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在西漢末東漢初讖語會大行其道?

南方鵬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讖語,通俗點說,就是預言。讖書就是預言書,圖讖就是圖文版預言書,讖緯就是讖書與緯書,緯是用神秘主義來解釋儒學。圖讖之學在兩漢之交時大行其道,主要是因為兩個帝王都十分迷信圖讖,一個是王莽,另一個是劉秀。不過,圖讖流行的背後,實際上與有更深刻的歷史文化因素。

下面,我來概略分析一下:

1、讖語的根源:中國傳統文化裡的天命觀

古代人對世界的認識存在許多困惑,因而認為在人類之上,還有一個上天或稱為天帝、上帝的存在。上天雖然沉默不語,但是會以種種方式啟示人類,上天的意志就是天命,是人類所無法對抗的。

《尚書》裡說:“上帝不常,作善者,降之百祥;作不善者,降之百殃。”《詩經》裡說:“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皇矣上帝,臨下有赫。”《論語》裡說:“畏天命。”《左傳》裡說:“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者必有大咎!

那麼上天的意志怎麼看出來呢?上天就會給出種種徵兆,有吉有兇,起到警告作用。古人也通過一系列複雜的學問,試圖去理解上天的意志,於是有了占卜、算命、看相、看風水等雜七雜八的學問。讖語也是這些複雜學問中的一種,現在有一個成語叫“一語成讖”,就是不小心說準了。今天我們看史書,覺得很多讖語很神奇,似乎真的能未卜先知,其實基本上屬於一不小心說準了。

2、歷史上的預言:從秦到西漢

兩漢之交時,讖語能流行,是因為人們深信不疑。為什麼呢?因為秦到西漢,還真的有不少精準的預言。

比如秦朝時就有這麼個讖語:“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認為胡指的是胡人,便興兵攻打匈奴,而實際上這裡的“胡”是胡亥。後來一塊隕石掉下來,還刻了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然後出現一個神秘人說了一句話:“今年祖龍死。”可以肯定的是,字肯定不是老天爺刻的,肯定是人刻上去的。至於“今年祖龍死”,也不完全對,秦始皇是第二年才死的。

陳勝起義時,就利用過眾人迷信的心理,在魚肚子裡搞了個布條,寫上“陳勝王”,還裝野狐講人話。劉邦也一樣,喝醉殺了條蛇,就胡編一個什麼白帝子、赤帝子的瞎話來蒙人,一蒙就靈。

到了西漢,有些江湖術士也有過一些精準的預言。比如許負預言周亞夫的運途起落以及餓死的結局;比如曾有人給衛青看相,預言他會封侯,當時衛青可是個奴隸啊。這些故事,顯然加深了人們的迷信心理。漢人是很迷信的,包括漢武帝在內,所以後來大興巫蠱之獄,就是當是巫蠱之術都深入到宮廷去了。

3、王莽對圖讖文化的推波助瀾

王莽其實跟陳勝一樣,是以圖讖來達到目的,只是要別人信,他自己心裡清楚知道所謂預言書只是偽造品罷了。比如說吧,民間挖了個奇石,上面寫有紅字:“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然後又有兩塊石頭,上面上銅符帛圖,還刻著字“天告帝符,獻者封侯”;居然有“獻者封侯”的名字,我說你造假能不能造得真一點啊。

最搞笑的是一個叫哀章的傢伙,制了一具銅櫃,銅櫃中置兩卷天書。一卷天書叫“赤帝璽邦傳予黃帝金策書”。赤帝就是劉邦,天書中寫的是劉邦將皇帝位讓給王莽,直言王莽是真命天子。另一卷天書為“天帝行璽金匱圖”,圖上有王莽與他的八個親信的名字,另外還有一個叫王興,一個叫王盛,這是哀章想出來的,就是吹捧王莽的帝業永遠興盛。最後一個人是誰呢?是哀章自己。我說你造假能不能造得專業點啊,這也太露骨吧。

不過沒關係,王莽當然對兩卷天書的真實性深信不疑。

王莽稱帝后,金匱天書羅列的八個親信當然成為開國元勳,偽造者哀章被封為“美新公”。至於杜撰出來的王興、王盛兩人,王莽硬是從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一個是看城門的,一個是賣燒餅的,兩個稀裡糊塗便富貴從天而降,拜官封爵,一個當了衛將軍,一個當了前將軍。所以歷史裡有很多笑點,要仔細看。

王莽篡漢後,改朝換代,為了表現此乃是出自天意,他挑選四十二件神秘文物,作了一番巡迴展覽,其中包括那些刻了字的石頭,以及“天帝行璽金匱圖”、“赤帝璽邦傳予黃帝金策書”等。所以我們看到,在王莽篡漢過程中,非常重視這些所謂的預言書,以此彰顯“君權天授”的合法性。這對兩漢之交圖讖之繁榮,可以說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4、一生迷信圖讖的光武帝劉秀

劉秀與圖讖有不解之緣,挺神秘的。劉秀還是個莊稼漢時,就有一句讖語廣為流傳:“劉秀當為天子。”為此,著名的經學家劉歆把自個改了名叫“劉秀

。有一回,劉秀他與姐夫鄧晨一起去拜訪蔡少公,此公精通《河》《洛》之書,懂得些圖讖之學,大家在討論“劉秀當為天子”的讖語時,都認為是國師劉歆。此時,劉秀突然冒了一句話:“怎麼見得就不是我為天子呢?”此言一出,惹來鬨堂大笑。然而,最後劉秀竟然從莊稼漢成為皇帝,這是歷史上很不可思議的巧合。

倘若一個人遇到這種巧合,那麼肯定對讖語會有一種迷信。後來劉秀崛起,有個名叫強華的儒生,從關中地區帶來一本《赤伏符》,以符命之說來勸劉秀登位,裡面有幾句:“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這明顯又是哀章之流跑來混口飯吃了。在儒生用深奧的符命之學的勸說下,劉秀自然願意相信天命,遂登基為帝。

劉秀當上皇帝后,更加迷信讖緯之學,遇到不決之事,總是求助於讖緯。著名的哲學家

桓譚上疏反對:“今諸巧慧小才、伎數之人,增益圖書,矯稱讖記,以欺惑貪邪,詿誤人主,焉可不抑遠之哉!”“陛下宜垂明德,發聖意,屏群小之曲說,述《五經》之正義。”劉秀大怒道:“桓譚非聖無法,將下,斬之!”桓譚差點掉了腦袋,最後被貶而死。

經過王莽、劉秀兩個皇帝對讖緯之學的肯定、宣揚、推廣,讖緯對社會產生深刻影響就不足為奇。讖緯文化從東漢到三國到兩晉南北朝,都十分有市場。比如漢代有一句著名的讖語,叫“代漢者當塗高也”,袁術認為自己合讖,稱帝;後來魏國代漢後,認為魏才是合讖;到了西晉,王浚認為自己合讖,還沒稱帝就被幹掉了。一句讖語,攪動數百年風雲。


回望五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守護大中華縱橫捭闔的血脈精魂。歡迎關注“君山話史”。


君山話史


題主你的觀察力很敏銳,西漢末東漢初讖緯確實大行其道,比任何一個時代都要流行,而這是和當時流行的今文經學的思潮有關係。

漢武帝即位後,為了適應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和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實行了董仲舒所倡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因此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獲得了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為崇高的法定經典,也成為士子必讀的經典,被稱為“五經”。漢代儒生們以傳習、解釋五經為主業,自此經學宣告誕生。

漢代經學分為“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兩類。今文經學的特點是闡發儒家經典背後的“微言大義”,關注現實政治,講陰陽五行、災異譴告之論。比如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說皇帝是天的兒子,皇帝的一舉一動上天都在看著。如果皇帝幹得好,上天會降下祥瑞,如果皇帝盡幹壞事,上天會進行警告。上天的警告包括災異,比如地震、洪水、火災等,也包括各種讖語。

由於董仲舒對於今文經學中災異、符瑞、天人感應的闡發,

今文經學發展到西漢後期,出現了讖緯氾濫的趨勢。

讖緯的“緯”,即是當時發明的一個名詞。漢語裡有“經緯”一次,指的是布上縱橫交錯的線。因此緯是相對於經而言的一類書籍,是以神學和神秘主義來附會和解釋儒家經書的書籍。儒家“五經”都出現了相對應的緯書,即:詩緯、尚書緯、禮緯、易緯和春秋緯,還有孝經緯、論語緯等等。

緯書中一般記載很多預言、占驗,因此同讖書不分家,被統稱為“讖緯”。正是在今文經學的影響下,西漢到東漢的這段時間裡讖緯異常流行,也成為各種野心家的工具。



夢露居士


讖語是中國政治文化中一種奇特的現象,早在秦代已經開始傳播,至東漢盛行,晉以後雖數次遭到禁止,但是仍然存活,至民國時期尤有餘存。

讖,《說文》:“驗也”,是古代的方士,儒生編造出來的具有預言性的文字、圖記,是用來欺騙和矇蔽群眾、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也有一些讖語是後世之人附會的,最典型的就是各位皇帝出生時候的各種異象。一些覬覦帝位的野心家,往往利用讖語假託天意預言王朝興衰更替。所以改朝換代,天下大亂的時候,讖語格外流行。

然而讖語也有兩面性,那些野心家們利用讖語塑造自己天命所歸的形象,蠱惑人心,但是一旦他們成了幸運兒,奪得最高權力之後,對讖語又視其為邪說,禁之,毀之。因為他們怕別的野心家效其故計,謀取他的天下。

但是也有特例,那就是劉秀。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改制失敗,社會大亂,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各地諸侯紛紛生了謀取天下的野心。各種讖語也應運而生,劉秀尚未起義之前就有圖讖,“劉氏復起,李氏為輔……劉秀髮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 “劉秀髮兵逮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甚至有人為了應對讖語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劉秀。後來果然劉秀收拾河山,做了東漢的開國之君,這些正好“預言成真”的讖語就被記入史冊。

劉秀雖然是漢室宗親,但是離帝系較遠,按常規皇帝是不可能輪到他的頭上的,他的天下完全是自己打下來的,當然宗室背景是政治加持,而那幾條讖語也幫他籠絡民心。作為兩千年前的古人,劉秀虔誠地認為讖語就是上天的啟示,他稱帝以後十分重視讖書。據史再,他常常根據圖讖決定國家大事,官吏任免,他甚至把讖緯之學定為官學,在東漢當官,就一定要學這個。所以比起其他朝代,東漢至三國時期的圖讖緯學才會格外流行。


毛劍傑


當時叫做讖緯

讖是指讖語,通過假託神仙聖人,預決吉凶,告人政事,即對一些現象的描述以及民謠。在西漢初,劉邦要起事時就有“劉媼夢與神遇……蛟龍於其上。”、“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赤帝子”、“斬白蛇”等等,這些都是讖語,用來證明劉邦從小異於常人,是“真龍天子”。

緯是用儒家經典來解釋讖語。緯最初是最為經的一個註解,用來解釋經書,當時稱為“經緯”,經是豎線、緯是橫線,二者結合來解釋儒家學說。

緯的興起源於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和漢武帝“獨尊儒術”,自此,“緯”開始興盛,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解釋經文的緯書,董仲舒當時就增加了很多陰陽家的東西,最著名的就是“天人感應”學說。經書已經比較固定化,大致只有今古文的差異,而緯書卻可以不斷增加,緯書在新編纂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增加編纂者的思想,成為實現他們利益的工具。主要有《易緯》、《書緯》、《詩緯》、《禮緯》、《樂緯》、《孝經緯》和《春秋緯》。

緯作為一種補充要晚於經,而讖緯同樣的也晚於讖語。《後漢書·張衡傳》載:

“夏侯勝、睦孟之徒、以道術立名,其所著述,無讖一言。劉向父子,領校秘書,閱定九流,亦無讖錄。成哀之後乃始聞之”,“則知圖讖成於哀平之際也”

可知,圖讖與劉向父子有關,也即與今文經學有關,今文經學家們普遍相信緯書,講微言大義。當時王莽認同今文經學,他為了篡位和劉歆等人炮製了很多讖緯,自己接受漢朝政權不僅是天意,符合儒家“天人感應”的說法,有讖語描述相關的現象,同時在儒家經典的緯書中可以找到支持自己改朝換代的理論,儒學在神化王莽的同時,王莽也神化了儒學,這個雙向的互動加強了讖緯的深入發展。

同時今文經學也在王莽執政以及新朝建立後大力推廣,高層的運作和學術的推崇將讖語普遍推廣開來,因此西漢末至東漢社會上興起了大量的讖語。劉秀作為太學生自然很瞭解這一些內容,並接受了這一流派的學說,因此不僅是建立東漢的過程中還是建國以後都大力推崇讖緯。

因此,兩漢之際讖緯會大行其道。

歡迎關注、點贊、嘮嗑,儘量正經答問題,期待與諸君交流!

孝陵衛小校


我們國家有這樣的讖語文化,早在商代時期褒姒的出現就有伴隨著讖語,秦代亡秦者胡,然而在周代為了統治秩序而推演了六十四卦,用算卦來指導人民的生活,在和諧的生活中周易足以滿足人民的需要,“朝乾夕惕”“自強不息”這些詞語就是最好的證明,讓人民謙虛謹慎的生活,然而當一切的秩序被捅破之後,原有的指導思想不足以讓人們信服,人們開始更傾向於脫離現實生活而需求解脫,在官方表現為玄學,在民間表現為讖語。

1、亂世出讖語。亂世造英雄,尤其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們懂得天下的大勢,在適當的時候拋出一個讖語,收穫的不是一點半點,老百姓信這個,上邊的人半信半疑,這樣頗有“東山不出,奈蒼生何”的意思,憑空為自己造勢,撈取政治資本,最後乃至於攫取政治利益。西漢末年東漢初年,各路軍隊蜂擁而起。

2.大事有讖語。讖語有可能是事情發生之後再造的,實際上歷史上會有很多的讖語,每件事情可能都會有,但是有些讖語是不對的,這樣就被歷史長河吞沒,有些讖語之後不準確再返回來改改,歷史將這些人為的讖語留下,留給我們後人喈喈稱奇。

個人意見,歡迎批評交流指正!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一旦國家面臨的危機顯現,社會上就會人心惶惶。時局不穩時,也就是謠言四起之時。這在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

西漢末東漢初之所以讖語會大行其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時局不穩,民心不安,所以謠言四起。2,別有用心的利益集團,故意製造輿論,試圖誘導和掌控民意,企圖達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3隱匿於民間的不出世的有識之士,試圖借讖語向當權者報警。希望當權者對危險引起重視,及時化解危機,還天下一個太平。

無論什麼時候,當權者都應對社會輿論保持高度關注,對造謠者要嚴懲。對有利益訴求者要及時溝通和協調。對善意的暗示和警示,要仔細檢討。


鬼影147951010


圖讖又稱“讖記”、“讖緯”,是一些帶有預言性質、最終得到驗證的言論。

《說文解字》中,如此解釋“讖”字:驗也。《史記索引》中說:“五行讖緯之說,若今之童謠言。”

從本質上看,圖讖算是一種古老的占卜術。但在漢武帝時代流行的幾種占卜方法當中,還看不到圖讖,對圖讖的重視始於西漢晚期。

王莽時代,任命崔發為說符侯,崔發很有才學,又善於逢迎,搞了一些王莽喜歡的東西。

東漢光武帝劉秀也非常相信圖讖。公元二十五年,彊華獻給劉秀一道《赤伏符》,內容是:“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以此來證明,劉秀上應天命。

《赤伏符》等讖語在劉秀的帝王之路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劉秀登基之後,一直對圖讖懷有虔敬之心,下令重新校訂前代遺留下來的圖讖。

劉秀格外重視讖書,使讖緯之學成為東漢的顯學,大量儒生進行考證、鑽研。到了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時,又一句讖語“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四處傳揚。

除了預測未來,讖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宣傳、造勢,證明某些人、某些事具有正當性、必然性和可信性。

讖語一般有這樣幾個特點:來歷不明,內容明白生動,形式上簡短易記,朗朗上口,便於傳播。

在缺少通訊技術的古代社會,這種口耳相傳的歌謠的宣傳效果和傳播、造勢的效果非常好,也因此,像王莽、劉秀、公孫述這些有心人特別重視讖語,巧加利用,於是西漢末年、東漢初年,讖語大行其道。


於左


每逢亂世,人們都希望有聖人出來拯救百姓,所以各種讖語流言四傳。商周時以來,在龜甲獸骨上根據裂紋用來斷定吉凶就是最早的占卜,到封建社會就是方士。

西漢末,王莽為了掃清篡位的障礙,推動讖緯禪讓之說,各種符命祥瑞紛至沓來,不斷有人借各種名目對王莽勸進,符命、圖書層出不窮,如”求賢讓位”、”漢歷中衰,當更受命”、”天告帝符,獻者封侯”等等,王莽則大加利用。

王莽掌權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擁戴,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對,很多反對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同樣用讖語來打擊王莽,確定自己的合法地位。光武帝劉秀繼承了獨尊儒術的傳統,東漢建立後,即興建太學,設置博士,各以家法傳授諸經,特別是對儒家今文學派製造的讖緯迷信更是崇拜備至。

王莽、劉秀如此,下面自然大行其道。


白雲雜說


讖語,本來是占卜的術語;是用來告知吉凶預兆。在古代,由於人們文化知識匱乏,對於自身苦難,常常尋求神靈護佑。當然,我們也不能一概而論用迷信來看待,因為有很多祭司是掌握大量知識的,他們會對要占卜事情進行研判和分析,有時候也能蒙對,那些不明就裡的人就感覺占卜很靈驗!所以,古代算卦占卜很流行,很得人心!回到主題,為什麼東漢初年讖語大行其道?讖語那個朝代都大行其道。因為人們看到讖語的威力,要造反,先造勢,把人心鼓動起來,才能順勢而為,大幹一番!


古河洋橋


不止是西漢末年讖語多,歷朝歷代讖語都很多。尤其是改朝換代的時候。原因很好理解,起事總要有個由頭,讖語順應天意而生,替天行道是個很好的理由。

讖語最多的時代應該是兩晉南北朝時期,像牛繼馬後,五馬渡江,一馬化龍;昌明之後,尚有二帝。樁樁和司馬氏命運息息相關。東漢以降,佛教傳入中原,佛經中的神蹟故事得到廣泛傳播,神鬼故事和神秘莫測的讖語大行其道。在中國文化中蔚為大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