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隐形贫困人口的你,都把钱花哪儿了?

作为隐形贫困人口的你,都把钱花哪儿了?

网络热梗不断,还记得过气的“佛系青年”和“油腻中年”吗?最近看很多人都喜欢称自己为“隐形贫困人口”看了标准以后才发现,其实你们都算不上隐形贫困,明明显性的很啊……

那么隐形贫困人口到底什么样呢?

“看起来赚挺多”

“喜欢买买买”

“外表看似光鲜,有品质”

“实则对着银行卡与一堆账单流眼泪”

……

作为隐形贫困人口的你,都把钱花哪儿了?

就是这种看着好吃好喝,其实非常穷的人,贫困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太会花的缘故。

那么他们都把钱都花哪儿去了?

作为隐形贫困人口的你,都把钱花哪儿了?

作为隐形贫困人口的你,都把钱花哪儿了?

作为隐形贫困人口的你,都把钱花哪儿了?

总结来说就是:

  • 相对不亏待自己的吃喝玩
  • 以及绝对烧钱的兴趣爱好
  • 还有普遍重压的房贷车贷

特别是一个月入3000的姑娘,要知道她买的那个减肥课程,

一个小时的价格就是她一天工资的三倍啊!什么概念?就是她得干三天才能付得起健身教练一个小时的课程,一般来说工作日是22天,若是每周去两次健身房,四舍五入是一个月白干啊……

作为隐形贫困人口的你,都把钱花哪儿了?

作为隐形贫困人口的你,都把钱花哪儿了?

各种超前消费,过度消费,财政状况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普遍表示“负债”、“刚好维持生存水平”、“攒下的钱,不定期就会去旅行然后全部花掉”,还有那个刚发完工资就还卡还花呗还朋友最后剩一百块的是不是你?

既然已经这么穷了

为什么还要花钱在这些地方?

作为隐形贫困人口的你,都把钱花哪儿了?

作为隐形贫困人口的你,都把钱花哪儿了?

原因也大致如下:

  • 是为了排解压力。工作那么累,当然也要拿出时间来放松休息啊。
  • 把花钱当做一种收获快乐的渠道。花几块钱就能买到快乐的话为什么不呢?
  • 为了热爱在所不惜。觉得花得很值,而这些爱好也能为自己带来满足感与未来的可能性。

那么对这种贫困的现状感到焦虑吗?

关于焦虑与否其实可以分为三个程度

第一:还未感受到压力的

这类人群生性乐观,由于目前上一辈的人还有自己的收入来源,或者各方面的福利保障完善,他们只要做到一人不饿就可以轻松活下去,即使月光或者轻微负债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第二:逐渐感受到压力的

这类人群正面临生活的阶段性转变,已经逐渐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他们感知到父母不会成为永久的后盾,已经在各个力不从心,未来只能靠自己打拼。而正需要大量金钱的阶段,没有存款便逐渐感到焦虑。

第三:正经接受生活重压的

这类人基本都已经结婚生子,懂得了生活的艰辛,这种状态正如其中一位白衣的小哥的回答:

特别是在看到老人的时候,

特别是在外面奋斗了很多年,

你把你的爱给了老婆,给了孩子,

你给了你的父母什么?

他们越来越老了

然后我好像现在都没给他们什么

其实你在心里想为他们做很多很多事情

但总觉得,哎再过几年

我手头松了,就带他们去旅游

我手头松了,就给他们买东西

而你的父母会在你思考排位当中永远居于第二

这个时候会有些焦虑

作为隐形贫困人口的你,都把钱花哪儿了?

多像是我们,如果甘于生活,其实不会焦虑,只有当我们想得到的太多,但行动太少的时候才会如此。

欲望从不可耻,但是空有欲望却不能为之付出相符努力的时候,便只能剩下内心的焦灼不安。

多年之后,作为“隐形贫困人口”的我们究竟还能留下些什么?有人说,这样的生活迟早毁了你。

作为隐形贫困人口的你,都把钱花哪儿了?

其实哪有什么隐形贫困,那是真穷。而这些归根到底还是在于财商问题。和智商、情商、相类似的,财商指的是我们认识、创造和管理财富的能力。

面对金钱,如何正视和接纳它对我们的重要性十分必要。而进一步需要了解的便是钱的运作规律,让其为我们工作而不是我们被钱所驱使。正如理财名籍《穷爸爸与富爸爸》教我们的那样,钱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注重的长期回报,千万别把种子煮了吃啊。唯有掌控了金钱才有掌控人生的可能性。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许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唯一不变的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能力让自己和爱的人过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