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引領風光的廣州騎樓,是一張歷經風雨的人文名片


廣州什麼時候開始興建騎樓的?騎樓的歷史應該追溯到1878年,當時香港殖民地政府為改善居民擁擠的住宿情況,頒佈了《騎樓規則》,並開始建造騎樓。10年之後,兩廣總督張之洞從香港得知騎樓的功用,也想在廣州興建類似騎樓的“鋪廊”。圖為廣州上下九路上個世紀興建的騎樓建築。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民國初期廣州大量出現騎樓建築。它的建築樣式創造性地將外廊樣式糅合到傳統的“竹筒屋”下,汲取當時世界各地先進的結構、材料,形成一種“折中”式的本地建築——廣州騎樓。它是嶺南建築的一個重要標誌。

明清時期,廣州“十三行”的商業建築是近代騎樓建築的雛型。民國初年,廣州是我國東南沿海第一個實施大規模都市計劃改造的城市。伴隨著都市商業街改造,具有嶺南特色的商業街所特有的“有腳騎樓”建築模式,逐漸登上了近代都市改造運動的歷史舞臺。


這種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築形式可以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因此在東南亞十分風靡。廣東華僑多,所以把騎樓這種建築風格也引進到廣州。如今騎樓已成為嶺南建築的一個重要標誌!

當時的廣州樓房大多數都是在狹窄的城市街道兩旁,建築臨街面的底層用柱子架空,底層的牆面部分往裡掏空兩米左右。這樣,便在街左右兩旁各形成一條寬敞的人行走廊,這條長廊,長可達數百米甚至上千米。圖為廣州老街,街坊鄰居可以在騎樓下聊天。

廣州騎樓街可以避風雨、防日曬,特別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騎樓內的店鋪可以借用柱廊空間,便於敞開鋪面、陳列商品以招徠顧客。廣州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圖為一德路在騎樓下做祖傳銅器生意的老闆在手工製作銅器。


由於廣州夏季時間長,雨水多,騎樓給廣州人提供很多便利條件,不用打傘,穿雨衣就可逛街,晾曬衣服,騎樓下做生意等,非常方便所以一直延續到現在。圖為廣州老街舊樓房家家戶戶都是在騎樓下晾曬衣物。

廣州騎樓由二十世紀初開始出現,形式多樣,保存完整,是粵派騎樓的代表。廣州騎樓的特點是把門廊擴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樓房,下面一邊向街敞開,另一邊是店面櫥窗,顧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選購商品,樓上一般住人。圖為廣州上下九路老街騎樓建築。

1929年陳濟棠上任,廣州騎樓發展到頂點,各種棲息於騎樓的商店達到2萬多間,平均每50個廣州人就有1間商鋪。由於密集的“騎樓街”很難種樹,後來就由中間有隔離綠化帶的雙行線新馬路區街所逐漸取代。圖為廣州老街騎樓建築。


在20世紀最後幾年大規模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中,六二三路、中山四路、中山五路、解放路等的大量騎樓迅速消亡。

今北京路科技書店和聯合書店是北京路上兩幢最為搶眼的騎樓建築。科技書店是仿哥特式騎樓建築,強烈的垂直線條和拉長的拱形窗,表現出了明顯的哥特裝飾品味。樓內設計很氣派,每一層的樓梯都是左右對稱分立的,接地處都作散開裙襬狀,給人以富麗堂皇、典雅舒適的感覺,極具西洋古典美。圖為廣州北京路。

永慶坊,現在的泳鏡版已經是廣州新的網紅打的卡,巷子裡遊客往來不斷,有著各種創意的小店隱藏於街巷之中。

騎樓承載了廣州商業的輝煌歷史。直到今天,仍有騎樓街是廣州最繁華地段,成為城市的地標。上下九路與北京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海內外的遊客都認為,不到北京路、上下九路逛一逛就不算真正來過廣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