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舫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話(三)

法舫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話(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 釋鳩摩羅什譯 趙孟頫寫本)

釋經文

以上釋經題,下正釋經文。古人解經,分三分解釋經文。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分解此義,也依此分法解釋。

第一 序分

序分有二:

一、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即第一序分,也名緣起分,即序起宣說本經之緣起。通序就是與其他的經典相共通的序言,差不多大小乘經,都有此段序言。這通序古時也名為六種成就。又名證信序,是證實此經的記錄確是佛說。

如是,是信成就,即指此經是可信仰的。我,指結集此經的人,聞是親自聽到,即聞成就。一時,謂是在一個時候,因書歷不同,所以時間無法確切規定,只能說在某一時候,是時成就。佛,是釋迦牟尼佛。佛陀是自覺覺他的大覺悟者,具大慈悲者,六成就中是教主成就。舍衛國,其國本名“驕薩羅”,其國首都曰舍衛城,今以首都代表國名,故名舍衛國,祗,應曰祗陀,是舍衛國太子的名字,意即戰勝。樹,是樹林,寺園內的樹林是屬於祗陀太子的,故曰祗樹。給孤獨是一位長者的名字,他是好善樂施的人,特別喜歡救濟無依靠孤獨的人,所以舍衛國人民送他這名字。他是以黃金布地買地皮建寺供佛的人,所以佛教也稱他為布金長者。園是花園,即出家人的住處,原名“伽藍”。此祗陀給孤獨園,釋迦牟尼在這裡,住了二十五年之久,在此處說經最多,這就是說法之處成就。比丘,是舍掉家庭脫離一切家屬關係,過一種有規律的獨身生活的人,每天乞食求學,故古云比丘為“乞士”,上乞佛法以資慧命,下乞食物以資身命。大比丘,出家十年以後方可稱大比丘。眾,梵語曰“僧伽”,就是有組織的僧團。僧團組織有六種和合義:一、身和同住,二、口和無諍,三、意和同悅,四、戒和同修,五、利和同均,六、見和同解。凡比丘或比丘尼的僧團,都要依此六和組織,一律平等,和合僧團。千二百五十人俱,謂當時有一千二百位大比丘與佛同住,而且共同在聽佛說金剛經。

二、別序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世尊是佛的尊號,世界上德望高深最可尊貴的人名曰世尊。此指釋迦佛。食時,吃飯的時候,即是午前,因為午後並非食時,著衣是披上袈裝,衣即袈裝是黃色有田相的制服。缽梵音為缽陀羅,譯為應量器。次第乞食,是戒律上的規定,是一種平等無歧視的態度。還至本處,就是回到祗樹給孤獨園。敷座而坐後,就是參禪或唸誦。這是佛世的僧團生活方式。現在南洋各國僧團還是保持著上午乞食,下午講學的上課方式。

第二 正宗分

甲一 明見道般若

乙一 請問宗本

丙一 問二問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長老是年長德高受戒十年以上的稱呼,依道德講是年長耆德之稱。須菩提,譯曰善現、妙生、空生等。須菩提學問很高深,他了解空的真義,在佛弟子中,他是上首第一流弟子。偏袒右肩是印度人民行敬禮的儀式,不但佛教出家僧是如此,一般在家俗人也是如此;不但古時如此,就是今日印度人民,凡有重大慶祝等事,必偏袒右肩。佛教僧眾,著衣的規矩,今日在錫蘭、緬甸等國有二派:一派是外出時雙肩裹衣,在寺內可以偏袒右肩,在說法時禮佛、禮上座比丘時,必須偏袒右肩;另一派是外出也是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是禮佛、禮上座比丘的儀容。今日南洋各佛教徒禮拜時,大都如此。合掌也是印度人民一種虔誠的敬禮,不僅佛教徒行合掌禮,就是今日一般社會人民,每日彼此見面時,都行合掌禮,同時口說“南無”敬禮。在中國只有佛教徒才行這個禮,這是承傳印度民間禮俗的一種文明。“希有”是難得之義,世尊是稱呼,如來也是佛的又一稱號,亦可譯曰“如去”,即契證真理的人名曰如來。菩薩是發了菩提心要成佛,要救世救人,學大覺大悟的人。護謂衛護,護念就是攝受不棄捨意。佛是教主,菩薩是弟子,佛很愛護他們,對他們施以教導,這就是對已成熟的菩薩弟子,現前攝受之,所以說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即是囑託的意思,對未成熟的弟子,在行為上很親切的指示應作不應作,並咐囑託寄於其他弟子,而教導之。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譯曰“無上正遍知”,是無上的正確的普遍的覺悟。菩提心就是覺悟心,此菩提心以“欲”為其自性,謂有此趣求菩提之慾望。“云何應住”,就是說如何可以使這成佛的菩提心(念頭)不間斷,“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說,怎樣不生起貪嗔痴等煩惱散亂心和一切與菩提心相反的妄念呢?

這兩個問題:第一是菩薩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願之後,應該怎樣安住?第二是發了菩提心的菩薩應該怎樣降伏其心?住是生活、存在的意思。人要生活存在,必須作事業,所以“住”就是指生活事業的安住。又“住”即相續不間斷義,在日常生活上怎樣使此菩提心願,時常保持警覺而不間斷。又“住”是安放的意思,發了成佛的菩提心願,要把此心願安放在何種境界上,才算是合法合理?第二問降伏其心,已發了菩提心願,雖然有了覺悟心,但此覺悟的心(成佛度眾生的心)不能常現前,不能心一境性,而時時現前的日常習慣的煩惱散亂心,雜染心識—流轉生死心,現在既發菩提心,既知道這些煩惱心,那麼該如何降伏這些煩惱生死心,使其不生,或使其轉識成智呢?這中間總得經過一番修證經驗的功夫,這是學佛人最重要的事。故須菩提出來請問世尊。在唐譯有三問:“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待續)

(《金剛經》屬龍樹學系的經典。龍樹菩薩(梵文:Nāgārjuna bodhisattva),又譯龍猛、龍勝,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為"第二代釋迦"。講者法舫法師{1904-1951年},他是“太虛大師座下第一弟子”,他兩度出國傳教,任首次世界佛教徒聯誼會中國籍常務理事。見臺灣大乘精舍印經會所印法舫《金剛經講話》,《法舫文集·第一卷》。編輯程淑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