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開國中將曾兩次戰場抗命 關鍵時刻扭轉戰局

這位開國中將曾兩次戰場抗命 關鍵時刻扭轉戰局

鄭維山 資料圖

本文摘自:鳳凰網歷史,作者:大風號·鴻說,原題:此人違抗軍令,被追究時再次抗命,關鍵時刻扭轉戰局,後官至中將

細看會打仗的將領,多少有點“個人主義”,在打仗時喜歡按著自己的路子來,有時候不免要和上頭的命令反著來,用一句老話來為他們辯解就是“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今天講的這位將軍在戰場上兩次抗命,但在關鍵時刻卻能力挽狂瀾,改變戰局。

鄭維山,1915生於湖北省麻城縣,從小就替父親為地下黨送信,接受革命思想。受父輩的影響,鄭維山在15時加入我黨,同年成為紅軍中的一員。後來歷任分隊長、指導員、團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職位,先後參加過三次反圍剿,爬過雪山走過草地,是許世友最敬重的人之一。

鄭維山打仗有個性,是一位悍將,立下過不少戰功,但是在解放戰爭期為此違抗軍令。

1948年12月,解放軍開始打響了解放張家口的戰役,當時國民黨在華北的負責人傅作義派出其手下的35軍去支援張家口守軍,但是解放軍機會是重病壓境,在35軍還沒有趕到,張家口就被攻克了,35軍軍長郭景雲只能原路返回,但是送到嘴邊的肉焉有不吃道理,中央軍委命令下令華北各部消滅35軍,在軍事上給傅作義一定的壓力。

當然,傅作義也是不可能看著自己的嫡系王牌被殲滅,為了保住35軍,傅作義讓104軍前去接應。

解放軍對35軍是志在必得,為了達成戰略計劃,軍委下令華北各部勢必要全力配合,搶在104軍之前吃掉35軍。為了組織104軍和35軍順利回合,楊得志部奉命前去阻擊,但是這時候面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距離太遠。但楊得志部還在幾百公里外的紫荊關。

此時,整場戰役變成了一場速度之爭,這個對解放軍戰士有著不小的挑戰,畢竟是靠兩條腿和敵人的四個輪子比,裡面的困難可想而知,但是軍民難為,戰局瞬息萬變,為了讓部隊按時抵達,楊得志下令部隊急行軍,只帶上必要的物資,經行日夜行軍。

7日,敵104軍和35軍的距離已經裡的很近了,用不到一天就可以抵達了,這時候楊得志急了,他下令各部隊丟下一些物資,全力趕路,務必要將35軍殲滅。就在命令下達不久之後,楊得志受到報告,鄭維山部放棄了原來的計劃,開始轉向104軍方向,在沙城一帶和104軍交手了。楊得志氣得大罵:“好個鄭維山,關鍵時刻違抗軍令,來了個大瞎搞!”

隨後立即電告鄭維山,讓他立即將部隊撤回了,按原計劃行動,並作出檢討,否則軍法伺候。誰知鄭維山接到命令後置若罔聞,繼續按著自己的想法打,還讓楊得志再給他支援一個團。

?楊得志此時真火了,要是這次作戰計劃失敗了,鄭維山要負全責。但仗都已經到這個地步了,只能讓鄭維山繼續打下去,隨後楊得志調了一支部隊前去增援,最後敵人104軍被拖住了,寸步難行。鄭維山把敵104軍拖住,為其他部隊圍殲35軍贏得了充足的時間,幾日後,解放軍完成對敵35軍的合圍,作戰任務圓滿完成。

建國後,鄭維山被授予中將軍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