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如何设定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目标?

中国应如何设定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目标?

请输入图片描述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半导体业发展需要全方位的提升,并与整体的国力相呼应。但我们要也必须客观地看到,产业的自主可控肯定是个长期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前进,甚至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激励机制”。如果中国坚持稳打稳扎,不断进步,相信在20-30年之后,随着中国的实力地位日益提升,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合作共存可能会成为主导模式。

核心技术和核心产业都是“国之重器”

无法靠化缘获得

根据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最新消息,中兴已与美国达成协议,中兴事件最终以中兴认罚而告终。

中兴通讯事件对中国政府和市场都是一个震动,在对中国极为重要的半导体产业,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缺乏核心制造能力,中国完全可能随时被“卡脖子”甚至“挨打”。这也暴露出一个缺陷:

虽然中国在许多新经济领域的应用端发展得很热闹,但由于基础研究和创新做得很差,结果成了沙滩上建楼,一推就倒。

毫无疑问,核心技术和核心产业都是“国之重器”,而且无法靠化缘获得。因此,中国决策层已下定决心,要发展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以突破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

在安邦咨询的研究团队看来,中国要真正发展出有竞争力的、可持续的、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产业,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和资源:首先是国家意志和是资金投入,其次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有持续研发实力、经营良好的优秀企业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与此同时技术学习与创新能力也必不可少,市场拓展与竞争能力也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再谈国际合作渠道与合作能力以及半导体产业链的构建。

客观分析,中国现在只具备前两个条件,其他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

中国半导体发展

如何赶上先进?

安邦咨询认为,中国首先需要在发展思路上明确:如何定义并实现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这是关系到产业发展目标、产业政策设计和产业投资安排的重要问题。在我们看来,“自主可控”在不同阶段有不一样的解释,现阶段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由于大部分器件、设备与材料仍需要进口,受人制约。因此,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并不意味着要拥有全产业链。

安邦咨询半导体产业顾问:全球最大的纳米制造技术企业应用材料公司顾问莫大康先生表示,由于半导体产业链长,技术要求高,投资大,要实现自主可控必须解决一个“生态链”的问题。

以美国为例,尽管美国已是世界上最接近拥有半导体全产业链的国家,但在光刻机领域美国企业依然缺席,主要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生产工厂也不在美国。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单一国家拥有完整的半导体产业供应链。半导体产业有高度的专业分工,但在各个子系统却又具有高度集中的特性。现阶段由于中国与美国处于两个不同的“阵营”,对于中国寻求在半导体产业的独立发展,美国和西方国家肯定会竭力阻碍。

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

并不意味着要拥有全产业链

也正是因为如此,安邦咨询的智库学者认为,中国必须正确理解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这并不表示一切要由自己解决,哪个环节都可以不求人,这肯定是行不通的。更加客观的看法是,每个国家的自主可控,它表示一种掌控能力,即有的部分可自己做;有的部分自己有能力做,但是因为在经济上不合算而不去做;在有的部分需要外协合作。这种产业生态,是经济全球化下的常态,除了垄断之外,大家都需要赚钱。

基于这种分析,莫大康指出,中国半导体业的有些目标可能要商榷,如2020年实现芯片国产化率40%,以及到2025年达到70%等,似乎有些不太科学与现实。中国半导体业的主要任务是努力追赶,提升竞争力,缩小差距,争取在某些领域中开始有话语权。

今天的中国可能很难出现如三星、台积电、英特尔、苹果等著名企业,但是由于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尽管这个市场属于全球,但在众多细分的领域中,中国企业仍可能有机会。而要有这些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迫切需要一种追求产品能做到极致的意识与理念。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半导体业发展需要全方位的提升,并与整体的国力相呼应。但我们要也必须客观地看到,产业的自主可控肯定是个长期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前进,甚至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激励机制”。

如果中国坚持稳打稳扎,不断进步,相信在20-30年之后,随着中国的实力地位日益提升,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合作共存可能会成为主导模式。到那时候,对于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我们一定会有全新不一样的认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