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家長什麼行爲?

VYSUN


想要回答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的家長,那麼我們看一下他們最想要什麼樣的家長,通過青春期的孩子的話語,我們來了解:

  • 對我們和我們做的事情感興趣

  • 能傾聽我們心裡的想法

  • 給我們很多的愛

  • 站在我們一邊,支持我們

  • 接受現在的我們,而不是把我們塑造成父母期望的我們

  • 相信我們,不要懷疑我們

  • 我們已經長大了,不要當我們是小孩

  • 如果有時間可以和我們在一起更多些

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主要的衝突焦點

  • 生活習慣,父母總是用他們那時候的生活來要求孩子,認為孩子的一切習慣都是不正確的

  • 責任感,父母總是認為孩子沒有承擔應有的責任,不收拾自己的屋子,自己的事情不主動做

  • 學習,由於孩子逐漸大了,不再像小時候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注學習,所以父母擔心孩子的分數,學習習慣,在學校的表現等等

  • 家庭關係,在家庭中,孩子會出現一些不成熟的行為,這會導致家庭關係緊張,父母也會認為孩子不尊重自己

  • 傳統意識,這個時候的孩子會被一些不良習慣吸引,比如會抽菸,飲酒,說粗話等,這些都是父母不能接受的

通過孩子的這些語言,我們能夠看出什麼呢?他們希望的父母是什麼樣的?

青春期孩子希望父母與他們的關係

  • 聯結:父母與孩子之間是可以溝通,溫暖的,充滿愛的關心,這是一種紐帶關係。這種聯結給孩子安全感,可以讓他們自由的探索外面的世界,而不會受到父母的牽絆。

  • 自主:讓青春期的孩子有獨立自主的觀點,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隱私,做事情由他自己決定,這是他們需要的自主。如果缺少自主性,則會容易出現問題行為,很難發展成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

  • 規則:父母只需要監督他們的行為即可,設置這些行為的規則和界限,不過多幹擾。

建議父母都能夠做到聯結、自主、規則這三點,與孩子平穩過度青春期。

“泡泡育樂園”有很多的育兒知識與大家分享,同時有專業的睡眠顧問和心理諮詢師可以給媽媽提供幫助。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不同的看法,也可以關注公號“paopaoyuleyuan”留言或加微信“shuzhen-wang”,泡泡與更多的媽媽一起,致力於孩子的健康和幸福

泡泡育樂園


青春期的他們也是處於叛逆的時期,是他們從兒童轉變為少年的階段,這個時期的他們比較敏感,情緒波動大,希望有自己的空間,叛逆等。家長在教育他們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動不動就吼他們,總責罵他們,這個時期的他們對於家長這種行為尤其反感,這不僅不能起到任何的效果,還會造成他們性格煩躁。

反感家長強制性的約束他們

這個時期的他們渴望自由,想要擺脫家長的束縛,有屬於自己獨立的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家長不要勉強他們去做他們不情願的事情,強制性的約束他們按照家長的意願去做事情,會讓他們在心裡產生憤怒,他們覺得家長完全不顧及他們的感受,不尊重他們,對於家長的強制行為有所反抗,形成叛逆的性格。家長要多和他們溝通,瞭解他們想法,給他們選擇的權力,必要時給與他們一些建議和幫助,不要干涉他們自己可以處理的事情。

反感干涉交往和私自翻看其隱私

他們到了青春期這個年齡,有了更廣泛的朋友圈,他們會按照個人喜好結交朋友,不喜歡家長干涉他們這方面的事情。家長不要私自動他們個人的日記或其他對於他們來說保密的物品,如果家長未經過他們允許私自翻看了,被他們發現會表現的很憤怒,情緒失控,大發脾氣,他們會覺得自己的秘密被家長髮現,有一種赤裸裸被圍觀的感覺,覺得沒有安全感,家長觸碰到底線,這對他們的成長非常不利。

反感家長每天對他們嘮叨個不停

這個時期的孩子,認為他們已經長大了,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做主,不想被家長管來管去的,如果家長還是像對待小孩子一樣每天嘮嘮叨叨的,一會叮囑這個,一會提醒哪個,這會讓他們覺得很煩,認為家長的擔心都是多餘的,不想他們在別人面前是個小孩子形象。


決勝網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隨著大腦及身體各器官的發育成熟,生活體驗加深,開始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習慣,自認為自己已經長大,心理上想獨立,急於想脫離父母的庇護,但是又對脫離的不安和對外界的好奇心相互交織,心理極不安定。基於這些情況青春期的孩子常常表現出以下這些特點:

1、反抗性極強。有自己的思想,如果認為父母的方式不對,他們就會按照自己的意願作事情,這時候,如果大人繼續按照以前的方式進行約束,就會產生反抗心理。常常表現愛激動,愛發脾氣,與家長頂嘴,甚至唱反調。

2、自我意識在這一時期出現質的變化。青春期的孩子對於“自我”的體驗和感受非常強烈,對自己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熱衷於思考自己的優點、缺點、特點,顯得十分”自戀”;同時又經常誇大自己的缺陷,覺得自己不夠”完美”,因相貌上的小小缺陷和學業上的小小失敗,就自認為低人一等,而把他人看得過高,產生劣等感,變得孤僻。

3、獨立性增強。青春期的孩子生理發育比心理發育快,常常出現脫節。他們自認為長大了,渴望冒險,渴望獨立,希望擺脫成人的約束,但由於閱歷膚淺,能力不足而常常碰壁。

4、開始關注同齡人之間的交往。你會發現孩子不願與家長多說話,但是與同學在一起時卻無話不說。

5、性意識的萌動與性別角色的深化。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非常關心自己性別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賞的程度。他們都渴望瞭解異性,希望得到來自異性的友誼,開始憧憬愛情。

6、虛榮心增強。青春期的孩子穿著打扮上追求標新立異,追求高檔名牌,做一些譁眾取寵的舉動,目的就是想在同學中顯示自己,引人注目。

以上這些特點只是青春期孩子普遍存在的,也是符合孩子成長的規律的,作為家長要想與這個時期的孩子相處,應遵循以下幾個大的原則:

首先應該明白,孩子的這些變化是正常的,是青春期心理在呈現到行動上的結果,不必過分擔憂。對於孩子某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和行動,家長不應過分干涉和壓制。

其次父母應該明白,孩子始終是獨立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思維和處理方式,父母應該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當孩子有自主選擇和決定的慾望時,不要武斷干涉,讓她有機會能自己做主。父母在這個時期過多的干涉可能導致兩個極端:一是父母壓制成功,孩子永遠也無法自己做主,變得依賴、膽小、無法獨立;二是孩子掙脫成功,但是與父母弄得兩敗俱傷,傷害了親人間的親密和諧。

最後父母應該真正充滿愛心地去對待孩子,無條件接納孩子,給與孩子堅定、穩定的愛,不要因孩子的情緒化或“奇怪”的行為喪失耐心。作為父母,應該祝福孩子長大了,主動找孩子交談,傾聽他們的理想,並加以讚揚和肯定,建立起孩子對父母的信賴感,在談話中瞭解孩子的煩惱和困惑,對症下藥,找出消除其煩惱的正確辦法。


逆戰西訣


Hello親愛的寶爸寶媽,蜜桃姐姐來咯!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其實大人也不必很惶恐,畢竟我們也是從那個時期走來的。不過在這個特殊的成長時期,與青春期孩子面對面時,一下這幾件事一定要注意!

  • 不要‍“降低自己的精神年齡,與孩子起衝突”

當孩子對著您大聲漫罵時,如果一時氣不過,媽媽(或爸爸)的精神年齡,就會變得跟孩子一樣。一旦如此,彼此間就容易產生衝突與對立。因此,切記別讓自己的精神年齡變得跟孩子一樣。

  • 不要‍“口無遮攔,使用傷害孩子的言語”

當孩子說出的粗暴(難聽)的言語時,常是抱持著‍“這種程度的話語,爸媽應該不會生氣吧”的一種撒嬌方式。身為一個身心靈狀態都已經成熟的大人,是絕對不可能由於孩子的幾句話而受傷的,但卻有多數大人,往往因為氣不過,而以‍“讓你也嚐嚐這種滋味”的心態,反擊回去。

請記住,不曾被愛過的人,是不會懂得如何善待他人的。因此,跟孩子對話時,請一定用溫柔有禮的詞彙。

  • 不要‍“一生氣就翻舊帳,沒完沒了地嘮叨”

不少父母只要一生氣,就會開始‍“翻舊帳”,但是,這樣子不只不能解決問題,還會造成反效果。‍“訓話”的時間一拖長,原本默默聽訓的孩子,也會開始厭煩。所以,教訓孩子千萬別過於冗長,針對眼前的事即可。

  • 不要‍“咄咄逼人,得理不饒人”

親子之間的衝突,發生率相當高。不光是大人,就算只是孩子,仍舊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所以,身為父母的您,千萬別總是咄咄逼人,或得理不饒人。當然,更別說是體罰了。

  • 不要‍“無視孩子的想法,對他愛理不理”

身為家長的您,是否也曾經不小心脫口而出:“你這個孩子是懂什麼啊!”“管你愛怎樣,我都隨便你啦!”……這類的話,恐怕都是傷害子脆弱心靈的兇手。

如果遇上的是年紀還小、尚無法理解話語真正含義的孩子,或有發展問題、只懂直線思考的孩子,或就是想故意照著父母說的、做給你看的孩子等,很有可能就會依照字面上的意思(當聽到父母說‍“你給我試看看啊”),做出一些無法挽回的憾事(孩子便毫不考慮是非對錯與危險性,真的就去‍“試試看”了)。


蜜桃姐姐


叛逆期是指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他們也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最主要的行為特徵我想有兩點:第一是自我意識的成長,渴望得到成人的認同;第二是掙扎在獨立意識和依賴心理之間,導致情緒的波動比較大。我家裡就有個剛剛走出青春期的男孩,這幾年來幾乎每天都是和他鬥智鬥勇。說話的方式和尺度,都需要先過過大腦,慎重去思考。在教育孩子之前,我們想想自己曾經有過的這段時期,其實發現這是每一代人都是這樣重複的心理變化經歷,所以首先是需要接納孩子的這份情緒變化。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的行為特點的共性是“叛逆”,當我們對他的情緒和行為進行呵斥時,他們的想法就是,你越是這樣不讓我幹,我越是要這樣和你對著幹。因為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產生,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我們知道這是孩子成長的過程,要帶著一份欣喜的眼光來陪同孩子一起度過這段時期。

對付青春期的熊孩子,我在這幾年鬥爭的經驗中,有這麼些體會。首先就是父母放低姿態,既然他們渴望得到價值認同,我們就滿足他們這份心理。雖然很多時候的觀點是很青澀的,可千萬不要輕易去嘲笑他或者是帶著權威的架勢去說教。我是每週會要求孩子留一個晚上陪父母散步,美名其曰這是他應有孝順的行為。在散步過程中主要就是聆聽他的聲音。其實也就是套套他的話,瞭解他目前的一些想法;其次是引導孩子的情緒。我們看到這個時段的孩子很突出的一個行為動作,就是不開心了,用力摔門。要是我們此時去斥責他,會帶來更強烈的反應。在孩子情緒強烈時,要給他個時間和空間去消化這份情緒。等他冷靜下來在一起討論。

宜疏不宜堵,但願你們能夠順利陪孩子走過這段心理歷程。


鵜鶘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家長以下行為:

1、毫無意義的嘮叨

2、翻看孩子隱私

3、管束孩子交友

4、忽略孩子感受。

青春期的孩子都是氣球,一碰就爆。

很多父母說,你說的我都知道,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為什麼很多父母管不住自己,偏要過多的干涉孩子的發展?。那麼,父母怎麼才能控制住自己,不用“針”去扎氣球呢?

馬克思的墓碑上刻著一句話:歷史上的哲學家總是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解釋世界,但是更重要的目的在於改造世界。



我們嘗試著結局父母管不住自己的問題,《坦課》也分享四個要領:

1、目標喚醒。提醒自己事情的目標是什麼,不要偏離目標。很多事情之所以失控,是因為在不知覺間偏離的目標。例如,開車遇到被別車,很多人選擇反過去別對方。這就容易引發事故。其實,只要有人進行目標喚醒:算了,不跟他一般見識,咱們開車出來是為了5點參加會議的,不是為了跟他嘔氣別車的。這是,對方就會不再路怒症。即使一些香港黑社會為爭地盤準備火拼,只要有個和事佬出來說一句:別動手,大家出來混是為了求財。結果往往雙方就真的收手了,這就是目標喚醒。 對孩子也是一樣,經常提醒他目標所在,讓他意識到什麼才是目標,什麼行動偏離甚至破壞了目標,一旦進行目標喚醒,就會有利於他隨時調整觀念和態度。

父母要經常進行目標喚醒:孩子不是我的私有財產,更不是實現我個人理想的工具,孩子是那些有著強烈生存意願而藉助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上獨立物種。最偉大的愛是分離:從分娩開始就是這樣,孩子要長大,離開父母,開創自己的未來,我不能攥緊孩子,而要幫他們從父母身邊分離,讓他們獨立。




2、置換移除:很多事只靠禁止是不行的,必須用更好的內容進行填充,用於置換他原本的不良行為。例如,手機上癮的孩子要用別的東西佔住他的手,才能讓他逐漸慢慢離開手機。 讓好的內容佔據孩子的精力和時間,自然就沒有時間留給不良的行為。“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就是這個道理,既陶冶了情操。又用好的活動置換了壞的內容。新的不來,舊的不可能離開。

父母要經常進行自身的置換、移除。例如用平等的溝通代替發號施令,給孩子分享自己的青春期經歷換取孩子對你的信任等等

3、路徑依賴。

也就是設置路徑,讓自己不得不這樣,不這樣就過不去。例如,不扎安全帶啟動不了汽車。每次司機下車必須用右手開車門,他就不得不先往後看,從而減少開車門碰到人的幾率。就像一些路口設置的隆起的減速帶,讓你不得不減速,不然就會有問題。這就是路徑依賴。對孩子也是這樣,多設置正確的路徑讓讓自己依賴,造成“不這樣過不去”的情況,例如,每當想批評孩子時就趕緊漱口,一直漱到累的不想說話為止。每當想看孩子隱私時就立即出門買菜………

4、習慣養成。優秀是一種習慣,通過以上步驟,點點滴滴的行為就熔鑄成了習慣,從而真正解決問題。有志者,常立志,每天勵志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求一口吃個胖子,一天要吃三頓飯,一天要勵三次志,每次管三個小時就夠了。這樣才會養成習慣。

希望以上四點建議能讓您做個孩子喜歡、信任、尊重的好父母,順利幫助孩子度過叛逆期。



劉悅坦 美國密蘇里大學博士後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 歐洲華商商學院客座教授 美國凱捷國際傳媒全球高級副總裁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山東省政府特約研究員 山東大學教學能手 中國最勵志教授 共青團夢想導師 劉悅坦教授從三次落榜到美國博士後的逆襲傳奇經歷曾被美國龍週刊、山東電視臺、齊魯晚報等多家媒體報道。被稱為 中國最勵志教授。


劉悅坦的坦課



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個最大的矛盾,就是生理上的快速發展和思想上的尚不成熟。

身體的快速發育,第二特徵的出現,使得他們有一種成人感,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更需要權力和平等對待,想脫離父母的掌控。

但是由於思想尚未成熟,會遇到挫折,又感覺需要父母的支持。

需要理解和支持,出於自尊又不願開口求助,這樣的矛盾會令他們易燥,以及產生孤獨感。


所以,如果父母把他們還當小孩子一樣,對他們控制、批評、說教、干涉太多,是青春期的孩子最不能接受的。即使他們覺得父母說得對,出於成人感和自尊心,他們也會對立到底。

那要怎麼做呢?個人認為,先建立好情感溝通,讓孩子在我們這裡感覺安全,這樣他們才願意和我們說他們的想法和困擾。

在觀念不一致,或者想幫助他們的時候,先問問他們願不願意聽,需不需要幫忙,否則我們說了也等於沒說,做了還會招致反感和叛逆。

青春期是人生必經的一段旅程,也許似狂風暴雨,也許表面平靜內裡波濤洶湧,不管怎樣,我們陪孩子一起渡過,讓孩子真真切切感受到我們的愛與支持。


勇氣夢想家小利


想成為優秀的父母,要先學會“閉嘴”

此前,一家媒體針對“孩子最反感父母哪一行為”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嘮叨”排行第一。


孩子最反感的六種嘮叨方式:

命令式嘮叨

在和孩子對話時,父母常常會直接給孩子下達指令,催促他去完成什麼事。但如果一個人接受某種刺激過多、過強、過久,超過了合理的限度,就會引起他心理上的厭倦和反抗,使他的行為朝相反的方向發展。

每次吃飯前,父母都會嘮叨一句“要洗完手才能吃飯”。父母的本意或許只是想讓孩子知道飯前洗手,但因為說話方式不友好和反覆嘮叨,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反感。

這種命令式的嘮叨太過簡單粗暴,難以從本質上解決問題。父母可以通過改變說話方式來減輕孩子的反感,比如吃飯前說一句“你洗手了嗎”效果比“洗完手才能吃飯”要好得多。

過分關心式嘮叨

父母關心孩子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但過度的關心反而會成為孩子的負擔。事實上,過分關心式的嘮叨不過是打著“關心”的旗號,做著傷害孩子的事。

這樣的嘮叨實質上是不相信孩子,不認為孩子有能力能把事情做好。久而久之,這種嘮叨和不放心只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缺乏獨立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反正爸媽會提醒我甚至會幫我做的,我不用管”。

此外,過分關心式嘮叨下,會讓孩子產生一種“習慣性模糊聽覺”,雖然他在聽,但是根本不往心裡去,更體會不大到你的良苦用心。

毫無顧忌式嘮叨

父母在眾人或熟人面前抱怨孩子,暴露孩子的私隱,將孩子的糗事告訴他人,甚至以孩子的糗事為樂,絲毫沒有顧忌孩子的委屈和尷尬。

這種嘮叨實際上是不負責任的,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也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這種“惡意”會慢慢滋養孩子內心的自卑,懦弱,甚至對父母的“恨意”。

負能量式嘮叨

很多時候,父母會因為自己心裡煩悶或者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而嘮嘮叨叨宣洩自己的負能量情緒。在這嘮叨裡,埋怨和指責往往佔據了大部分,真正有用的話卻沒幾句。

生活中,沒有人會喜歡負能量,再小的孩子也不例外。長期處於負能量式的嘮叨裡,人人都會產生厭煩、牴觸情緒,成人況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

負能量式嘮叨下培養出的孩子,往往自信心不足,專注力不夠,思想消極悲觀。

批評式嘮叨

著名教育專家關鴻羽教授指出,批評是一種負強化法,家長在批評孩子時如果不講究方式、方法,結果只能是“家長出了氣、孩子不服氣”,起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批評式嘮叨生硬、嚴厲,結果越批孩子越皮,反彈力越大,越對著幹。最後父母筋疲力盡,卻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

其實,批評未必要義正辭嚴,未必要話中帶刺,更不能以洩憤為目的諷刺挖苦、翻舊賬、算總賬。

批評的目的是為了使孩子丟棄壞毛病,養成好習慣。批評式嘮叨不僅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會對孩子造成不可磨滅的心靈傷害。

慣性式嘮叨

“你是哥哥/姐姐,要讓著弟弟/妹妹”,這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二胎家庭慣性式嘮叨。

父母用原本固有的思維來對待孩子,時常沒耐心聽孩子說話,打斷孩子說話。尤其是每當孩子出了問題或者闖禍後,聽不得孩子解釋,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維來判斷孩子的對錯。

事實上,長期慣性式嘮叨會讓孩子產生不被信任的感覺,自信心也會受到傷害。其次,孩子對父母也會逐漸失去信任,嚴重的會自我封閉,不再和父母交流。


想要成為優秀的父母,就一定要學會“閉嘴”。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事事都能順著自己的心意無可厚非,但若有不順心就不停地說教,翻來覆去,便成了嘮叨。而父母嘮叨一般總是指責的多,批評的多,報怨的多,有時甚至諷刺挖苦。

沒完沒了的嘮叨,只會讓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

家長要時時提醒自己,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正確把握孩子的心理狀態,學會尊重孩子,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提醒,不要大事小事都喋喋不休,要以孩子能夠接受的談話指導孩子。

*淘兒學,專注於k12教育,分享有理有趣的教育知識和信息*


淘兒學



依我所見,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父母“說一套做一套”,“假民主真專制”。


什麼叫“說一套做一套”?


父母一面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機,不要刷抖音,不要玩遊戲,一面卻自己機不離手,微信朋友圈刷個不停。一旦孩子提出質疑——“你要求我,但是自己卻不遵守“時,還要擺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權威姿態。


什麼叫”假民主真專制“?


父母一面對孩子表示尊重和民主——”你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自己選擇吧“。一面卻是——孩子做了自己不認同選擇,這種父母就會以”提建議“的方式干涉孩子。比如孩子想要晚餐吃一頓肯德基,父母就開始勸孩子說,“這種快餐沒營養,高熱量……你正在長身體,應該吃的健康一點……”。


費勁口舌讓孩子最終妥協,選擇了父母自己認同的,一段時間下來,孩子最終往往放棄了再做抗爭,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決定一旦和父母的不一樣,最後都會被推翻,索性就不再自己思考和選擇了。所謂“沒主意”的孩子,往往就是這種假民主真專制的父母帶出來的。


無論哪個年齡段的孩子,父母都應該和孩子平等地相處才是關係融洽的法寶之一。


蘭海


我所教的孩子都是青春期的孩子,所以我最瞭解他們的心理。家長的如下行為會讓他們很反感。

第一,不信任的行為。比如說孩子今天去找同學玩了,但是家長不信任,打電話四處去落實,這樣的行為很傷孩子的自尊心,他們最反感。

第二,囉囉嗦嗦的行為。有些家長總把青春期的孩子當成幼兒園的小盆友,叮囑完了這樣再叮囑那樣,時間長了,你一開口,孩子就會炸毛,因為嫌你煩,根本原因是覺得你還把他當成小孩子看。

第三,對比別人家的孩子。每一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有一個敵人,這個敵人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為了讓自己家的孩子上進,總是去和更優秀的比,結果會越比越差,最後造成孩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第四,我是為你好的口頭語。做家長的都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但是孩子卻不領情,因為他們體會不到“好”在哪裡?反而是家長高高在上的指責和說教讓他們覺得不被理解。


那我們做家長的該怎麼辦呢?

首先,有些事情該放手一定要放手,孩子早晚要離開你,所以早點鍛鍊他們會更好。

其次,理解幷包容他們。青春期的孩子其實內心很矛盾,他們很想讓其他人認同他們,肯定他們的價值,所以家長一定要耐心的引導他們,千萬不要上來就是說教,最後的結果肯定不好。這期間的孩子一定要以柔克剛才管用。

最後,放棄家長的優越感,真正的和孩子平等的溝通交流,讓他們多說,你需要靜靜的聽,你會聽到孩子很多的心裡話,他們有時候也很無助,很需要引導和幫助,畢竟,他們只是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