓、瓜地馬拉、羅馬尼亞和塞舌爾等地區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ASIR)增幅均超過100%。與此同時,在發病率較高的中國、西方國家及南非等ASIR則下降20%以上。

1975至2011年間,美國肝癌的年齡調整發病率從2.6/10萬增加到8.6/10萬,到2013年,儘管50歲以上的人群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長期攝入黃麴黴素、肝癌家族史、肥胖、2型糖尿病和吸菸等(表1)。其中,尿中高水平的黃麴黴素的HBV攜帶者相對危險度(RR)值最高為59.4,適度飲酒(每天攝入小於40g)可以降低肝癌發生的風險。

原發性肝癌全球流行情況和危險因素的新進展

原發性肝癌全球流行情況和危險因素的新進展

發病率在下降,但是總體上發病率仍然以每年3.8%(男性)和2.8%(女性)的速度增長,死亡率增長分別為2.6%(男性)和2.8%(女性)。美國癌症協會估計,2017年美國肝癌新發4.07萬,死亡2.89萬,較2016年分別增長3.77%和6.44%。因為注射毒品和輸入受汙染的血液而導致的HCV感染是一個重要原因,尤其是在1945至1965年間出生的人。其次與肥胖、代謝綜合徵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增加有關,大部分歐洲國家iCCA的發病率明顯上升。

由於HBV疫苗的推廣和衛生條件的改善,在中國這樣的肝癌高發國家,近年來發病率有所下降,日本肝癌發病下降是因為HCV感染率的下降,臺灣從1984年開始兒童接種HBV疫苗工程,減少了青年人的肝癌發病率。

2.2中國

從1990至2015年,中國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下降了33%,主要是因為黃麴黴素暴露的降低,比如自1985年來,啟東居民血清黃麴黴素-白蛋白的水平下降了40倍,肝癌死亡率下降了45%。其次是因為嬰兒HBV疫苗的接種。我國肝癌的發病和死亡的變化在2010年出現較大波動(圖4、5)。其原因可能為2010年全國癌症登記點較以往有大幅度增多(由72個增長為145個),樣本更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2006至2009年,發病CR緩慢上升,而死亡CR、發病和死亡ASR基本保持不變。2010至2013年,發病和死亡CR基本保持不變,但二者ASR逐漸下降,即經過人口的標準化,我國肝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步下降,與我國HBV表面抗原陽性者數量的下降有關;同時由於生活衛生條件改善,暴露於黃麴黴毒素風險者大大降低,部分高發地區(如江蘇啟東)肝癌發病率下降,也與全球的報告趨於一致。

原發性肝癌全球流行情況和危險因素的新進展

原發性肝癌全球流行情況和危險因素的新進展

3.危險因素

HCC和iCCA發生的危險因素類似,分別為: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酒精性肝移民到歐洲的非裔、亞裔和南美裔仍然具有很高的風險患肝癌。與之類似,定居在國外的中國人患肝癌的風險要比當地人高,但是會比國內的人低。

4.預防

預防肝癌最有效的措施是及時注射HBV疫苗,近年來出現的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DAAs)使HCV的治療有了重大突破,據估計,在美國治癒90%的慢性HCV患者,可以減少15%的HCC發生。同時,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體重和血糖、減少黃麴黴毒素的攝入、應用如吡噻硫酮、葉綠酸和西蘭花苗製劑等化學預防,也可以減少肝癌的發生。

5.結語

肝癌發病在全球分佈的差異很大,東亞、東南亞和西非是肝癌的“重災區”,近30年來,全球肝癌發病率上升了75%。在西方國家,由於人們的經濟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於亞洲人,其代謝綜合徵、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比例高於後者,有研究顯示25%的美國人患有NAFLD。NAFLD可進展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引起肝硬化導致肝癌,也有一部分NAFLD患者不經過上述病理過程,直接由NAFLD發展為肝癌。由代謝綜合徵、2型糖尿病和NAFLD導致的肝癌比例正在取代病毒和酒精所致的肝癌比例。我國在肝癌防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由於衛生條件的改善和乙肝疫苗的普及,我國肝癌標準化死亡率下降了33%,尤其是青年人死亡率下降更顯著,未來我國肝癌死亡率可能會繼續下降。但是我們也需要警惕由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西方化,所引起的代謝綜合徵、2型糖尿病和NAFLD患者增加,從而導致肝癌患者病因的變化。由於肝癌的死亡發病比很高,因此,肝癌的預防極為重要,我們應該繼續抓住控制肝炎,改善衛生和生活方式的預防策略,諸如繼續開展廣大人群尤其是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改善高危地區的衛生條件,管理有靜脈藥癮史的人員,積極治療已經感染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延緩其肝硬化進程。同時對於高危人群,進行定期體檢或化學預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使我國肝癌的流行情況得到進一步改善。

文章節選自:ModernOncology2018,26(14):2297-2301

腫瘤醫學論壇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