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歷史上的東漢大將、涼州三明之一的張奐?

勇敢堅強ygjq


張奐是一位悲情色彩的東漢名將,無論在其身前或身後。他雖然半生戎馬,但卻仕途坎坷,屢遭欺騙、構陷,這不可謂不幸。

梁冀故吏

張奐早年以布衣入仕權臣梁冀的大將軍府,雖然不久後便因病去職。但在“清流”看來,他是梁冀故吏,便是梁冀黨羽,因此,在梁冀被誅殺後,張奐理所應當的被“免官禁錮”。

【遊戲《率土之濱》中的張奐】

在那個特殊時期,誰也不願意與梁冀扯上關係,所以張奐沒有得到任何一位舊交老友的援助。在當時,只有好友皇甫規(與張奐、段熲同為漢桓帝、靈帝朝名將,“涼州三明”之一)不避流俗,前後七次上疏舉薦張奐。經過四年閒居之後,張奐方才從家中被起用。

竇武事件

漢桓帝、靈帝交接之際,張奐對羌族戰事取得重要進展,大破入侵羌軍,入朝受賞。

正在張奐剛入朝的前後,朝廷之中的鬥爭逐漸達到了最激烈的程度。外戚竇武與清流名臣陳蕃等結盟,密謀誅殺宦官。但在實踐過程中,這個密謀洩露了,致使宦官找到了反擊的關鍵。這個關鍵點,正是在於不與宦官合作的張奐身上。

據記載,張奐當時剛剛入京,並不清楚京中形勢。而宦官想要調派他部下的大軍,竟然偽造詔令,“矯制使(張)奐與少府周靖率五營士圍(竇)武”,最終使得竇武自殺,陳蕃因見害,清流名士全遭迫害,或死或禁錮。

這就是著名的第二次黨錮之禍,這次對於黨人來說的“滅頂之災”,讓張奐心中萬分歉疚。

政變之後,宦官拉攏張奐,封侯升官。但張奐痛恨自己被權宦所出賣,上疏堅辭所有封賞,並且一鼓作氣,在黨人禁錮之風未消的時刻(二次黨錮之禍的第二年),以天有異象為名目,徑直上疏靈帝,為竇武、陳蕃及竇太后申冤。

史稱靈帝覽奏後,“深納(張)奐言”,但阻於宦官勸阻,才未能按照建議施行。自此之後,宦官對張奐深惡痛疾,把他改調為毫無實權的太常(九卿之一,掌宗廟禮儀等事務)。或許是為了“贖罪”,即使被改遷官職,張奐仍與同情黨人遭遇的大臣們一同舉薦黨人要員王暢、李膺為三公。這一舉措,觸怒了權宦們,最後,張奐被免去官職,禁錮回鄉。

委曲求全

張奐任度遼將軍時,主張對羌族和戰並用,與主張武力征討的另一位名將段熲分歧嚴重。在張奐被罷官驅逐回鄉的同時,段熲憑藉著戰功及奉承宦官得到了極大的權位。他記恨張奐,企圖將其從趕回涼州敦煌郡,並製造意外,殺死張奐。

張奐得到訊息後,無可奈何,只得寫了一封哀求動情的奏疏,說:“小人不明,得過州將,千里委命,以情相歸……孤微之人,無所告訴。如不哀憐,便為魚肉”。段熲讀信後,動了惻隱之心,這才放過了張奐。

總結張奐的三次遭遇,可以明白這位正直忠誠的將軍的無奈。他正直,但卻不得不哀求段熲,以保全性命;他忠誠,卻被宦官利用,鑄成大錯。不過,張奐雖然被迫害、利用,但卻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縱然在黨錮之後,仍不顧名位,執意拯救遭到不公命運的黨人。

《左傳》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張奐敢於“知恥”,勇於改過,即使從這一面來看,他都是位高節忠貞的名將,不愧“北州豪傑”之稱。


潯陽鹹魚


張奐是我非常欣賞的一位名將,提起他的名字,很多人很陌生,但若說到他麾下的一員部將,卻是無人不曉,便是三國演義中的魔王董卓

。像董卓這樣的魔王,在張奐面前都得畢恭畢敬。張奐究竟有什麼本事,有過什麼偉大的功勳,且聽我細細道來。

1、屬國都尉,勇破南匈奴

張奐文武雙全,勇略過人。年輕時專攻《尚書》,後被舉薦到朝廷,在對皇帝的問策中,勇奪第一名,可見肚子裡有點墨水。後來他出任屬國都尉,就是胡人居住區的軍事指揮官,上任不久,就遇到大麻煩了。

公元155年,南匈奴暴發叛亂,叛軍七千餘人,圍攻美稷與安定。南匈奴一亂,居住於此的東羌部落馬上紛起響應。當時張奐在安定,他只有士兵兩百人,得悉叛軍來攻,他積極應戰,主動出擊。部下都認為他神經病,以兩百人迎戰七千叛軍,這不是神經病是什麼?

然而張奐是個戰略高手,他積極爭取東羌諸部落的支持,曉以利害,終於說服東羌諸首領前來歸降。他指揮東羌軍隊,進攻南匈奴叛軍,一口氣打了好幾仗,南匈奴叛軍節節敗退。叛軍首領伯德見大勢已去,慌忙向張奐投降。

這次南匈奴的叛變,賴張奐的機智與勇敢,在談笑之間強虜灰飛煙滅。

平定南匈奴叛亂後,東羌諸部落首領送給張奐八枚金耳環,二十匹戰馬。在張奐之前的八位屬國都尉,都是貪得無厭之人,東羌人早熟悉漢官吏收受賄賂這一套。然而,張奐卻與從不同,他說:“就算馬匹有羊那麼多,也絕不牽入馬廄,即令黃金象小米那麼多,也絕不塞入自己的腰包。”把馬匹與金耳環全部退還。張奐的高風亮節,令東羌人耳目一新,心悅誠服。

2、大敵當前,張奐不動如山,在兵營中講解儒學經典

公元158年,南匈奴再掀起反叛的高潮,叛軍與烏桓、鮮卑結盟,攻擊漢帝國的九個緣邊郡。漢桓帝任命張奐為北中郎將(即“使匈奴中郎將”),與度遼將軍陳龜共同負責平定南匈奴與烏桓的叛亂。

南匈奴叛軍在首領休屠各的率領下,進攻度遼將軍的駐地,放火燒了城門。城中士兵們非常恐懼,張奐神色自若,大敵當前,他卻坐在軍中帳營內,給弟子們講解經典,他的鎮定與勇氣,很快使軍中的騷動平息下來。

張奐利用南匈奴與烏桓之間的矛盾,派人秘密會見烏桓首領,利以誘之,烏桓騎兵臨陣倒戈。烏桓軍隊突然發難,襲擊南匈奴叛軍,叛軍首領休屠各被殺。張奐率軍出城,與烏桓軍隊夾擊南匈奴,叛軍群龍無首,毫無鬥志,紛紛向張奐投降。

張奐兩次平定南匈奴的叛變,其手法如出一轍,就是分化瓦解敵人的同盟陣營,以夷制夷。由於張奐的傑出表現,使得南匈奴的兩次叛亂都如曇花一現,很快平息。

3、威名勝過一支百戰之師,不戰而屈人之兵

平定南匈奴之亂後的第二年(公元159年),東漢朝廷發生政變,大將軍梁冀被誅。張奐曾為梁冀的部下,故而被牽連免職。四年後,在皇甫規的七次舉薦之下,張奐再次被重用,先後擔任武威太守與度遼將軍。在擔任度遼將軍的數年內,張奐的威名傳遍南匈奴、烏桓與鮮卑,蠻族們對張奐很是畏懼。

張奐既有軍事才幹,又為官清廉,深得百姓的擁護,故而這幾年乃是北方邊疆最為安寧的日子。

公元166年,由於張奐在邊疆的傑出成就,朝廷升遷張奐為大司農,調回首都洛陽。張奐一離開,鮮卑馬上勾結南匈奴與烏桓的叛亂分子,入寇漢帝國的緣邊九郡,又與東羌部落結盟,共同攻掠武威、張掖。

朝廷猛然意識到張奐對北疆安全的重要意義,急忙令他兼任護匈奴中郎將,同時以九卿的身份,督導幽州、幷州、涼州的軍事以及度遼將軍、烏桓校尉的管轄部隊,實際上成為漢帝國北部及西北部的最高軍事長官。

張奐的威名勝過一支百戰之師,南匈奴及烏桓叛軍聽說張奐又回來了,嚇得心驚肉跳,各部落首領紛紛碰頭,互相勸說向張奐投降,前後歸降的人數達二十萬人之多。鮮卑人得知南匈奴、烏桓投降,深懼張奐,便引軍出塞去了。

大神一出馬,群魔逍遁無蹤。這裡我不禁想起孫子兵法所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張奐就是把孫子的理論玩得爐火純青,不戰而自勝。

4、平定羌亂,力主招撫

與南匈奴、烏桓、鮮卑之亂相比,羌亂更加嚴重,東漢帝國兩百年,幾乎與羌亂相始終。

公元167年,東羌先零部落進攻三輔(長安一帶),擊破京兆大營與雍縣大營,殺死漢軍一千餘人。不久後,先零羌第二次發動對三輔的進攻,東漢朝廷緊急命使匈奴中郎將張奐馳援三輔。

張奐接到命令之後,火速派遣兩名部將率軍趕赴三輔,一個是司馬尹端,另一位便是大家所熟知的大名鼎鼎的董卓。尹端與董卓率軍與先零羌苦戰,大破先零羌,斬俘超過一萬人。

不過,張奐不主張以武力手段鎮壓羌亂,而是力主招撫。在平羌一事上,漢桓帝最終採納段熲的意見,以鐵血手段平亂。對此,張奐的看法是:“羌人與漢人一樣,皆稟承上天之氣而生,所以不可殺盡,山谷廣大,不能空無人煙,血流成河,將傷和致災。”與段熲相比,他是比較有人道主義精神的。

5、錯上賊船,終身遺憾

張奐是東漢晚期最傑出的將領之一,然而在渾濁不堪的政局之下,他並不能置身於政治漩渦之外。公元168年的宮廷政變,張奐犯下了一件不可挽回的錯誤。

這一年,以外戚竇武為首的士人集團,決心誅殺濁氣沖天的宦官集團。宦官集團打算先下手為強,當時張奐正好被徵召回洛陽,對朝廷內部鬥爭知之甚少。宦官集團利用這點,假傳聖旨讓張奐統率中央軍圍攻竇武。張奐這次軍事才能用錯了地方,致使以竇武、陳蕃的士人集團改革派全部覆滅。

這絕對不是一次小錯誤,這是葬送東漢帝國未來的大錯。這件事成為張奐一生的汙點,也是他一生引以為痛的事。事後,張奐認清宦官們的真實嘴臉,義無反顧地投身對宦官集團的鬥爭,但是得勢的宦官集團很輕鬆就把他打倒了,張奐被解職,返回家鄉。

解職返鄉之後,張奐轉而鑽研學問,撰寫《尚書記難》三十餘萬字,前來聽他講學的學生多達一千多人。

張奐是東漢晚期最傑出的將領之一,與皇甫規、段熲並稱三大名將。此三人均是涼州人氏,皇甫規字威明,張奐字然明,段熲字紀明,因而被時人譽為“涼州三明”。他年輕時便志同高遠,崇尚氣節,他曾跟友人說:“大丈夫處世,當為國家立功邊境。”他的所作所為,不辱沒年輕時的志向,終於成為一代名將,流芳萬古。

回望五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守護大中華縱橫捭闔的血脈精魂。歡迎關注“君山話史”。


君山話史


張奐,字然明,和皇甫規,字威明以及段紀明,他們的名字中都有明字,同時他們都在治羌過程中有很大功勞,所以他們被稱為涼州三明,並且又是名將,張奐在七十八歲時去世。


公元155年,張奐被任命為安定屬國都尉,張奐剛去不久,當時的南匈奴就反叛漢朝,同時羌人也在這時出兵,之後經過張奐的策劃,斷絕了南匈奴和羌人的聯絡,最終叛軍投降。

到公元158年,張奐又被任命為匈奴中郎將,代表漢朝處理匈奴事情。沒多久漢朝庭因為梁冀專權,最終漢桓帝在宦官的幫助下,滅了梁氏集團。因為張奐曾經做過樑冀手下的官,所以張奐也被牽連,被罷官禁錮。

後來張奐又被起用,被任命為武威郡太守,因為他的治理,當時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並且當時的人因為張奐做了很多好事,百姓就給他立了生祠。因為張奐的政績很高,所以張奐又被任命為度遼將軍,代表大漢處理鮮卑、烏桓的事情。


公元166年和167年,先後平定南匈奴、烏桓、羌人的進攻和反叛。在公元168年,年幼的漢靈帝登基為帝,竇太后聽政,而當時的宦官勢力很強,所以就出現了外戚和宦官的爭權的局面,而張奐也被圈入其中。

後來張奐就離開了朝廷,結束了他的為官生涯,閉門不出,和他的弟子們,研究儒學,並且寫有三十萬字的著作。

在公元181年,張奐七十八歲時離開人世,同時因為張奐在武威為官時的政績,深受當地人的愛戴,所以為了紀念張奐,就給他立了很多的祠堂,以供後人祭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