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金丝楠木

啊,金丝楠木/白头翁

图:朱棣的长陵享殿祾恩殿为唯一倖存的金丝楠木之王者殿\资料图片

明故宫太和殿是皇城紫禁城中的核心,皇廷之上那十六根通天龙柱,让张勋那种天地神都不惧怕的军阀,仰头一望,两膝都发软。两人合抱,三丈多高,镶金盘龙,一窜到天,真如群龙相聚,众龙朝拜,那气场岂是一般人能消受得起?张勋信皇帝下跪也应该。那龙柱却“蒙”了我数年,我一直以为此柱乃天下神柱,顶天立地,在封建王朝之中其大其重要无与伦比。此柱必为金丝楠木,非金丝楠木焉能负如此大任?然懂金丝楠木的友人无忌先生言,三大殿中的所有木物,包括太和殿中的六十根大柱,十二根攀龙朝天神柱,皆非金丝楠木矣,现在看到的俱为白、红松木,为防止龟裂,都穿上麻丝衣甲,又繫上金箍数道,然后才彩绘雕龙。听他细细道来方知。

明朝十六位皇帝,真正有作为的只有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有篡位之嫌敢把京城迁都到北京的朱棣,他父子俩可称“大帝”,朱棣造就了北京城,也几乎毁了金丝楠木。想当年,朱棣修北京皇城时,三大殿的支柱全部用的是金丝楠木,太和殿的金丝楠木通高三丈三,径粗都在三尺五以上,殿内所用木料全部是一水的金丝楠木。号称永乐大帝的朱棣最心爱金丝楠木,把金丝楠木封为皇木,他一人享用。据推算,紫禁城内金丝楠木仅朱棣一朝被用总在三百多根,大的都是三百至五百年的老树。金丝楠木也无愧皇木,中国歷史上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而世上真有五百年必有金丝楠木王兴。金丝楠木与王者同兴。非常可惜,朱棣的金丝楠木宫殿并未能保存下来,一为天灾,二为人祸,犹如楚霸王一把火把秦始皇的咸阳皇宫烧得几乎一片废墟,李自成临撤出北京城时也曾放了一把罪恶之火。幸亏李自成仅仅在北京城呆了不到三十天,登基当皇帝也只有短短一天的功夫,在北京城还找不到北,没有顾及到明皇陵,朱棣的长陵幸免于难。其享殿祾恩殿就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金丝楠木的王者殿。

朱棣气度不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之上莫非王属。金丝楠木王者确有霸气龙气天子气。祾恩殿比紫禁城中的太和殿还宽还阔,全靠那些皇皇然、森森然的通天皇柱支撑。走进祾恩殿,静然若深山,悄然若深林,皇皇之气油然而生,大殿之前的十二根皇木皆通天笔直的金丝楠木大柱,其寿多在三五百年;中间的四根支柱,柱头直径皆三尺三,通高七丈。据说当年朱棣来视察其享殿时,有大臣奏曰,可否涂金绘龙?朱棣不愧皇帝,说柱上自有金何需再涂金?柱上自有金丝龙纹,何需再绘龙?

金丝楠木被清乾隆皇帝赞誉为“天地至美”。金丝楠木隐迹于深山老林之中,彷彿神龙见首不见尾。清王朝以后的“细木匠”,引以为自豪的就是一生“动”没“动”过“神木”?万千木匠一生甚至未见过金丝楠木。

找金丝楠木是奉旨而行,其名为“探龙”,它不同于东北採参,谁有本事谁想去谁去,私下无旨去“探龙”,轻则拿下,重则判斩。皇家的神物动不得。

金丝楠木行中有句老话:入山千人,出山三百。那时条件极艰苦,自己要背上粮食,风餐露宿,顶风冒雨,最可怕的是疾病,得病以后,领队的官员就让病者自己走回去,免得传染整支“探龙”队伍,得病者往往未入归程,已然病饿而死,一路上白骨为标,最可怕的是整支“探龙”队伍中蔓延传染病,其结果是整支数百人的队伍,只见人进去,再无人出来,留下一村一庄的孤儿寡母。人言之,“龙”不好探,会故意设置九九八十一难,过得了此难,也难过彼难。“探龙队”出发前,所有家属都披麻带孝,悲痛如同真出殡,图得是悲尽有喜,苦尽甜来,惊动“神龙”,让“神龙”高抬贵手,放他们一道。送殡的“响器”班子,要跟着探龙队整整走三天,吹奏三天,三天过后,生死有命,那景那情比打仗上前线还悲还苦还凄凉还苦涩,当然队伍最前面也抬着一道黄裱圣旨,奉旨探龙。打仗还能当逃兵,探龙连逃兵也逃不得,一人违旨,全家乃至全族受害。

金丝楠木都在深山野林,蛇兽盘踞,毒雾毒虫毒草毒花皆致人命,因为只有在那些地方,金丝楠木才得以生长几百年。

几百年龄的金丝楠木,高耸入云,如万军丛中的一柄帅旗。神奇的是在这棵金丝楠木树的树基处是一片绿茵茵的葱绿苔藓,树的两三人高以下,也爬满了翠绿翠绿的苔藓,总有数枝灵芝长在其中。再往上看,则是金闪闪、光灿灿的笔直树干。金丝楠木树上无虫无洞,甚至连密林中最扰人最令人生畏的毒虫毒蚊飞蝇也避之远远。一旦发现,随行官员赶忙从怀中掏出一卷黄绸带给树围上,把抄有圣旨的官文立在其下,众人皆伏地叩头,一磕就是九头。然后围坐在树干周围,合掌念经,方觉清清幽穀,高高峻岭之间,阵阵楠木之香扑鼻而来,所有人几乎皆为香所醉,为香所泣,皆哭,皆大哭,其哭中何止有言万千?

明朝以后,金丝楠木的王者已属凤毛麟角了,清朝康熙皇帝收集天下金丝楠木,想把自己的寝殿修得和明成祖皇帝的一样雄伟高大,也採用金丝楠木的通天柱支撑大殿,但终未遂愿,因为天下再无那么多,那么大的金丝楠木。无奈,康熙只好把收集到的金丝楠木精心打造了四个高愈丈的大立柜,康熙年间放在前殿后殿中,到雍正年间又移到养心殿,成为歷代皇帝的掌上明珠,在乾隆年代就有一两金丝楠木等于十两黄金。黄金不贵楠木贵,黄金易寻金丝楠木难找。乾隆皇帝一度曾经打过明成祖祭殿祾恩殿的算盘,计划想採用偷樑换柱的办法,用落架维修的障眼法,偷走朱棣祾恩殿上十六根金丝楠木的通天王柱。乾隆皇帝是清入关后十一位皇帝中最醉心于金丝楠木的皇帝,有时心血来潮,就放下政务,推开美人,走到金丝楠木的大立柜前一遍一遍认真欣赏。但乾隆的宠臣,巨贪和珅却背着乾隆,在自己的府第中建起一座金丝楠木的锡晋斋,有人云:如果乾隆得知也饶不了和珅。嘉庆皇帝灭和珅罗列其二十条该杀大罪,其中第十三条就是办他用金丝楠木建堂乃“僭侈逾制”,仅此一条也够杀他。金丝楠木动不得,连和珅都不能动,动则偿命,焉论他人?清算和珅家产时并未把这座金丝楠木的锡晋斋用了多少金丝楠木和多少黄金打进去,仅按一两金丝楠木等于十两黄金换算,也该是位天文数字。

金丝楠木流落民间的也不少,“高手”在民间。

听说河北大厂有根“神龙木”。那是座三进院,后院厢房供着一根解开的神龙大料,长有九米,宽足一米二,厚达四十公分,登堂第一眼,的确皇皇然有霸气,果然器宇轩昂让人眼前一亮,如有神物。细看木质、纹路、走水、听其声,嗅其味。主人一脸庄严地介绍,这么长、这么阔的金丝楠木估计是六百年的老树王,是明成祖皇帝留在“神龙”料场的镇场宝,几经磨难,经过火灾都纹丝未动,彷彿瞑瞑之中有神灵罩着。后来李自成造反进了京城,三朝交会,大明灭了,李自成的大顺和满清王朝正斗得血雨腥风,再无人照管神龙料场。那两根神龙木就是那个时候流出皇宫的,其中一根是因为何事在何时解成大料,无处可察。但它就平卧此地,此地有神龙。另一根神龙木在北京市通州博物馆里。听得我如醍醐灌顶,真如找见庙门,听见真经。但坐回到车里,无忌兄说,那不是金丝楠木!啊?不是金丝楠木?那是块上好的香樟木料。不是其声、其色、其纹、其味皆佳吗?什么都是真的,但木头是假的,不是金丝楠木。但他说的后半句的确是真的。哪后半句呢?

世间的确有一根金丝楠木的王者,有数百年树龄,现藏于北京市通州博物馆里,有空可以朝圣。每一块金丝楠木的背后都有一段传奇又离奇的故事。无忌兄告诉我,他有位鉴别青铜器的行家朋友曾说过,他至少给人看过一千件青铜器,每个持青铜器的人都讲出一段让人非信不可的传奇故事,你相信你站在地球上吗?那你就一定会相信他拿来的那件青铜器是真的。我的朋友告诉我,一千件无一真的,全部是贋品。

有位古玉鉴赏家,鉴别古玉的独特办法是用舌头尖舔玉琢之处,因为舌头尖最敏感,凡是他感觉得润华之极的,他的判断此玉不古,因为那是机器打磨的,光滑滋润,做得天衣无缝。正像一位专看古瓷器的老师,除了通用的办法外,他还要拿到室外,借自然光斜视,如有“贼光”耀眼,此必贋品,因为其中必有化学原料。我想起二○○七年我去宁夏看望张贤亮时他对我讲的一段收藏金丝楠木的往事。他说他曾偶然在一老户人家拆房的房料中看见有一房柁,用他的话说虎落平阳终为虎,细看果然一神器,是根金丝楠木的房樑。不动声色地查问方知并无人懂,亦无人看重。提出要把那堆房料连大带小,连粗带细,连朽的带伤的都买下。那农家看出他心诚要做此买卖,一咬牙狠心,张口喊了五百元。又说他收有一对八尺八高的金丝楠木的大立柜,是明清皇宫里的,稀世珍品。有空去品鉴。无忌兄哑声大笑说,前者买料可能是真的,但这类故事编者甚多,已真伪难辩。但后者可立马当判为伪。

明清故宫中的大器,莫说八尺八高的金丝楠木大立柜,就是在宫中放在火炕上的炕桌都有帐目可查,登记得十分仔细,笔笔有着落,哪年哪月哪日哪时,何事何因何故,何人领何人经手为何人来办,挪到哪里,何人经手何人监督何人掌印都一一在目,比我们现在国家固定资产登记还要严,还要细,还要准确无误,这么大件况且是宫中常用的宝器,岂能流失在外?由此可以推断,刚才买料的也是故事。

北海后海沿海有座幽静典雅的小院,名人题匾“楠书屋”。无忌先领我品茶,又带我去后院小楼上,进屋,室内陈一堂木傢具,什么摆饰全无。无忌告诉我这一屋的木器应为金丝楠木,但初看时却未骤然感到有什么高贵的帝王之气。静坐一阵,就会感到一股淡淡的清香中有幽雅别致的气息。

无忌兄坦言,鉴赏金丝楠木最忌浮躁。行家讲究香燃三柱,茶喝三泡;追求心平如水,气沉如石;既无旁顾,又无杂念。方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才能摸出金丝楠木的华润细腻,闻见它的清幽淡香,感到它的高贵别致,方能如沐春风,沁心养神。据说很讲究保养的乾隆皇帝喜爱金丝楠木的一个原因恰恰是那四言真谛;“沁心养神”。

中国人对金丝楠木的研究至少要在三千年以前,可能远比对檀香紫檀、印度紫檀要早得多,也比乌木、黄杨木、黄花梨木要早。据史书记载,在春秋时代,乃至东周时期天子、诸侯、士大夫的墓葬就讲究用金丝楠木作棺材,以追求永存永在,尸体永不腐烂,灵魂永不消失。有人作过试验,在常温下将一块生肉放置在用金丝楠木製成的木盒中,两个月后开启,鲜肉不变质依然新鲜。二○○四年考古人员在湖北襄樊战国墓葬中起吊出完好的金丝楠木棺。用金丝楠木作棺材,被称千年不腐,近三千多年的歷史证明,金丝楠木不是千年不腐,而是三千年不腐。二○一四年夏,我和朋友们曾去江苏盱眙考察大云山汉墓,墓主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江都王刘非,刘非下葬的棺椁使用的就是金丝楠木。我们去时,正赶上天下小雨。考古现场空无一人,让人四处寻找方找见拿钥匙的看门人来,原来他认为没事已回村中。我看见在露天堆着从古墓中挖掘出来的已经被盗墓者劈成残片的棺木,呈乌黑色,泛着青幽幽的寒光,像堆烂烧柴一样堆在那里,上面苫着一块塑胶布。我讲给无忌兄听,他初不相信,认为不是编故事吧?信后长嘆;都信寸土寸金,其实是寸木寸金,恐怕还不只寸金。

他讲了个故事。有位高人在被盗挖多次,又被保护发掘过的古墓现场察看,乾净到几乎一无所有,最终他从烂泥中抠出一块巴掌大的盗墓贼留下的金丝楠木棺材碎片。拿回去以后,精心加工成一串金丝楠木的手串,因为是二千多年前的“阴木”所製,因此纹路、丝花、走水格外耀眼,成为手串收藏大家的热衷品。手串上的颗颗珠子都赛过金蛋蛋……

走出老宅,沿着后海海边徜徉。突然又想起那句初听带有几分神秘的咒语:前海后海不如中南海,前殿后殿不如祾恩殿。

啊,神秘的金丝楠木……

啊,金丝楠木/白头翁

白头翁新作《醉里挑灯谈酒》,是一本散文集,共收录崔济哲先生二十余篇以“酒”为主题的散文随笔。作者借一个“酒”字,实则聊的是历史和社会。全书是一部文人墨客、帝王百姓的饮酒话史,作者在书中大谈酒的源头、发展、趣闻、传说,实际上是在回味历史,剖析社会,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怀,也是对当下世象的感概,既展现出我国文化的深远流长,也道出了世界人民对美的追求的共性。

啊,金丝楠木/白头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