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25個領域建立信用「紅黑名單」制度

重慶某建築公司總經理張某,最近有些慌了神。

前不久,在一個政府工程的招投標中,該公司也去報了名。然而,近日張某卻接到通知,稱自己的公司被取消了資格,原因是查詢到存在拖欠生育、醫療、失業、養老保險等不良信息,被一票否決。

對此,張某十分懊惱,回公司後立即召集公司中高層進行整改。

在重慶,張某的遭遇並不罕見。

近年來,隨著我市大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2016年、2017年已經連續兩年進入全國城市信用榜單全國前三,“失信者處處受限,守信者處處便利”的社會氛圍正在逐步形成。

信息歸集量突破3.1億條

“此次排名全國第二的成績,並不是僥倖獲得,背後凝結了全市數十個部門多年的辛苦付出。”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稱。

該負責人告訴重慶日報記者,為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我市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由市政府常務副市長任總召集人,60餘家市級部門和38個區縣共同參與,每年召開5次以上的聯席會議和聯絡員會議,形成了推進信用工作的強大合力。同時,我市還專門設立了重慶市信用中心。

為打破部門信息之間的“藩籬”,我市建成了全市統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目前,該平臺已與國家平臺、50餘家市級部門、所有區縣對接,並全面對接全市法人基礎數據庫、自然人基礎數據庫和地理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庫,2600餘項公共信用信息基本實現應歸盡歸,累計歸集量突破3.1億條。

除了信息歸集,該平臺還實現了信用目錄管理、信息歸集共享、數據清洗比對、信用信息查詢、“紅黑名單”觸發反饋、信用大數據分析等核心功能,獲評“全國特色性平臺網站”稱號。

此外,我市還在全國率先實現企業法人及各類社會組織、個體工商戶統一社會信用代碼100%轉換,累計賦碼量分別達到92萬份、170萬份,為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奠定了基礎。

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信用體系的建設,最終要落實到運用上。

為此,我市在法院、財政、交通、社保、環保等25個領域建立了信用“紅黑名單”制度,實施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

截至目前,我市51家市級部門和單位對照國家備忘錄建立了290項信用獎懲應用事項清單,並先後將查詢使用“紅黑名單”嵌入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辦理流程,推動實施逢辦必查、獎懲到位。

“目前,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實時在線‘黑名單’數據達到32.2萬條、‘紅名單’數據0.6萬條。”該負責人稱,而且這些數據都是可以查詢的。

今年1-6月,市級各部門在行政管理事項中共查詢行政相對人信用信息180萬次,觸發“紅黑名單”3.4萬次,實施獎懲並反饋2.8萬次。

通過“紅黑名單”的運用,近萬名失信被執行人在我市工商登記環節受到任職資格限制,600餘名法定代表人被解除任職資格,1000餘戶失信企業在工程招投標活動中被扣信用分或取消資格,3萬餘戶工商“經營異常名錄”企業在評先評優、銀行貸款等方面受到限制, 3000餘人次失信被執行人入住四星及以上酒店被拒。

見識了我市信用懲戒的“厲害”,已有超過7萬名失信被執行人履行了義務。

在守信激勵方面,信用免押金、信易租、信易融、信易批等“信用+”守信激勵舉措正在我市全面推廣或試點推進,全市已累計發放信用貸款53.29億元(其中小微企業貸款49.6億元)、惠及企業8782戶(其中小微企業6996戶),1000餘名誠信市場主體享受發改、人社、稅務、工商等各類信用激勵措施。

向區縣延伸建立多級聯動格局

在多部門的聯合努力下,重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已經具有了良好的基礎。但重慶並沒有止步,今年還將有“大動作”。

“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石,信用社會建設則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該負責人稱,我市從2017年開始,將信用體系建設向區縣延伸。

“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據介紹,如巴南區、合川區、巫溪縣、豐都縣等30個區縣與第三方機構合作搭建了信用平臺(系統),南岸區建立了“信易通”服務模式,通過“信用承諾+信用報告”相結合,凡符合條件的,在資金補貼、簡化審批流程等方面給予便捷和激勵。

各個區縣還積極探索推廣信用應用新模式。如巫溪縣在醫療衛生、食品安全、城市文明三大領域實施了信用承諾制度;豐都縣設立3000萬元政府信用擔保基金,專為中小微企業信貸融資增信;黔江區搭建“信易融”平臺,專門服務中小微企業信用融資;巴南區創建信用村鎮,並配套建立貸款優先、財政貼息、項目資金優先等激勵政策措施;多個區縣已將信用狀況作為國有投資非必須招標建設項目承包商選擇的必要條件。

到2018年底,我市所有區縣將實現信用體系建設“有機制保障、有組織保障、有信用記錄、有信用平臺、有政務應用、有市場應用、有宣傳教育、有創新示範”等“八有”工作機制,建立起全市多級聯動信用體系大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