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清式廡殿結構之雀替

上回的廡殿裝配我們裝完了

平板枋簷柱之上的最後一個大木結構件與簷柱的榫卯配合已完成。回過頭來看看,簷柱小額枋之下的位置還開有榫槽,缺點什麼沒裝上,這個地方留的位置是要裝雀替

解清式廡殿結構之雀替

寫到雀替這有點卡,之前一直沒有在意這個組件。也沒把它當成結構件,覺得榫卯形式不復雜,簷柱上留出位置裝上就行了。到翻過頭來要裝時,才發現以前做的模型鬥口不對,那麼多的曲線曲面靠模數係數轉變軟件還不認,而且還是平板的,要定義的數據太多,只得從新做。待模型重新做時,才看出還不簡單。而且平時那麼多的照片中竟找不出想要說明問題的畫面來。好在梁先生全集裡有一章專論雀替,摘一些做參考吧。

之前我們出場的大木件,上來一般都介紹一下傳承和來歷。由什麼演化,有什麼規矩。安裝上和什麼相關相連。到了雀替這,似乎到不好說了,由於在清式建築中,雀替的大木結構功能並不很重要,裝飾作用卻很強。規矩傳承是有,似乎現實並沒有被規矩管住,自由度更大一些。既然是探解廡殿結構,它又在一個十分顯眼的位置,這個物件是繞不過去的。

先看看傳承,按一般公認權威說法,清式雀替源自宋的綽幕方

,《營造法式》卷五中在闌額條款下說“擔(簷)額下綽幕方,廣減擔(簷)額三分之一;出柱長至補間”,在宋式中,綽木的功能性可能要強於裝飾性。

下圖《為營造法式》截圖:

解清式廡殿結構之雀替

下圖是形狀上由宋式綽幕演化為清式雀替的過程,梁先生當年做的圖示。

解清式廡殿結構之雀替

由這個圖6 太和門雀替可以看到,清式雀替在輪廓上既有楷頭綽幕的特徵,表現在前面;又有蟬肚綽幕的特徵,表現在下面。但這並不能表示這就是一種制式。同樣在紫禁城中,同是宮殿正殿,簷下

雀替的輪廓圖案、長高比例,差別還是很大的。

我的這座廡殿中,安裝長度尺寸不一、形狀相似的四十八個雀替

解清式廡殿結構之雀替

我做的雀替形狀包含了雀替的基本要素,長短按規矩做間量的四分之一,省略了雕花,這樣出了形狀相似,長短不一的四種。

解清式廡殿結構之雀替

前面做頭狀,下邊有蟬肚型。

解清式廡殿結構之雀替

後尾與簷柱的安裝榫卯結構參考了《中國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術》一書,略有些小差別。

解清式廡殿結構之雀替

裝上後整體看著還算順眼,既然是裝飾,也就這樣了。

解清式廡殿結構之雀替

雀替的類別還有很多,再貼一張梁先生當年的圖吧。

解清式廡殿結構之雀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