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價」上市潮,獨角獸收購案……一文解讀科技行業近期趨勢

“折價”上市潮,獨角獸收購案……一文解讀科技行業近期趨勢

一、宏觀趨勢:國內互聯網公司扎堆上市

繼2000 年百度、騰訊、盛大、搜狐、網易等以門戶網站為代表的信息匹配性互聯網企業蜂擁上市;2014 年阿里、京東、聚美優品等以電商平臺為代表的互聯網跟傳統商業結合的互聯網企業扎堆上市之後,B站、虎牙、美團、同程藝龍、拼多多、小米等為代表的純移動互聯網企業在今年迎來第三次上市潮。

2018上半年,香港IPO數量已達到全球首位,共有200家公司向港交所提交申報表,比2017年同期水平增長65.29%。2018下半年伊始,熱鬧場面也不遑多讓。距離小米上市不過3天,包括映客在內的8家公司在同一天迎來掛牌上市,新聞一度傳言,港交所的鑼不夠用了,敲鐘儀式上兩家公司共敲一個鑼。據普華永道7月3日最新發布的報告預計,2018年全年將有220家企業赴港上市,全年集資總額預計將達到2000億~2500億港元,使香港有望再次成為全球最大的IPO市場。

“折價”上市潮,獨角獸收購案……一文解讀科技行業近期趨勢

不過,與老牌巨頭們有雄厚的盈利基礎不同,這批上市的公司中大多數處於鉅虧之中,且多家公司在上市首日均出現破發。如備受關注的愛奇藝,上市首日跌幅超過13%,bilibili上市首日跌幅達3%,小米上市首日跌幅達2.35%。根據WIND統計,截至6月30日,2018年上半年赴港上市的中資公司裡,有13家公司上市首日就跌破發行價,佔比高達68.42%。

二、2018年扎堆上市的原因

為什麼2018年科技公司的上市潮會重現?背景原因可謂相當複雜,宏觀經濟層面美國加息縮表、中國經濟增速換擋、全球範圍內股票市場震盪等等都是理由之一,但最直接的原因,恐怕還是市場缺錢了。

1. 後續資金不夠

過去十多年裡,互聯網行業熱錢充沛,只要項目有前景,就能創造融資、估值的“神話”。例如美團和拼多多,自去年以來,這兩家獨角獸每輪融資金額多達數十億美元,甚至超過了國內一些頭部VC、PE一支基金的規模。對於這些巨頭而言,市場估值已經居高不下,能在這個階段快速出手的投資人並不多。至於那些最常被提及的幾家資本寡頭,也都早已身在局中,再拿一輪錢出來並沒有那麼容易。更何況,這些獨角獸公司大多尚未盈利,例如過去兩年多虧損30 億元的優信二手車、連續三年虧損353.02億元的美團點評,他們很難在這個階段再找到接盤俠。

另外,投資方出現資金荒,急需退出套現也是原因。2018年以來,中國VC、PE募資困難,一季度金額同比下降74.85%,4月、5月的數據也仍持續低迷。機構沒錢,直接影響了一級市場投資。同時,根據加華偉業資本所觀察,按照5-7年的投資期限計算,2018年正是投資期的轉軌。這意味著扎堆上市的互聯網企業背後,正站著急需退出的投資機構。因此,今年以來,一批公司出現了融不到錢的風險。

“錢荒”不斷加劇,對一些尚未實現大規模盈利的科技獨角獸來說,如果未在寒冬來臨前登陸二級市場,情況只會更糟糕,他們非常渴望能率先登上港股這艘船。

2. 互聯網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隨著國內互聯網用戶數量增速放緩、全球手機出貨量史上首次出現下滑、行業內競爭加劇,可以預計,今後獨角獸獲取用戶量的成本將顯著增加。有投資業內人士分析,在未來的一年甚至半年內,互聯網公司估值爆發式增長的時代即將過去。就目前而言,很多互聯網公司的用戶規模都已經處於短期高點,估值也在高點,隨著獨角獸業務成長或將變緩、股市大環境面臨不確定性,前期投資人只有儘早送它們上市,才可能讓自己全身而退。

3. 政策驅動

2017年12月15日,港交所宣佈將在主板上市規則中新增兩個章節:1、接受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2、允許尚未盈利或者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來香港上市。尤其是同股不同權制度的推出,對內地獨角獸企業非常有吸引力。比如美團點評,它的融資輪數太多,加上兩者合併導致股份攤薄,美團點評CEO王興的股份佔比應該在15%以下;王興若要保持對公司的控制權,必須通過“同股不同權”實現。

相較於港股,A股目前監管趨嚴,且央行的貨幣政策趨緊,整個市場的流動性緊張,再加上目前監管層正在去槓桿,對金融機構進行規範,導致企業的融資難度加大。

至於美股,雖然上市也容易,但對新經濟公司的估值不一定夠高。這主要是國內的公司在世界市場上沒有那麼稀缺了。例如小米,雖然成長速度、向海外市場拓展的空間確實比蘋果更快更大,但蘋果在美股也只有15 倍左右的市盈率,如果按照這標準,小米市值就是100 億美元左右,這跟它現在確定的550 億美元發行市值相比差距極大。

三、細分賽道

1. 智慧醫療行業準獨角獸猛增

6月30日,北京市經信委發佈《北京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智慧醫療行業準獨角獸猛增,成為北京人工智能重點應用領域。智慧醫療應用領域包括虛擬助理、醫學影像、輔助診斷等八大應用場景,其中疾病風險預測、醫療影像場景下的公司數量最多。

截至2018年5月8日,北京醫療人工智能企業融資A輪以上的代表性企業有33家,在成立年份上,其中2013年之後成立的企業達18家,比例為55%。在融資方面,上市2家、併購1家,新三板4家、C輪9家、B輪5家、A+輪6家、A輪5家。融資到C輪的精準基因科技、推向科技、泛生子生物、匯醫匯影、思派網絡等5家企業均在2013年之後成立,企業成立2-3年後迅速成為行業準獨角獸企業。

“折價”上市潮,獨角獸收購案……一文解讀科技行業近期趨勢

從相關政策和融資動態看,“AI+醫療”在2018年是一個很有熱度的細分賽道。

在政策方面,2018年4月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全國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範(試行)》;5月31日,國家醫療保障局正式掛牌。由於醫保局統一管理醫保基金收支,將有效遏制過度醫療、重複檢驗等現象,醫院需通過醫療信息化和大數據分析等精細化管理維持其持續發展能力。

在融資動態方面,互聯網巨頭在醫療信息化領域佈局由淺入深,上半年阿里與騰訊分別入股了醫療信息化龍頭上市公司衛寧健康和東華軟件。巨頭入局醫療信息化市場並不僅為爭奪市場份額,更加著眼於中長期在醫療健康板塊的戰略卡位。一方面藉助合作伙伴已有的醫院資源獲取基礎數據、搭建流量入口,另一方面在雲服務、移動支付、互聯網金融等領域賦能合作伙伴,雙向合作做大醫療信息化市場的蛋糕。

“AI+醫療”之所以能火熱起來,其背後的需求邏輯十分清晰:在我國傳統的醫療體系中,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醫療質量持續性較弱,醫療行業存在提升效率和質量的巨大剛需。而人工智能技術不僅能夠藉助與醫療大數據的融合,推動醫療診斷與服務的升級,提高醫療診治效率與效果,另外還能夠將優質醫療資源合理賦能至基層醫療機構,助推醫療資源平衡化發展,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升的醫療健康需求。隨著這些科技公司的產品和服務陸續落地醫院,會進入數據積累和算法迭代的快速成長期,AI+醫療行業將迎來較大增長。

2. 人臉識別技術進軍東南亞市場,側面反映了中國AI技術在某些領域的領先和成熟位置

據《南華早報》報道,三家科技初創公司:商湯科技、曠視科技和依圖科技紛紛進軍東南亞的主要市場,為中國開發的人臉識別應用建立灘頭陣地。

商湯依然延續了在全球各地建立研究中心的風格。6月30日,商湯宣佈與新加坡電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分別簽署合作協議,將在該國和東盟其它成員國展開高級研究,開發基於人工智能的解決方案;曠視則已在泰國指定了一家分銷商,且正在與泰國和馬來西亞的數家商業銀行和建築管理公司進行部署人臉識別軟件的洽談;依圖發力安防領域,已在為馬來西亞皇家警察的Auxiliary Force部門提供隨身安裝的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攝像頭。

同樣被認為是第一梯隊的雲從之所以沒有佈局海外市場,可能和他們的“國家隊”戰略有關。雲從的投資方多為國資背景,這家公司本身也依託與中科院,可能在拓展海外市場時會有所侷限。

3. 中國首家AI芯片獨角獸收購案正式宣佈

7 月 17 日,全球最大的 FPGA 廠商賽靈思宣佈收購中國 AI 芯片領域的明星創業公司深鑑科技。儘管本次收購的財務細節沒有披露,但可以推算的是,成立於 2016 年 3 月、有深厚的清華背景的深鑑科技,經過數輪融資,目前估值已超過 10 億美金。深鑑科技也由此成為近年來的 AI 芯片創業熱潮中第一家被收購的中國明星創業公司。

“折價”上市潮,獨角獸收購案……一文解讀科技行業近期趨勢

從賽靈思與深鑑科技雙方的對外聲明來看,深鑑科技表示這次收購能夠“為中國乃至全球用戶提供領先的機器學習解決方案”;而賽靈思表示深鑑科技的加入能夠“進一步增強賽靈思全球領先的工程技術研發力量”,並強調 “人才和創新是實現賽靈思公司發展的核心”。從這個角度來看,賽靈思還是看中了深鑑科技的技術能力和人才。

不過,也有媒體稱,關於這場收購可能還有另一方面的原因。此前,中國電子學會電子設計自動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微電子研究所所長魏少軍教授在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峰會上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AI 芯片的發展很可能會在未來 2-3 年遭遇一個挫折期;今天的部分、甚至大部分創業者將成為這場技術變革中的“先烈”。一方面是因為 AI 芯片產業在經歷了資本助推帶來的熱度之後進入到下降期,最後才會進入到應用穩定期,另一方面則是 AI 在落地方面還是有很大的難度。

儘管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深鑑科技選擇被收購是基於某種商業化方面的挫折,但是順利登上賽靈思這艘大船,也不失為穩妥落地的一種方式。畢竟百度、阿里、華為都已經宣稱要自研 AI 計算方案,甚至更多視覺識別、語音方案公司也都加入了自研的行列。在重疊性不斷增加的狀況下,對深鑑這種獨立的方案公司而言,肯定是個挑戰。因此,併購不是退賽,而是要進到更大的一局裡,與更強的對手同場較勁。深鑑在大家普遍看好的 AI 市場中開了這第一槍,成為首家被收購的中國 AI 獨角獸,或許也代表未來 AI 產業將快速走進垂直整合的階段。

四、未來中國互聯網公司只有兩類:BAT和有錢的

上輪資本寒冬,始於2015年7、8月份的股災,結束於2016年底,當年的錢全部投在瞭如滴滴出行、美團等頭部項目。在今年,已經陸續出現同樣的情況:資金頭部效應日趨明顯。如京東物流融資20多億美元,螞蟻金服融資140億美元……今年下半年,這種情況還會持續出現,那些專業人才不足、技術難以落地、市場需求不強的初創企業將更難存活。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蜂擁上市的獨角獸裡,有多家公司屬於騰訊系,包括B站、虎牙直播、拼多多、映客等。此外,騰訊近日還公開表示,計劃拆分其在線音樂娛樂業務在美國上市。2018上半年結束,騰訊或將成為最大的IPO紅利收割機。事實上,除了騰訊之外,阿里巴巴以及百度都在這次IPO熱潮中收益頗豐,其中百度是愛奇藝和優信的大股東,阿里巴巴投資了美團和搜狗。這也印證了業界流傳多年的一句話:未來中國互聯網公司只有兩類:BAT和有錢的。當然,這裡的BAT並不侷限於這三家,還包括與BAT一樣具有極高現金流較高估值的少數健康互聯網公司。

回看2000年至今國內科技圈的發展進程,從互聯網泡沫到AI泡沫,從大小公司井噴式發展到受挫期再到平穩期,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或許,對於創業者和投資機構而言,更理智的選擇不應該是追逐風口本身,而應該是拷問自己,對公司本身的業務、對它所處的賽道、運營模式,以及核心團隊究竟是否有信心。

運營人員:冉小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