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如何設定半導體產業「自主可控」目標?

中國應如何設定半導體產業“自主可控”目標?

請輸入圖片描述

從國家層面來看,中國半導體業發展需要全方位的提升,並與整體的國力相呼應。但我們要也必須客觀地看到,產業的自主可控肯定是個長期過程,不能操之過急,要循序前進,甚至應該把它看作是一種“激勵機制”。如果中國堅持穩打穩紮,不斷進步,相信在20-30年之後,隨著中國的實力地位日益提升,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合作共存可能會成為主導模式。

核心技術和核心產業都是“國之重器”

無法靠化緣獲得

根據美國商務部發布的最新消息,中興已與美國達成協議,中興事件最終以中興認罰而告終。

中興通訊事件對中國政府和市場都是一個震動,在對中國極為重要的半導體產業,由於不掌握核心技術、缺乏核心製造能力,中國完全可能隨時被“卡脖子”甚至“捱打”。這也暴露出一個缺陷:

雖然中國在許多新經濟領域的應用端發展得很熱鬧,但由於基礎研究和創新做得很差,結果成了沙灘上建樓,一推就倒。

毫無疑問,核心技術和核心產業都是“國之重器”,而且無法靠化緣獲得。因此,中國決策層已下定決心,要發展中國的半導體產業,以突破在核心技術上受制於人的局面。

在安邦諮詢的研究團隊看來,中國要真正發展出有競爭力的、可持續的、自主可控的半導體產業,需要一系列的條件和資源:首先是國家意志和是資金投入,其次是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有持續研發實力、經營良好的優秀企業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與此同時技術學習與創新能力也必不可少,市場拓展與競爭能力也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再談國際合作渠道與合作能力以及半導體產業鏈的構建。

客觀分析,中國現在只具備前兩個條件,其他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

中國半導體發展

如何趕上先進?

安邦諮詢認為,中國首先需要在發展思路上明確:如何定義並實現半導體產業的“自主可控”?這是關係到產業發展目標、產業政策設計和產業投資安排的重要問題。在我們看來,“自主可控”在不同階段有不一樣的解釋,現階段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由於大部分器件、設備與材料仍需要進口,受人制約。因此,半導體產業的自主可控,並不意味著要擁有全產業鏈。

安邦諮詢半導體產業顧問:全球最大的納米制造技術企業應用材料公司顧問莫大康先生表示,由於半導體產業鏈長,技術要求高,投資大,要實現自主可控必須解決一個“生態鏈”的問題。

以美國為例,儘管美國已是世界上最接近擁有半導體全產業鏈的國家,但在光刻機領域美國企業依然缺席,主要的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生產工廠也不在美國。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個單一國家擁有完整的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半導體產業有高度的專業分工,但在各個子系統卻又具有高度集中的特性。現階段由於中國與美國處於兩個不同的“陣營”,對於中國尋求在半導體產業的獨立發展,美國和西方國家肯定會竭力阻礙。

半導體產業的自主可控

並不意味著要擁有全產業鏈

也正是因為如此,安邦諮詢的智庫學者認為,中國必須正確理解半導體產業的自主可控,這並不表示一切要由自己解決,哪個環節都可以不求人,這肯定是行不通的。更加客觀的看法是,每個國家的自主可控,它表示一種掌控能力,即有的部分可自己做;有的部分自己有能力做,但是因為在經濟上不合算而不去做;在有的部分需要外協合作。這種產業生態,是經濟全球化下的常態,除了壟斷之外,大家都需要賺錢。

基於這種分析,莫大康指出,中國半導體業的有些目標可能要商榷,如2020年實現芯片國產化率40%,以及到2025年達到70%等,似乎有些不太科學與現實。中國半導體業的主要任務是努力追趕,提升競爭力,縮小差距,爭取在某些領域中開始有話語權。

今天的中國可能很難出現如三星、臺積電、英特爾、蘋果等著名企業,但是由於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儘管這個市場屬於全球,但在眾多細分的領域中,中國企業仍可能有機會。而要有這些領域佔有一席之地,迫切需要一種追求產品能做到極致的意識與理念。

從國家層面來看,中國半導體業發展需要全方位的提升,並與整體的國力相呼應。但我們要也必須客觀地看到,產業的自主可控肯定是個長期過程,不能操之過急,要循序前進,甚至應該把它看作是一種“激勵機制”。

如果中國堅持穩打穩紮,不斷進步,相信在20-30年之後,隨著中國的實力地位日益提升,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合作共存可能會成為主導模式。到那時候,對於半導體產業的“自主可控”我們一定會有全新不一樣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