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舫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话(三)

法舫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话(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 释鸠摩罗什译 赵孟頫写本)

释经文

以上释经题,下正释经文。古人解经,分三分解释经文。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分解此义,也依此分法解释。

第一 序分

序分有二:

一、通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即第一序分,也名缘起分,即序起宣说本经之缘起。通序就是与其他的经典相共通的序言,差不多大小乘经,都有此段序言。这通序古时也名为六种成就。又名证信序,是证实此经的记录确是佛说。

如是,是信成就,即指此经是可信仰的。我,指结集此经的人,闻是亲自听到,即闻成就。一时,谓是在一个时候,因书历不同,所以时间无法确切规定,只能说在某一时候,是时成就。佛,是释迦牟尼佛。佛陀是自觉觉他的大觉悟者,具大慈悲者,六成就中是教主成就。舍卫国,其国本名“骄萨罗”,其国首都曰舍卫城,今以首都代表国名,故名舍卫国,祗,应曰祗陀,是舍卫国太子的名字,意即战胜。树,是树林,寺园内的树林是属于祗陀太子的,故曰祗树。给孤独是一位长者的名字,他是好善乐施的人,特别喜欢救济无依靠孤独的人,所以舍卫国人民送他这名字。他是以黄金布地买地皮建寺供佛的人,所以佛教也称他为布金长者。园是花园,即出家人的住处,原名“伽蓝”。此祗陀给孤独园,释迦牟尼在这里,住了二十五年之久,在此处说经最多,这就是说法之处成就。比丘,是舍掉家庭脱离一切家属关系,过一种有规律的独身生活的人,每天乞食求学,故古云比丘为“乞士”,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食物以资身命。大比丘,出家十年以后方可称大比丘。众,梵语曰“僧伽”,就是有组织的僧团。僧团组织有六种和合义:一、身和同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悦,四、戒和同修,五、利和同均,六、见和同解。凡比丘或比丘尼的僧团,都要依此六和组织,一律平等,和合僧团。千二百五十人俱,谓当时有一千二百位大比丘与佛同住,而且共同在听佛说金刚经。

二、别序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世尊是佛的尊号,世界上德望高深最可尊贵的人名曰世尊。此指释迦佛。食时,吃饭的时候,即是午前,因为午后并非食时,著衣是披上袈装,衣即袈装是黄色有田相的制服。钵梵音为钵陀罗,译为应量器。次第乞食,是戒律上的规定,是一种平等无歧视的态度。还至本处,就是回到祗树给孤独园。敷座而坐后,就是参禅或念诵。这是佛世的僧团生活方式。现在南洋各国僧团还是保持着上午乞食,下午讲学的上课方式。

第二 正宗分

甲一 明见道般若

乙一 请问宗本

丙一 问二问题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长老是年长德高受戒十年以上的称呼,依道德讲是年长耆德之称。须菩提,译曰善现、妙生、空生等。须菩提学问很高深,他了解空的真义,在佛弟子中,他是上首第一流弟子。偏袒右肩是印度人民行敬礼的仪式,不但佛教出家僧是如此,一般在家俗人也是如此;不但古时如此,就是今日印度人民,凡有重大庆祝等事,必偏袒右肩。佛教僧众,著衣的规矩,今日在锡兰、缅甸等国有二派:一派是外出时双肩裹衣,在寺内可以偏袒右肩,在说法时礼佛、礼上座比丘时,必须偏袒右肩;另一派是外出也是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是礼佛、礼上座比丘的仪容。今日南洋各佛教徒礼拜时,大都如此。合掌也是印度人民一种虔诚的敬礼,不仅佛教徒行合掌礼,就是今日一般社会人民,每日彼此见面时,都行合掌礼,同时口说“南无”敬礼。在中国只有佛教徒才行这个礼,这是承传印度民间礼俗的一种文明。“希有”是难得之义,世尊是称呼,如来也是佛的又一称号,亦可译曰“如去”,即契证真理的人名曰如来。菩萨是发了菩提心要成佛,要救世救人,学大觉大悟的人。护谓卫护,护念就是摄受不弃舍意。佛是教主,菩萨是弟子,佛很爱护他们,对他们施以教导,这就是对已成熟的菩萨弟子,现前摄受之,所以说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即是嘱托的意思,对未成熟的弟子,在行为上很亲切的指示应作不应作,并咐嘱托寄于其他弟子,而教导之。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曰“无上正遍知”,是无上的正确的普遍的觉悟。菩提心就是觉悟心,此菩提心以“欲”为其自性,谓有此趣求菩提之欲望。“云何应住”,就是说如何可以使这成佛的菩提心(念头)不间断,“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说,怎样不生起贪嗔痴等烦恼散乱心和一切与菩提心相反的妄念呢?

这两个问题:第一是菩萨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之后,应该怎样安住?第二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应该怎样降伏其心?住是生活、存在的意思。人要生活存在,必须作事业,所以“住”就是指生活事业的安住。又“住”即相续不间断义,在日常生活上怎样使此菩提心愿,时常保持警觉而不间断。又“住”是安放的意思,发了成佛的菩提心愿,要把此心愿安放在何种境界上,才算是合法合理?第二问降伏其心,已发了菩提心愿,虽然有了觉悟心,但此觉悟的心(成佛度众生的心)不能常现前,不能心一境性,而时时现前的日常习惯的烦恼散乱心,杂染心识—流转生死心,现在既发菩提心,既知道这些烦恼心,那么该如何降伏这些烦恼生死心,使其不生,或使其转识成智呢?这中间总得经过一番修证经验的功夫,这是学佛人最重要的事。故须菩提出来请问世尊。在唐译有三问:“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待续)

(《金刚经》属龙树学系的经典。龙树菩萨(梵文:Nāgārjuna bodhisattva),又译龙猛、龙胜,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讲者法舫法师{1904-1951年},他是“太虚大师座下第一弟子”,他两度出国传教,任首次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中国籍常务理事。见台湾大乘精舍印经会所印法舫《金刚经讲话》,《法舫文集·第一卷》。编辑程淑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