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戈壁中的帝國—西夏

西夏是以党項人為主體建立的國家。党項族原來是屬於羌族,位於青海黃河河曲一帶。

隱藏在戈壁中的帝國—西夏

唐朝中期,党項人遷於銀川(今陝西米脂)以北,夏州(今陝西靖邊北)以東的地區。唐末。賜李姓,受任夏州定難軍節度使。宋朝初年,李繼遷率領族人反宋。公元1006年與宋議和,封李繼遷之子李德明為平西王。公元1038年德明之子元昊繼位稱帝,定國號為夏,史稱西夏。其擴大領地到河西走廊和內蒙古西部以及陝、甘部分地區。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與北宋,遼形成鼎立之勢。

隱藏在戈壁中的帝國—西夏

西夏在十二世紀初期是一個面積達到77萬平方公里,人口粗略估計達到300餘萬的帝國。國家的官方語言為西夏語和漢語,主要民族是党項族和漢族,都城主要是東京興慶府和西京西平府。

隱藏在戈壁中的帝國—西夏

西夏的軍事實力

西夏由於處於列強環視的河西走廊與河套地區,對外採取依附強者,攻擊弱者、以戰求和的外交策略。軍事手段十分靈活,配合沙漠地形,採取有利則進,不利則退,誘敵設伏、斷敵糧道的戰術。

隱藏在戈壁中的帝國—西夏

西夏的兵力重點,設置在以興慶府為中心的一個三角線上,以七萬人護衛興慶,五萬人鎮守東南的西平府,五萬人駐守西北的賀蘭山。左右兩廂和河南北四條線上也配備了軍隊。其中左廂宥州路五萬人和河南鹽州路五萬人防宋,河北安北路七萬人防遼,右廂甘州路三萬人防吐蕃和回鶻。每逢要向西用兵,則從東點集而西,要向東就從西點集而東,在中路就東西都向中集合。西夏的軍事制度是在党項的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吸取宋制而發展起來的。

隱藏在戈壁中的帝國—西夏

西夏深受漢文化以及佛教的影響。

隱藏在戈壁中的帝國—西夏

西夏儒學的發展是一種處在儒家影響下的官僚體制與政治文化,制度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從李繼遷伊始至西夏末年,歷代帝王莫不學習與模仿漢制。例如李繼遷時“潛設中官,盡異羌人之體,曲延儒士,漸行中國之風。”西夏起初是遊牧部落,佛教在1世紀東傳涼州刺史部以後,該區佛教逐漸興盛起來,在西夏建國後開始創造自己獨有的佛教藝術文化。由此形成具儒家典章制度的佛教王國。

隱藏在戈壁中的帝國—西夏

西夏文字

西夏首都興慶府的建立

党項人的發展是以夏州為基地。該地在鄂爾多斯草原的南緣毛烏素沙漠之中的紅柳河畔,但於北宋的重鎮延州(今陝西西安),銀川相距甚近,在李繼遷反宋時,曾多次被宋軍逐出夏州。因此,夏州地域狹小,平沙少險,易攻難守,自然不適合作為都城。所以党項人向西發展,於公元1002年攻取靈州(今寧夏靈武),改靈州為平西府,遷都於此。

隱藏在戈壁中的帝國—西夏

由於西夏與宋的戰爭,宋的前沿基地距離靈州也不遠,宋軍曾經幾度逼近靈州,這個時候西夏意識到,唐朝時期靈州的重要性在於其可以北防回鶻,西防突厥,但是如今對手是變成了東北地遼國以及東南的北宋,靈州的重要性漸漸失去。於是李德明於公元1019年,鑑於懷遠鎮(原屬於靈州、今寧夏銀川市)形勢險要,“西北有賀蘭山之固,黃河繞其東南,西平為其障蔽。“於是,在此修築宮室與城池,改稱興慶府(興州),並以此為都城。該地相比靈州更加完美。

隱藏在戈壁中的帝國—西夏

西夏王陵

懷遠鎮在黃河西岸,河西走廊也在黃河以西,有道路相通,西有賀蘭山為依靠,更加重要的是平原開闊、灌渠縱橫,是米糧之川,山麓草場有利於放牧。正是這裡有農牧業生產的條件,在北宋與遼、南宋與金對峙占主導地位的時候,西夏則利用這種有利的自然條件和有利的時機相結合,其延續時間(225年,一說223年)要比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延續119年)長得多,也比遼(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延續209年)長得多。

參考文獻《中國政治地理》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上期內容:還原一個你不知道的神奇國度—遼國

@簡單的小童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