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大夏與夏 ——夏崇拜探索

易 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西夏、大夏與夏 ——夏崇拜探索

一、 引言

西夏一般指與宋遼金鼎足而立元昊建立的夏國,自稱夏或大夏。大夏一般指晉末稱雄一時赫連勃勃建立的夏國,也稱西夏。夏一般指商之前啟建立的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也稱大夏或西夏。夏史夏文化研究是經久不涼的熱點,大夏研究也有專著專文,西夏學已成顯學,但三者之關係還很少有人留意。夏、大夏、西夏並非前後相繼,但藕斷絲連數千年,均與夏祟拜有關。從中國或東亞歷史宏觀背景來考察三者之關係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二、西夏、夏與大夏

西夏是後人對與宋、遼、金鼎足而立的夏國的稱呼,開國君主元昊自稱為夏或大夏[1]。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準備脫宋獨立。元昊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又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然後建宮殿,定兵制,創文字,立文武班。1038年元昊時年三十,築壇受冊稱帝,國號大夏。夏國奠基人李德明被追尊為太宗。

夏國本有國史,自稱夏國、夏或大夏。《西夏書·斡札簀列傳》雲:“斡札簀,西夏寧州人,掌其國史。”夏仿唐設國史館,立翰林學士院,以王僉、焦景顏等為學士撰修《實錄》。《宋史·夏國傳》論曰:“今史所載追尊諡號、廟號、陵號,兼採《夏國樞要》等書”。《金史·西夏傳》贊曰:“夏之立國舊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實錄》、《夏國框要》、《世次》等應該是夏國人自修的史籍。

“鎮夷郡王”表明夏國皇族自認為夏,稱異族為夷。襄宗李安全乃仁宗弟越王李仁友之子,被降封為鎮夷郡王。他極為不滿,與桓宗母羅氏合謀,廢桓宗自立,改元應天。

宋人稱夏,罕稱西夏。夏國、夏州、夏地、夏境、夏主、夏人、夏軍、夏兵常見於宋代文獻和《宋史·夏國傳》。洪皓《松漠紀聞》雲:“多為商賈於燕,載以橐駝,過夏地,夏人率十而指一,必得其最上品者,賈人苦之。”《宋史》修於元朝,仍能大體反應宋人對夏國的態度和稱呼。《宋史·夏國傳》雲:“李彝興,夏州人也,本姓拓跋氏。唐貞觀初,有拓跋赤辭者歸唐,太宗賜姓李,置靜邊等州以處之。其後析居夏州者號平夏部。唐末,拓跋思恭鎮夏州,統銀、夏、綏、宥、靜五州地,討黃巢有功,復賜李姓。”元昊即皇帝位後遣使上表曰:“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稱王則不喜,朝帝則是從。輻輳屢期,山呼齊舉,伏願一垓之土地,建為萬乘之邦家。…伏望皇帝陛下,睿哲成人,寬慈及物,許以西郊之地,冊為南面之君。”[2]帝謂輔臣曰:“元昊昔僣號,遣使上表稱臣,其辭猶遜。…或可稍易以名號,議者皆以為不然,卒困中原,而後歲賜,封冊為夏國主,良可惜哉!”[3]

遼亦稱夏或大夏。遼以義成公主嫁繼遷,冊為夏國王;後又遣使冊德明為大夏國王。德明追尊繼遷為太祖應運法天神智仁聖至道廣德光孝皇帝,廟號武宗。金亦稱夏,蒙元早期還稱夏。《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雲:“夏人常八斤者,以治弓見知,乃詫於公曰:‘本朝尚武,而明公欲以文進,不已左乎?’公曰:‘且治弓尚須弓匠,豈治天下不用治天下匠耶?’”[4] 《金史·西夏傳》贊曰:“立國二百餘年,抗衡遼、金、宋三國,偭鄉無常,視三國之勢強弱以為異同焉。故近代學者記西北地理,往往皆臆度言之。聖神有作,天下會於一,驛道往來視為東西州矣。”

元代晚期西夏才開始流行。元修《遼史》卷115稱夏國史為《西夏外記》,《金史》卷134稱夏國史為《西夏傳》。明修《元史》徑稱西夏:“歲乙丑,帝徵西夏,拔力吉里寨,經落思城,大掠人民及其橐駝而還。” 清代出現了以西夏為名的書籍如《西夏書事》和《西夏書》,但書中仍多稱夏。《西夏書·羅世昌傳》載:“金與夏國合議,定夏主稱弟,各用本國年號。”《西夏書事》亦宋、夏紀年並立。

當代中國學者習稱西夏,偶稱大夏,例如西夏文物圖書《大夏遺珍》及“大夏遺珍——西夏文物精品展”。西方學者亦稱大夏或西夏,西方首篇西夏學博士論文名為《党項與黨項國家大夏》[5]。

三、大夏、夏與西夏

公元407年赫連勃勃亦稱群臣勸其入繼大統,築壇祭天,即帝位,建大夏國,都城曰“統萬”。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雲大夏強盛時期疆域“南阻秦嶺,東戍蒲津,西收秦隴,北薄於河”;大致包括今陝西秦嶺以北、河套地區、山西南部及甘肅東部。431年赫連定攻滅西秦,遭遇吐谷渾首領慕璝襲擊被俘,大夏滅亡。大夏國自赫連勃勃稱帝至赫連定被俘,歷二代三王共25年。赫連勃勃自稱大夏可從器物或文物印證。當時工匠造百練鋼刀曰“大夏龍雀”:“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名冠神都。可以懷遠,可以柔逋。如風靡草,威服九區。”[6]他仿莽泉鑄幣,面文隸書國號“大夏”,年號“真興”。“大夏龍雀”是傳說名刀;“大夏真興”是古錢奇葩

赫連勃勃是匈奴後裔,自認為是夏后氏之苗裔。勃勃謂買德曰:“朕大禹之後,世居幽、朔。祖宗重暉,常與漢、魏為敵國。中世不競,受制於人。逮朕不肖,不能紹隆先構,國破家亡,流離漂虜。今將應運而興,復大禹之業,卿以為何如?”[7]他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念念不忘其先祖:“朕之皇祖,自北遷幽、朔,姓改姒氏,音殊中國,故從母氏為劉。子而從母之姓,非禮也。古人氏族無常,或以因生為氏,或以王父之名。朕將以義易之。帝王者,系天為子,是為徽赫實與天連,今改姓曰赫連氏,庶協皇天之意,永享無疆大慶。系天之尊,不可令支庶同之,其非正統,皆以鐵伐為氏,庶朕宗族子孫剛銳如鐵,皆堪伐人。”[8]嶺北夷夏降附者數以萬計,勃勃置守宰以撫之。[9]赫連勃勃自稱為夏人,稱他族為夷,曾號召夷夏十萬築統萬城。“常居城上,置弓劍於側,有所嫌忿,便手自殺之,…夷夏囂然,人無生賴。”[10]

後人亦稱大夏為夏。清嘉慶《延安府志》雲:“赫連勃勃疑冢,在延川縣東南六十里白浮圖寺前。有七冢,相傳為夏王疑冢雲”。《延川縣誌》亦云:“白浮圖寺,在縣城南六十里,寺前有七冢,前人以為夏王疑冢”。1991年延川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夏、大夏與西夏

確鑿無疑的夏朝文獻還沒有發現,商代甲骨文又沒有夏的明確記述,我們只能主要根據周代和漢代文獻追溯夏史。一般認為夏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人主要活動於晉南和豫西,可能由晉南遷至豫境,故晉南有“夏墟”之稱。《左傳·定公四年》:“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康誥》,而封於夏墟。啟以夏政,疆以戎索。”

夏人活動範圍並不侷限於中原,夏又稱大夏就很自然,或者說大夏是夏人居住的地方。《晉書·地理志》:“夏后氏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南浮於江。”《左傳·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大夏地望遊移不定,晉南、臨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巴克特里亞均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蹤跡。王國維主要根據《大唐西域記》“覩貨邏故國”推斷大夏從塔里木盆地往西遷徒:“考覩貨邏之名,源出大夏,(嘉興沈乙庵先生並西人馬括德等並創是說)大夏本東方古國”[11]。黃文弼主要根據《史記·封禪書》“齊桓公西伐大夏”和《漢書`地理志》“隴西郡有大夏縣”認為夏分佈於涼州、蘭州、河州一帶,且以河州(臨夏)為中心。[12]餘太山主要根據《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認為大夏故地至少可以追溯到河西地區,活躍於西域廣大地區。[13]

夏又稱西夏,“西夏東殷”之說由來已久。《博物志·異聞》費昌問馮夷曰:“何者為殷?何者為夏?”馮夷曰:“西夏東殷。” “唐伐西夏”與“稷放丹朱”是關涉陶唐氏與夏、周先人興衰榮辱和相互關係的重大事件[14]。“唐伐西夏”見於《逸周書·史記解》:“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郭不修,武士無位,惠而好賞,屈而無以賞。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博物志·雜說》有類似說法:“昔西夏仁而去兵,城郭不修,武士無位,唐伐之,西夏雲(亡) 。”《穆天子傳》卷四亦云:“自陰紆西至於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於珠餘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古人禊飲以曲水流杯為趣,晉人束晢《三日曲水對》:“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云‘羽觴隨波’。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見金人奉水心之劍曰:‘令君制有西夏’。”[15]清華簡《尹誥》稱“夏”為“西邑夏”:“唯尹既及湯鹹又一德,尹念天之敗西邑夏,曰:‘夏自絕其有民,亦惟厥眾,非民亡與守邑。厥闢作怨於民,民復之用離心,我烖滅夏’。”清華簡《尹至》:“自西烖西邑,戡其有夏。”[16] “西邑夏”或“夏”在殷的西方,故可稱西夏。傅斯年《夷夏東西說》主張夷在東夏在西,東夷西夏鬥爭開創了中國歷史不無道理。李濟堅信商人“西指克夏”吸收夏文化創造了商文明:“所謂商朝的文明,綜合了東夷、西夏和原商三種文化傳統”。[17]

五、討論與結語

夏字形從頁,從臼,從攵;頁人頭,臼兩手,攵兩足,合起來象人形;本義為人。《說文》:“夏,中國之人也”。夷從大從弓,甲骨文作“屍”或“人”,本義亦是人。《說文》:“夷,東方之人”。如果夷入主中原,再夏為西方之人。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就全地言之,中國在西北一小隅。故陳公子少西字夏,鄭公孫夏字西。”禹定天下九州,執玉帛者萬國,治水行天下,其活動的範圍極其廣闊。古史資料中關於夏商的記錄可能分屬於東西兩個體系。西夏可能就是東方居民夷對西部居民夏的稱呼。夏殷經常相提並論。《尚書·召誥》雲“我不可不鑑於有夏,亦不可不鑑於有殷”。《詩經·大雅》謂“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夏可能來西北,故與西結下了不解之緣。西北彩陶的衰落與青銅的興起表明青銅時代遊牧文化佔了上風。齊家文化青銅器與中亞、南西伯利亞的銅器的樣式基本相同:青銅刀常見,偶見青銅矛、浮雕人面青銅匕、空首斧等合範鑄造的兵器和銅鏡。2002年喇家遺址出土的三孔大玉刀,復原長為66釐米,是目前已知最大的玉刀,與二里頭玉刀類似,可能是“王者之器”。齊家文化陶器不發達卻獨具特色,雙耳罐是中亞和西方共有陶器。齊家文化陶權杖頭和四壩文化銅權杖頭與西亞、中亞的權杖頭形制相似。夏或大夏活躍於西域,古代巴克特利亞人建立的夏國也叫大夏。

夏可能與大夏河有關。漢代以前夏人主要活躍於黃河流域。其實夏河或大夏河是黃河的支河,亦可泛指黃河。《方言》第一:“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夏意為大,夏河即大河,大夏河是同義反復。《史記·秦始皇本紀》雲:“禹鑿龍門,通大夏,決河亭水,放之海。”夏河或大夏河發源於青海同仁,流經甘肅夏河、臨夏,於劉家峽入黃河。《尚書·禹貢》:雲:“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於底柱。” 臨夏有積石山,夏河從積石峽中越過。大禹治好了氾濫的夏河,華夏之“夏”可能來源於夏河。《尚書·禹貢》明言黃河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和長江下游四州為夷人所居:冀州島夷,青州嵎夷、萊夷,徐州淮夷,揚州鳥夷。如果有夏,最可能生活於黃河上游地區。《尚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厥貢惟球琳琅玕,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敘。”夏與西戎或羌之關係難解難分。臨夏東南“西羌故地”曾置“大夏縣”,“大夏城”遺址在廣河縣城西南10裡左右臺地上,當地人叫“古城”。大夏河流經甘南和臨夏,哺育了羌或党項民族。

周人尊夏,亦是自尊。周人自認為是夏的後人,其所居的疆土也是從夏人那裡繼承而來。《詩·周頌》:“我求懿德,肆於時夏”。“無此疆爾界,陳常於時夏”。《禮記·祭法》:“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周自認為是夏的繼承者,周代夏祟拜出現了第一個高潮。

赫連勃勃、元昊先後建立夏國,實質上是周人祟夏傳統的繼續。赫連勃勃亦以大禹諸夏繼承人自居:“昔在陶唐,數鍾厄運,我皇祖大禹以至聖之姿,當經綸之會,鑿龍門面闢伊闕,疏三江而決九河,夷一元之窮災,拯六合之沈溺,鴻績侔於天地,神功邁於造化,故二儀降祉,三靈葉贊,揖讓受終,光啟有夏。…爰始逮今,二千餘載…故能控弦之眾百有餘萬,躍馬長驅,鼓行秦趙,使中原疲於奔命,諸夏不得高枕,為日久矣。”[18]追宗認祖,既是祟拜,也是攀附[19]。

元昊夏國與赫連勃勃夏國地域大體重合。《遼史·西夏外紀》:“西夏,本魏拓跋氏後,其地則赫連國也。”北魏滅赫連勃勃夏國,先改統萬城為統萬鎮,不久改為夏州。隋改置朔方郡,唐復為夏州。唐末拓跋思恭鎮夏州,子孫繼之,遂為元昊夏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他們繼承的不只是土地,還包括文化傳統;認為整個西北地區都是大夏國領土。元昊拓拔氏,可通過鮮卑追溯到黃帝;又是党項,可通過羌追溯到禹或夏。《魏書》雲: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託,謂後為跋,故以為氏。其裔始均,入仕堯世,逐女魃於弱水之北,民賴其勤,帝舜嘉之,命為田祖。爰歷三代,以及秦漢,獯鬻、獫狁、山戎、匈奴之屬,累代殘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載籍無聞焉。

黃帝、夏、羌、匈奴、拓跋、党項有一脈相承之處,擅長遊牧和遊擊。夏人善於遊牧和射獵仍有珠絲馬跡可尋。目前中國最早的較完整羊骨架見於甘肅永靖大何莊齊家文化遺址,其次是二里頭。綿羊又稱夏羊。《爾雅·釋畜》:“夏羊,牡羭,牝羖。”《本草綱目·獸·羊》:“生秦晉者為夏羊,頭小身大而毛長,土人二歲而剪其毛,以為氈物,謂之綿羊。”夏人善射,夏箭即良箭。司馬相如《子虛賦》:“左烏號之雕弓,右夏服之勁箭。”郭璞注引服虔曰:“夏后氏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唐李益《從軍有苦樂行》:“一矢弢夏服,我弓不再張。”赫連勃勃自比軒轅黃帝,善於遊擊:“吾以雲騎風馳,出其不意,救前則擊其後,救後則擊其前,使彼疲於奔命,我則遊食自若,不及十年,嶺北、河東盡我有也。待姚興死後,徐取長安。姚泓凡弱小兒,擒之方略,已在吾計中矣。昔軒轅氏亦遷居無常二十餘年,豈獨我乎!”[20]元昊遊牧作風明顯:“每舉兵,必有獲,則下馬環坐飲,割鮮而食,各問所見,擇取其長。” “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王霸耳,何錦綺為?”[21]

如果真有夏朝,元昊夏國與赫連勃勃夏國是繼承者。夏是新石器時代或傳說時代到歷史時代的過度期,也是遊牧與農率部長與獵,耕與文化激烈碰撞與融合時期。齊家文化與夏代紀年相當,也是東西民族與文化交流的結果。西北地區處在黃河農業文化與西北草原文化的接合部,形成了獨特多元的齊家文化。齊家文化與羌有關,不僅是周秦文化之源,而且很可能就是夏文化。《荀子·大略》雲“禹學於西王國”。《史記》載“大禹出西羌”。“西羌古國”可能轉化為夏王朝,彝語和漢語同源於原始羌夏語[22]。如果真有夏民族,最有可能形成於黃河上游大夏河地區;夏末商初已四分五裂,部分演變成了漢族,其它變成了羌、匈奴、党項、鮮卑等民族。

國滅人文在,地望常變遷。夏人或夏文化不會因國而滅,探索夏民族夏文化絕不能侷限在夏朝或中原。如果我們認同炎帝或夷,以素食為主的東亞定居農耕民族總是被欺侮,吃肉喝酒的遊牧民族經常佔上風,中國歷史基本上是被侵略的歷史。如果我們認同黃帝或夏,以奶肉為主食的遊牧民族節節勝利,反覆征服定居農耕民族,中國歷史是不斷侵略和鞏固的歷史。梁啟超認為自黃帝開始華夏民族就是靠武力征服夷、蠻而在中國生息繁衍:“中國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中國民族之不武,則第二之天性也。”[23]勃勃、元昊正是黃帝傳統的繼承者。如果同時認同炎、黃,中國歷史就是兄弟混戰融合史;西夏、大夏、夏一脈相承,都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1]王靜如《西夏國名考》指出西夏國正式全名為“白彌大夏國”。伊鳳閣《西夏國書說》指出彌(mi)在西夏語中是“人”。“白彌大夏國”意為“白人大夏國”。聶歷山《西夏國名校考》使問題更加複雜化了。

[2]《宋史·夏國傳》。

[3]《宋史·夏國傳》。

[4]《元文類》卷57。

[5] Dunnell, Ruth. “Tanguts and the Tangut State of Ta Hsia”, Ph.D. Dissen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3.

[6]《晉書·赫連勃勃載記》。

[7]《晉書·赫連勃勃載記》。

[8]晉書·赫連勃勃載記》。

[9]晉書·赫連勃勃載記》。

[10]晉書·赫連勃勃載記》。

[11]王國維:西胡考,《觀堂集林》卷十三,中華書局。

[12]黃文弼:中國古代大夏位置考,《國學季刊》第一卷第一期(1940),收入《西北史地論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3]餘太山:《大夏和大月氏考》,《中亞學刊》第四輯,1995.

[14]韓建業:唐伐西夏與稷放丹朱,《北京大學學報》2001 年第4 期。

[15]《欽定四庫全書·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巻四十三,(明)張溥 輯 《晉束晢集》。

[16] 以上文字據先秦史論壇子居先生http://xianqin.5d6d.com/forum-31-1.html

[17] 李濟:《中國文明的開始》,20頁,江蘇教育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5.

[18]《晉書·載記》。

[19]王明珂: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七十三本三分,20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