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電影公司爲什麼不拍電影了?

邵氏電影公司在1960~1980年帶是輝煌一時的香港電影大公司,公司當時的掌舵人就是邵逸夫。1985年之後,邵逸夫的精力主要投入到TVB電視臺之上,邵氏電影宣佈正式停產,即便邵氏電影在停產了的20多年之後,依然是人們觀注的焦點。邵氏的影響是深遠的,就好像是一個強盛一時的王朝,就算是分崩離析了,可是在歷史上會留下這個王朝的記錄,是不會被後人遺忘的。

邵氏電影公司為什麼不拍電影了?

邵氏的前身是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1937年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1950年又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邵逸夫是在1957年開始接管制片工作的。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任總裁,同時在九龍的清水彎購買土地,準備興建邵氏影城。60年代初到70年代後期,是邵氏公司最為風光的時期,邵氏的經典作品基本都是出自那個階段。

1985年,邵氏公司宣佈停產,“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宣傳語,從此退出了觀眾的視野。邵氏在50年代後期開始走向輝煌,當時主要的競爭對手是電懋公司,兩家公司甚至同一時間拍出同樣題材的影片上映,造成了惡性競爭,在 1964年3月5日,電懋和邵氏兩家電影公司簽訂了不在搶拍的協議,使今後的電影工業走上良性競爭的道路。就在香港影壇出現一片生機之時,1964年6月20日,一場空難奪去電懋高層50多人的生命,使電懋公司一蹶不振,邵氏從此稱霸香港影壇。

要說邵氏為何黯然退出歷史舞臺,原因很明顯,其一,就是邵氏公司的製片制度過於僵化,不能夠適應新時代電影市場的要求,被淘汰是理所當然的。不過也正是因為邵氏有自己的一套規章制度,才能夠使邵氏公司這個龐然大物正常運行幾十年,所以邵氏公司在後期即使是看出這套用人方法不對,也很難再更改過來了。

其二,就是邵逸夫在進入80年代之後,工作注意力逐漸轉向了電視領域,電影製作就沒有過去那麼用心,香港無線電視臺在80年代初期佳作不斷,收視率節節攀升,也使得邵逸夫更加無暇東顧了。進入80年代,香港影壇真正進入了一個黃金的十年,那個10年是人才輩出的10年。許冠文時常坐上當年票房冠軍寶座的位置,剛剛崛起的動作明星成龍影響範圍越來越廣,徐克和黃百鳴、麥嘉合辦的新藝城異軍突起,和邵氏、嘉禾三分天下,整個電影市場在當時不僅是良性競爭,而且還是群雄並起了。

邵氏電影公司為什麼不拍電影了?

最早對邵氏產生威脅的,就是脫離邵氏自組嘉禾公司的鄒文懷,他過去是邵逸夫的得力助手,他的離去,使邵氏和邵逸夫都受到很大的打擊。邵逸夫而後又錯過了李小龍,最初邵逸夫沒有把李小龍重視起來,本來想投身邵氏的李小龍,看到邵氏這樣的態度,便毫不猶豫地投靠了嘉禾公司。李小龍回港後的第一部作品《唐山大兄》立刻轟動全港,新的天王巨星就此誕生。其後,李小龍不斷推出優秀的動作電影給予邵氏重創,邵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強敵。然而,上天彷彿真的是眷顧邵氏,1973年,李小龍溘然辭世,對於香港電影和中國電影來說,都是無法禰補的巨大損失。對於邵氏來說,卻是難得的契機,總算能夠鹹魚翻身了。

沒有想到的是,邵逸夫這次又錯過了一位天王巨星,這就是許冠文,許冠文完全是在邵氏走紅,可是他不甘心一輩子只是做一個喜劇演員這麼簡單,他嘗試著寫劇本。當他把一個完成的劇本拿給邵逸夫看,並且要求平分票房收入時,邵逸夫斷然拒絕了他的要求。無奈之下,許冠文轉投嘉禾,把這個劇本拍成電影,這就是著名的《鬼馬雙星》。

邵氏電影公司為什麼不拍電影了?

從此以後,許冠文一發不可收拾,《半斤八兩》、《摩登保鏢》、《天才與白痴》等等佳作不斷,每一部作品都能引起全港轟動,成為一代喜劇天王。這對邵氏的打擊也是致命的,因為邵氏幾乎沒有人可以和許冠文抗衡,邵氏僵化的體制,也不可能會造就出第二個許冠文。如果不是許冠文果斷地出走邵氏,那麼也就不會有他日後的成就了。

最後,還有邵氏公司錯誤的海外投資,導致鉅額投資無法回籠,損失也是慘重的。80年代初中期,邵氏投資了《地球浩劫》、《銀翼殺手》等好萊塢影片,幾乎都是賠錢賺吆喝的買賣,這對於已經是強弩之末的邵氏電影公司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所以,邵氏公司在85年宣佈停產,看來還是一個明智之舉。

總結一下,邵氏公司最後黯然收場的原因有三:一、僵化的製片制度,無法跟上時代潮流,後期錯失了很多電影人才;二、領導者事業重心的轉移,使邵氏公司資金和人員方面都難以維持;三、錯誤的海外投資,起到了摧枯拉朽的作用。

在美國,像華納、派拉蒙都有近百年的歷史,其實邵氏完全有實力成為華納那樣的百年老字號的電影公司,只是由於種種錯誤的決定,使這個電影王國,早早地退出了歷史舞臺,留給我們的,只是無限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