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鏡頭不設計成一片鏡片,然後通過算法修正像差?

905214897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其實沒接觸相機前我也很好奇這個問題,因為人眼也就一片晶狀體(實際上包含兩片,而且密度可以變化)。主要原因有兩點吧:

一、變焦鏡頭要變焦,一片鏡片無法實現

一片鏡片只有一個焦距,只能腿動變焦,所以變焦鏡頭肯定不可能只有一個鏡片:

二、一片鏡片像差嚴重,而且多種像差疊加,後期不好修正

光學上的相差包括很多種,如色散、慧差和畸變:

1、色散

我們日常的可見光不是單色光,而是不同波長單色光構成的複合光:

透過同一枚透鏡時,不同波長的光線折射角度也有差別。平時我們使用的鏡頭都包含多枚鏡片,專門針對對色散進行了抵除消減,因此可能覺得色散並不嚴重,完全可以通過後期PS去除。但如果只有一枚鏡片,色散要更嚴重,再加上各種像差的疊加,後期矯正就比較困難了:

2、慧差

慧差也是很常見的一種鏡頭像差,主要是指畫面中的點光源會出現像彗星一樣的拖尾現象。由於其形狀的不規則性和畫面各位置的差異性,後期修正不太容易,而多片鏡片的組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慧差,使點光源得到清晰準確的還原:

3、畸變

畸變可以通過非球面鏡片得到緩解,也是後期比較容易修復的一種像差。但在實際情況中,畸變的發生往往會導致邊緣成像的進一步劣化,這是後期軟件的一個修復難點,單片鏡片的控制難度就更高了:

除了以上原因,多片鏡片的加入還可以改善焦外成像質量,而單片鏡片是難以實現柔滑漂亮的焦外的:

三、關於對焦

至於對焦,嚴格意義上講一片鏡片也可以實現。因為雖然一片透鏡的焦距是固定的,但是可以通過改變透鏡與感光器的距離來實現不同距離的對焦:

當然,多片鏡片的採用,使得鏡頭對焦時可以驅動不同位置的一片或多片鏡片,對焦也更加靈活方便。

最後感嘆下人眼的強大,用很簡單的結構實現了超強的成像效果,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生物的精妙:

開心攝影、快樂生活,歡迎關注交流,共同學習提高!


小k印像


光學系統的像差是很多也很複雜的,靠後期算法是改不過來的。

第一,人眼的晶狀體形狀是可變的,所以它可以靠一個晶狀體就完成變焦和調焦的功能。現有的玻璃都是不可變的,所以想要完成變焦和調焦是不可能只靠一片鏡片的。

第二,光學系統的像差並不是只有前面回答這幾種。光就單色像差而言,就有五種,分別是球差,慧差,畸變,像散和場曲。如果加上色差,還有位置色差和倍率色差。這些像差光靠目前的算法是解決不了的。

第三,現有光學系統可說是人眼的延續,當然不可能只滿足於完成人眼的功能。但想要更多的擴展功能,就需要光學系統更加複雜,否則是達不到所需效果的。比如長焦鏡頭可以讓鏡頭看到更遠的目標,光靠單片鏡片是不可能較好地呈現目標的,必須依靠更復雜的鏡頭。並且需要某些鏡片可調,使得焦平面能清晰成像。

所以說,以目前的技術,是不可能使算法能很好彌補單片鏡片的成像缺陷的。


阿桂674


理論上,理論上,理論上是可以的,重要的事說三遍。

實際上呢?

實際上你做算法的早期基本數據都不全,不客觀,更別說難度大小了。

數字光學,計算波長,頻率,折射率,這些基礎實驗數據精度很高,極精度極規範的鏡面都細緻不了。那公式太粗放了,修改出來的也就不夠好,光學的放大是很厲害的,絲微之差差之不得。用菲涅爾透鏡會好些嗎?更粗。你用的折射率表都精度不夠,怎麼算?除非有財力物力人力把折射率表的基礎數據都精測一遍,這可比算法軟件難度大多了。

不是徹底不可能,是做不了那麼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