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40家平台炸雷员工“莫名其妙负债数百万”几招教你识别假平台

又有40家平台炸雷员工“莫名其妙负债数百万”几招教你识别假平台

近期,P2P网贷行业十分不平静,行业洗牌加剧。

全国P2P平台“雷”声不断,继6月批量炸雷后,进入7月网贷平台再度出现连环爆,短短半个月时间,已经有超过40家平台“爆雷”,恐慌气氛蔓延。

P2P平台风险为何现在集中爆雷?

又有40家平台炸雷员工“莫名其妙负债数百万”几招教你识别假平台

P2P平台风险为何现在集中出现,有几个原因:

1

宏观金融环境收紧

事情要从今年以来的债务危机说起,今年一些企业遭遇了债务危机,导致一些债券违约,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了轰动。

P2P当然早已是一些企业融资的渠道,以前在资金宽松的时候,P2P就给企业做过桥业务,银行贷款资金下来后迅速还给他们。今年银行资金紧张,现在银行的钱没了,企业就没有钱还P2P了。企业还不上平台的钱,导致网贷平台经营困难,只好清盘。

还有人些从P2P上借钱炒股投资,但上半年股市、债市、汇市纷纷下跌,借钱炒股的也还不上钱了。

2

政策频频出台,平台生存艰难

从6月至今,监管部门多次向P2P市场释放出加强监管的信号。

比如,6月14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陆家嘴论坛上专门提到非法集资的风险,他明确表示,“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原定于6月底前完成的P2P网络借贷备案工作已延期。两年前,网贷新规明确了备案要求,许多平台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想方设法要通过备案。为了符合小额分散的原则,房贷业务基本没人做了,做车贷的多了,纯信用贷的也多了。

结果备案延迟,合规成本增加,让一些有问题且实力不济的平台,继续维系下去的难度越来越大。

3

网贷行业爆雷,平台开始挤兑

风险是可以传染的。6月以来,P2P行业多家平台接连爆雷,投资者神经紧张、争相申请提现,一旦出现挤兑风潮,原本没有问题的平台也能出现问题。

比如, 7月9日,运营5年的网贷行业老平台“钱爸爸”也发布公告,因大量用户集中申请提现造成平台出款工作量增大积压,这直接导致了近期平台部分出借者回款延迟的现象。

4

本身模式就不具有合规性

有些P2P平台存在自融、资金池、风控的问题,遇到流动性问题和监管压力,也会很快引爆风险。

如果自设资金池,比如平台将客户的资金归集起来之后,进行不合理放款;或者将投资人的资金分离出来一部分用作风险保障金,以弥补借款人的不良借款等。所以一旦出现大量投资者集中提现,资金链马上断裂。

如果平台自融,比如实控人或者股东把钱拿出去,炒股炒房或做各种投资,平台上公布的都是假标,现在突然遇到持续大额赎回要求,一时半会拿不出钱,资金链就断了。大环境遇冷,让有瑕疵的平台无力招架,最终只有倒掉。

员工“莫名其妙负债数百万”

又有40家平台炸雷员工“莫名其妙负债数百万”几招教你识别假平台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一家上海地区爆雷平台中层管理人员赵诚(化名)爆料称,7月初他所在的平台爆雷后,他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是平台多家借款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而他自称,根本没有注册过这些公司,更没有发起过借款。

“我专门找了平台创始人问责,但他支支吾吾什么也不肯说;我又找了风控总监,他干脆坦言自己不知情。”赵诚称。

如今,这些债务让他陷入旋涡,平台出借人天天电话催促他还款。

21世纪经济报道调查了解到,这种现象在多个爆雷平台并不鲜见,银票网等爆雷平台都曾出现类似现象。平台创始人或实际控制人曾借用平台员工或亲戚好友的身份证注册大量“壳公司”进行财务包装,虚构贸易合同或应收账款债券进行自融。如今平台爆雷,这些假标纷纷浮出水面。

“当时创始人借口为员工办理团体险福利,让我们将身份证借给他几天,基于信任关系,大家都毫不犹豫地借了。”赵诚说。如今他得知,在办理团体险期间,创始人借机注册了数十家壳公司。由于公司注册采取认缴制,他们自称对此并不知情。

但其中并非没有疑点,赵诚回忆说,每当平台集中发行动辄上百万元额度的高利借款项目时,创始人都会找各种理由向他们再借身份证。

“现在回想起来,创始人有可能多次拿着这些身份证给壳公司大幅提高注册资本,并虚构贸易合同与应收账款债权,美化财务数据,最终让这些借款标的顺利通过平台风控,实现自融。”赵诚认为。

而风控部门负责人的说辞是,这些借款标的都由创始人直接拿过来要求迅速发行借款,且贸易合同与应收账款债权资料一应俱全,不便多问。该负责人还宣称,除了平台几位高层人员知道这些壳公司的真实状况,风控部门几乎都对此不知情。

“风控总监承认,其实他们的风控很多时候形同虚设,因为平台创始人拿来的借款标的,几乎没人否决。”赵诚直言。据他初步估算,当前平台约有10多位中层管理人员被挪用身份证注册了借款公司,合计身背约3000万元“债务”。

“目前我们只能先向公安部门报案,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赵诚表示。

多位P2P业内人士称,其实类似状况在爆雷P2P平台并不少见。部分爆雷平台创始人(或实际控制人)通过上述做法虚构借款标的自融后,主要将资金用于配资炒股、房地产开发过桥贷款或炒作虚拟数字货币等投机行为,然而今年以来楼市价格回落、股市低迷、虚拟数字货币价格大跌,导致整个资金链断裂,最终引发平台爆雷。

“听说有一家P2P平台负责人炒作虚拟数字货币亏损逾2亿元,不得不转卖P2P平台套现回补资金缺口,但这却给了购买方设立虚假标的自融募资的机会,最终导致平台爆雷。”一位P2P业内人士透露。

如何识别假平台?

网贷一旦踩雷基本上对于投资者意味着血本无归,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擦亮眼睛,识别平台风险,否则最后“渣都不剩”。如何识别?大猫财经总结了几个方法:

1

看平台成立时间

看平台时间是最直接的一个方式。2018年以来总共159家问题平台,成立时间在2017年以后的问题平台占比高达53家,占了42%。

2

排名靠前的平台安全性高

相比而言,排名靠前的平台稳定性会高一些。无论是背景、合规、规模上会普遍优于其他平台。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越是传播广,平台数据做得好,更有较强的资金运作能力和周转渠道。

3

不要迷信背景,资产才是王道

目前互联网金融平台存在国资系、上市系、民营系等几大类背景平台。 不少平台打着所谓的背景大力宣传,“国资系”、“上市系”等,让迷信背景的投资人纷纷上车,一朝平台轰然倒下,才恍然大悟。投资人要仔细看平台的资产、资产、资产,重要说三遍,怎么看?看平台是什么类型的产品。

4

鸡蛋切勿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有些投资人选择一家P2P平台,把所有资金都放在这个平台,如果平台出事,只能全军覆没。最好的办法也要做好资金合理配置,不能全部放在P2P上,比如房产、基金、股票、黄金也需要关注。

当然这些都是粗略的筛选,如果要细致的看,还需要看几个指标。比如资金存管、信息披露、标的额度合规,具备ICP许可证、网络安全三级证书等。

● 资金存管

P2P平台接入银行存管是必要条件,没完成资金存管是不能去申请备案的。接入资金存管的目的是为了把平台和资金进行隔离,不让平台直接碰这笔钱,降低了平台建立资金池的风险。

要辨别是否是资金托管,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投资人、借款人、平台是否在第三方支付公司开通账户。

● 信息披露

银监会的信披指引明确提出P2P平台应向投资人披露的信息指标包括备案、组织、审核、经营和项目五大类。从信息披露里我们一般可以知道这个平台的交易状况、运营状态。

● 谨慎负面新闻满天飞的平台

虽说多数平台暴雷前会封锁消息,但是在新媒体发达的今天,投资人很容易看到关于投资平台的预警、负面舆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尤其是被多次预警且负面新闻较多的时候一定要果断下车。

P2P还能投吗?

最近一段时间接二连三的跑路、实际控制人被捕,让投资者对行业再一次失去信心,难道P2P就这么结束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大众消费的欲望,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这个行业仍被强烈需要的。

但未来行业越来越集中将是大趋势。中金公司就在其最新报告中称,近期中国P2P网贷平台关停数量增加,预计P2P退潮或仍将持续2-3年。3年后正常运转平台预计不超过200家,仅为目前运营平台数量的10%左右。

在此期间,P2P行业里将还有更多平台经历关停,在这个特殊时期猫姐建议你重新评估自己所投资的平台,如果不放心或者看不懂,建议你到期之后撤出投资。

如果你依然对这个行业有信心,也建议提高选择平台的标准,并尽量分散投资。

互联网金融协会首发声

又有40家平台炸雷员工“莫名其妙负债数百万”几招教你识别假平台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昨日发声,称整治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应避免因对一些事件的过度渲染和错误解读影响市场正常秩序,并呼吁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打击恶意逃废债等行为。

7月16日,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京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会议指出,针对近期一些地区网贷行业出现的项目逾期增加、平台退出增多、部分借款人恶意逃废债,而一些不实传言或不当报道误导社会舆论,造成投资人信心不足,加剧恐慌情绪等情况,中国互金协会认为:

1、应正确宣贯专项整治政策精神,牢记发展是以规范为前提,整治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引导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关注相关官方网站和专业人士的正确解读,勿被外界不实报道误导,更不要信谣、传谣,伤害平台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建议有关部门引导媒体正确开展舆论宣传,对社会释放正确理性信号,避免因对一些事件的过度渲染和错误解读影响市场正常秩序。

3、是加强社会诚信文化建设,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打击恶意逃废债等行为,维护规范合同的存续效力。同时,进一步发挥司法协作、资金存管、信息披露、信用信息共享等基础设施手段作用,形成失信联合惩戒。

4、持续开展统计监测和风险预警,促进从业机构按专项整治要求进一步规范发展,为达到整改验收要求做好相应准备。对确已不具备继续营运条件、拟退出市场的机构,应警示和督促其制定清退计划,增强退出全过程透明度。

5、加大金融法规知识普及教育,引导会员机构依法合规加强自身权益保护,在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提示金融消费者应遵循契约精神,依法履约。

腾讯财讯(QQstock)综合自21世纪经济报道(jjbd21)、大猫财经(caimao_shuangquan)、券商中国(quanshang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