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場九驛——貴州

貴州多山,是中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北部的大婁山、東部的武陵山、西部的烏蒙山、斜跨西南的老王山和橫亙中部的苗嶺,共同造就了貴州的山地版圖。

山間的平地,被稱為“壩子”,成為人們繁衍生息的地方。但凡大點的壩子,最後都發展成了城市:貴陽、遵義、安順、凱里、畢節、六盤水……其實都是或大或小的壩子。古代交通不便,串聯這些壩子的驛道,就是貴州的“生命線”。

貴州的古驛道,蜿蜒在五大山脈構成的群山之中。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婁清告訴我,元代時,貴州才算真正納入全國性的交通網絡。驛道開始由國家統一經營,由專人養護,改變了此前自生自滅的狀況。雲南、四川、湖廣的驛道在貴州相接,貴陽成為西南地區的樞紐之一。正是驛道的發展,為明朝在貴州建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明朝,朝廷意識到,貴州是西南邊陲的門戶,不控制好貴州,雲南邊疆的管理就無從談起。從廢除土司制到正式建省,中央政府開始有意識地經營貴州。驛道的發展也逐漸開始以滿足移民和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主,從省際幹道轉向了省內的府州縣道——“龍場九驛”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與今天公路的概念不同,古驛道往往只是開鑿在山間的小路,很多都已湮沒無存。我在資料中看到,“龍場九驛”與今天的貴畢公路大部分重合。公路旁一閃而過的“六廣”、“谷裡”、“西溪”、“歸化”、“閣丫”等地名,也正是當年驛站的名稱。我決定沿著貴畢公路,從貴陽前往畢節,看看當年古驛道留下的蛛絲馬跡,也觀察這些古老城鎮的今日樣貌。

“龍場九驛”始於貴陽修文縣,從貴陽市區駕車前往不過半個小時。和今天的很多中國縣城一樣,修文縣也已經建起很多高聳的住宅樓,遍佈的吊車意味著還會有更多高樓拔地而起。然而,明朝時,這裡還是一片荒涼。1508年,哲學家王陽明被貶來此地,擔任龍場驛承。因為條件太過惡劣,他只能棲身於山洞之中。

龍場九驛——貴州

當年的陽明洞,如今已經成為一座收費公園。王陽明高大的銅像矗立在廣場中央,背後是縣城高樓的剪影。正是在這個陰暗潮溼的洞穴裡,王陽明開創出“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遺澤後世,也成為貴州文化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一筆。在洞中,我還看到了很多後人瞻仰時留下的題記,其中也包括蔣介石。“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也曾被蔣介石囚禁於此。

離開修文縣,沿著苗嶺山脈北側,我經蜈蚣坡往六廣方向而去。道路逐漸呈現出山高、坡陡、谷深的地貌。蜈蚣坡東有三人墳,埋葬的是一位吏目和他的兒子及僕從。1509年,三人於赴任途中客死他鄉。王陽明將他們就近擇地埋葬,並作《瘞旅文》哀祭之。其中有“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遊子懷鄉兮,莫知西東”之句,形象刻畫了貴州當時的交通狀況。

在六廣鎮,我拐下貴畢公路,只見六廣大橋橫跨在青綠色的六廣河上,依然顯出雄奇飄逸的氣勢。俯瞰河水的街邊,全是停車住宿的魚莊飯店。賣泳衣的小鋪悠然開在橋頭,儘管此時早已過了下水的天氣。因為修建六廣大橋,當年的古驛道已經廢棄,只留下一段破敗的石板路。即便是六廣鎮的居民,也大都忘記了它的存在。

我繼續沿著貴畢公路前行,在大方縣城下道,參觀了奢香墓。這座彝族人聚居的山城,歷史上是水西土司的統治中心。今天,人們依然銘記著“龍場九驛”的建造者——奢香夫人。明朝以前,貴州一直由地方土司統治。洪武年間,彝族部落酋長的女兒奢香攝貴州宣慰使職。她支持明朝對雲南的戰事,說服地方宗族歸附明朝。也正是奢香開鑿了“龍場九驛”,將貴州西北部與橫貫雲南湖廣的驛道幹線連為一體。

龍場九驛——貴州

圍繞著奢香墓,當地政府修建了奢香博物館。我在館藏中看到了當時修築驛道時所使用的鐵器。在沒有現代化機械的當年,築路只能依靠人力,一釘一錘地開鑿,其難度可想而知。

實際上,即便開鑿出驛道,通行仍然極為艱難。在王陽明的貴州詩作裡,我找到了這樣的句子:“危棧斷我前,猛虎尾我後。倒崖落我左,絕壑臨我右。”

同樣是在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也曾來到貴州。一部《黔行日記》幾乎可以看作九死一生的探險記。

大方縣城不遠處的落腳河畔,殘存著一條長約5公里、寬約4米的石板路,是“龍場九驛”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段。今天,公路已經得到修繕,然而回旋的盤山路依然令人心驚膽戰。等我終於駕車來到落腳河畔時,發現自己真的已經被大山環抱其中。河上霧氣瀰漫,而古驛道就綿延在山間的松林之中。

一塊石碑標記著古驛道的位置,石板路蜿蜒伸向山頂,通往下一個驛站。昔日,人們正是走在這樣的驛路上,將食鹽、馬匹、茶磚和書信帶往大山深處的貴州腹地。

眼前的古驛道最終湮沒在一片雜草叢中。我掉頭下山,開向“龍場九驛”的終點站——畢節。我並不意外地發現,這裡早已是一座繁華都市。

600多年的時間,在貴州古驛道的範圍內,國道、省道、縣道以及鄉村公路發展迅速,高等級公路、高速公路更將貴州的縣縣相連。當年為人們提供傳書遞信、文化交流的古驛道,逐漸被現代的城鎮、民居、道路所吞沒,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是,只有親眼看到這些古驛道的遺蹟,才會更深切地感受到,貴州交通發展的歷史可讀性。

“現在,貴州古代驛道沿線尚存古驛道遺存74段、橋樑66座、渡口和碼頭22處,”婁清說,“這正是貴州古代交通發展的見證。”

龍場九驛——貴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