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對涼州的經營(一)

西夏對涼州的經營(一)

涼州是河西走廊東端的門戶,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極其優越,特別是漢闢河西四郡以來,在軍事、政治、經濟上的重要地位愈顯突出,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涼州“山川險扼,土地沃饒,自漢開河西,姑臧嘗為都會。”“張軌以後,恆以一隅之地,爭逐於群雄間。”五代宋初,党項族在西北崛起,這個以戰爭為生存方式的遊牧民族也被涼州吸引,西夏統治建立後,憑藉涼州有利的地理優勢,富饒的經濟資源,在同周邊各民族的戰爭中,掌握主動權,不斷開疆拓土,積累財富,重視對涼州的經營,完成了對西部地區的統一,建立起與強大的宋、遼、金政權相抗衡的西夏國家政權,創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西夏文化,涼州成為西夏的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蓋平夏以綏宥為首,靈州為腹,西涼為尾。有靈州則綏宥之勢張,得西涼則靈州之根固。”從1032 年元昊奪取涼州到1226年蒙古攻佔西涼府(西夏升涼州為西涼府),西夏控制涼州長達190多年,幾與西夏曆史相始終。

西夏對涼州的經營(一)

一、西夏經營涼州的自然地理基礎

河西走廊負山阻河,地理環境既特殊又優越,易守難攻,戰略地位重要,在西北地區的歷史發展及中央王朝對西北的經營過程中向來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涼州就位於河西走廊東端,是進入河西走廊的第一重鎮,獨特的地理環境,發達的交通條件,優越的歷史自然條件,奠定了涼州在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戰略地位。

歷代涼州,所轄範圍不同。宋初涼州稱西涼府。其轄區東達黃河以東的原州,南以祁連山、橫山(今陝西省西北部山脈)為界,與蘭州相鄰,西至甘州,向北則深入大漠地區,範圍非常廣大。當時據有涼州的是六穀吐蕃部,他們和南部的河湟吐蕃、西部的甘州回鶻在當時都具有很大的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

涼州雖地處偏遠,但地理位置特殊,地形複雜,境內綠洲、平原、沙漠、高山、丘陵、戈壁斷續分佈,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西部、南部祁連山區,崇山峻嶺,地勢高聳,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餘座,祁連山縱貫境西南,支脈天梯山、蓮花山、第五山等山勢高峻,林泉茂密。州境西南峽谷川原環繞,山脈或平行蜿蜒,或首尾相接,烏鞘嶺高峻挺拔,四周群峰糾結,素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稱。嶺西北又有古浪峽,最寬處約250米,最窄處約20米,古浪河從中穿過,水流湍急,峭壁千仞,峽中隘道便是連通涼州與蘭州的咽喉通道,因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勢,享有“金關銀鎖”之譽。

西夏對涼州的經營(一)

涼州在溝通中原與西域的交通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漢武帝鑿空西域,開通絲綢之路,自唐至宋,從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道路大致有五條,自北而南,依次是夏州道、靈州道、涇原道、熙蘭道、青唐道。五條道路中,靈州道、涇原道、熙蘭道都是以涼州為中心建立起來的交通網絡。夏州道和青唐道雖不經涼州,但夏州道不僅要經過西夏佔據的夏州,而且要北上穿越毛烏素、騰格里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道路險遠,宋夏開戰後,此路阻絕;青唐道則要穿越河湟吐蕃控制的青海境,翻越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及海拔四、五千米的許多高峰,艱險異常。因此,以涼州為中心的三大交通路線成為中國內地與西域、西亞之間的重要交通要道。

涼州不僅是中國西北邊疆的軍事要塞,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和物資交流的重要驛站和商埠,商業貿易繁榮發達,東漢時,“天下擾亂,唯河西獨安,而姑臧稱為富邑。通貨羌胡,市日四合。每居縣者,不盈數月,輒至豐積”。隋大業五年(609),煬帝西巡至張掖,西域二十七國的首領、使者、商人,朝謁於焉支山,煬帝令張掖、武威士民盛裝歡慶,以壯聲勢,涼州的繁榮與富庶盡顯於此次盛會。唐玄奘西行求法,目睹涼州城的繁華,描述說:“涼州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旅往來,無有停絕”。

涼州的北部和東部被騰格裡沙漠包圍,沙漠面積佔涼州境土的三分之一以上,氣候乾旱少雨,風沙較多,土地貧瘠,生存環境惡劣。這樣的環境使中部自然條件優越的綠洲平原更成為歷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中心。

涼州中部是河西走廊東段最大的一片沃野綠洲,不僅是西部較好的生存場地,也是歷代中原王朝屯田畜牧的重要場所。這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草豐美,日照充足,南部和西部緊靠祁連山,山上的積雪和冰川是綠洲天然的固體水庫,發源於祁連山的古浪河、黃羊河、雜木河、金塔河、東大河、西營河等河流先後匯入石羊河,最後注入位於涼州北部的白亭海。六大河水流經的地方,水草茂盛,宜農宜牧,“西涼府六穀首領潘羅支”就是在這裡繁衍生息並強大起來的。中原王朝戍守西陲的軍隊所需要的糧食從這裡供應,唐將郭元振督涼州五年,“數年豐稔,乃至一匹絹糴數十斛,積軍糧支數十年”。重要的軍事物資戰馬也是從這裡或者通過這裡從西域取得。

西夏對涼州的經營(一)

獨特的地理環境,便利的交通網絡,使涼州在軍事上佔有地利優勢。漢唐以來,涼州一直是封建王朝屏蔽中原,向西發展的重要戰略基地。清人吳廣成在論及西夏統一河西之舉時說:“昔漢人取之號為斷匈奴右臂,德明立國興靈,不得西涼,則酒泉、敦煌諸郡勢不能通,故其畢世經營,精神全注於此。”

涼州的自然地理環境的要求,使畜牧業和綠洲農業成為當地主要的生存方式,“地廣民稀,水草宜畜牧,故涼州之畜為天下饒”。歷代統治者經營涼州時都在此設立養馬監牧養官馬。西晉時涼州把大量馬匹送入洛陽,後涼州騎兵遠赴晉難,獲“涼州大馬,橫行天下”的美譽。《讀史方輿紀要》稱“唐之盛時,河西隴右三十三州,涼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樂。其地宜馬。唐置八監,牧馬三十萬匹。”唐代,涼州養馬業較為發達,涼州馬極負盛名,僅官馬數量就達三十萬匹。對西夏少數民族來說,馬是極為重要的軍事資源,党項族歷來重視對馬的馴養,党項馬不僅是戰爭工具,也是唐代馳名中原的商品。中唐詩人元稹《估客樂》詩曰:“求珠駕滄海,採玉上荊衡;北買党項馬,西擒吐蕃鸚。”直到後唐,沿邊榷場上入市中原的馬匹,仍以党項馬居多,只是此時入市中原的党項馬已非西夏真正的良馬,因為西夏早在李繼遷時代就確立了“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然後長驅南牧”的戰略方針,開始了對涼州的爭奪,此後幾十年,李氏三代對河西“畢世經營,精神全注於此”。經無數次與吐蕃、回鶻的交鋒,涼州幾經易手,1032年,李元昊擊敗回鶻,最後奪取涼州。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