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七個封疆大吏中六個湖南人,湖南人如何引領中國近代史


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到後來的新中國,無處不活躍著湖南籍的先驅。他們引領了清朝晚期至民國的中國歷史,當之無愧的無湘不成軍。以前聽說人們喊“湖南騾子”,不明白什麼意思,後來才知道這是在夸人家呢。騾子表示他們吃的了苦、霸得了蠻、捨得了死、幹得了事。

歷史上的湘人是怎麼強勢崛起的呢?就是太平天國運動時候開始的。太平天國席捲清朝的時候,清朝朝廷已經腐朽不堪,只能靠地方團練來對抗太平天國。這時候的“湖湘豪傑”就應運而生了,他們就是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胡林翼。

這也算是時勢造英雄,按理說,左宗棠、郭嵩燾都沒考中進士,要在和平年代根本就沒有機會成為封疆大吏的,但是太平天國給了他們機會。1860年之前,湘軍只能作為八旗的輔助,到時到了1860年5月之後,湘軍一躍成為清朝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確實是一員湘人猛將,此人率領三萬湘軍就敢攻打號稱三十萬守軍的南京城。


平了太平天國之後,世面上已經有兒歌了“兩江總督太細哩,要到南京做皇帝。”沒想到此時分光無限的曾國藩,居然把湘軍解散了。雖然湘軍解散了,但是這支以國家捍衛者和儒家正統自居的軍隊,卻從此激起了湘人的地區自豪感。從此“無湘不成軍”流傳開來,而且散落各地的湘軍關係網仍在,成為後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主力。

由於軍功的原因和同鄉的推薦,太平天國結束後,湖南籍官員譁一下遍地開花。最牛氣的時候,晚清七個總督裡面有六個是湖南籍。另外,在整個清朝軍隊中,湖南籍軍官就有六千多人。有個例子就是偏遠的新寧縣,在太平天國之前的兩百多年,這個窮鄉僻壤當地人出過的最大的官就一縣令。但是之後一下子出了170多個文官和160多個武官由此可見當時湖南騾子有多麼風光。

到後來清朝推行變法改良“戊戌變法”的時候,其實湖南在湘人郭嵩燾的影響下,改良運動早就走在全國前列。郭嵩燾當過駐英國公使兼法國使者,見識和思想被當時的人容忍不了。但是1891年死後,郭嵩燾逐漸被人們驚為天人。李鴻章就說過,當世所識英豪,最瞭解洋務和外國制度的是郭嵩燾。湘人"瀏陽二傑"唐常材和譚嗣同就深受郭嵩燾影響。


戊戌變法後,湘人很多人受到牽連,譚嗣同喊出“我自橫刀向天笑”大義赴死。之後,湖南籍有識之士有些人是流亡日本,有些人是主動去日本尋求救國之道。但他們再次回來的時候,已經不是要改良清朝,而是組建推翻清朝的軍事力量。

後來,辛亥革命中出力最大的黃興就是湘人的又一驕傲,民國第一任總理熊希齡;二次革命風雲人物蔡鍔;辛亥革命元老宋教仁、蔣翊武、譚人鳳、譚延闓等等都是湘人豪傑。在他們影響下,後來的兩黨湘人傑出人士層出不窮。當然了,中華最傑出的毛偉人也是湘人的驕傲,更是全中華的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