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湖南爲什麼成爲日軍最難攻克的地方?

我的小可愛看喜劇


湖南戰略位置太過重要。一旦丟了湖南,大後方就要完蛋,保衛湖南不僅是湖南之力,一省之事,而是傾盡全國之力。看看丟失湖南城池的將領下場有多慘,就知道湖南有多重要。

據統計,湖南戰場傷亡的中國軍隊高達32萬人,而手無寸鐵的湖南人民也為抗戰勝利做出了重大犧牲,群眾傷亡260多萬,毀房94萬多棟,毀糧4000多萬擔,損失耕牛64萬多頭,造成經濟損失12萬多億元(法幣),湖南人民的犧牲和奉獻,將永遠載入抗日戰爭史冊。

湖南的戰略位置——保護大後方的最後屏障

抗戰爆發後,侵華日軍的大規模攻勢都是沿著幾條主要交通幹線開展的,當北方大部淪陷,南方的上海、南京、武漢等大都市淪於敵手,重慶成為大後方時,湖南成了最後的屏障。

湖南北接湖北,南鄰兩廣,西護重慶,處於南北交通樞紐,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湖南全境淪陷,則重慶失去最後屏障,國民政府無路可逃,因此湖南成為中日雙方戰略爭奪的焦點。

從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到1945年日本投降,湖南共發生7次大型會戰,在日軍數十萬重兵進攻下,前後抵抗達6年之久而未全境淪陷,湖南的頑強在全國絕無僅有!

四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至1944年6月

從1939年9月到1944年6月的長沙會戰,是八年抗戰中出動兵力最多、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會戰,也是一次日軍主攻,我軍主守的會戰,充分展現了我軍的抗戰決心和意志。

四次長沙會戰中,儘管我軍武器裝備、士兵素質和訓練水平不如日軍,但仍在付出重大犧牲的情況下,給予日軍沉重打擊,致使日軍傷亡10萬餘人,前三次長沙會戰,我軍勝利,日軍敗退。

第四次長沙會戰,我軍以少敵多,但卻出現驕傲輕敵,指揮失當,貽誤戰機等錯誤,導致會戰失敗,長沙陷落,讓蔣介石萬分震怒,負責守長沙的第四軍軍長張德能被處決。由此可見,長沙在當時全國抗戰局面的地位有多麼重要。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至1944年1月

著名的常德守衛戰中,日軍以4萬餘人的優勢兵力進攻常德城,我第74軍僅有57師8000餘人守城,堅守城池16個晝夜,擊敗數倍於己之敵。在絕大多數將士壯烈殉國,沒有友軍來援的情況下,師長餘程萬率50多名勇士突圍,逃出常德,但次日便又在友軍幫助下收復常德。

此次常德保衛戰,我軍意志之頑強,戰力之堅強,抗戰以來從未有過。要知道,以往國軍往往是一擊即潰。日軍為了攻城,甚至使用了化學武器,施放毒氣瓦斯,電影《喋血孤城》講述的便是常德保衛戰的故事。

但蔣介石認定餘程萬違反自己“堅守城池,戰至一兵一卒”的命令,突圍是為棄城逃跑,以違抗軍令罪,下令將其送交軍法處審判,後在王耀武等人說情下,被判入獄服刑2年。

衡陽會戰——1944年6月至1944年8月

日軍佔領長沙後迅速南下,我軍毫不退縮,於1944年6月在以衡陽為中心的湘南地區組織兵力阻擊日軍,史稱衡陽會戰。

衡陽會戰中,日軍投入兵力高達35萬人,我軍則是30萬人,又是以寡敵眾,歷經70多天慘烈會戰,殲敵6萬餘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衡陽保衛戰中,國軍第十軍以1.7萬人,抱定“人在城在,人亡城亡”的必死決心,堅守衡陽47天,戰死1萬將士,殲敵2萬餘眾,戰鬥之慘烈,為抗戰史上所僅見。

儘管最後衡陽失守,但我軍不怕犧牲的抗戰決心,令人肅然起敬!

湘西會戰——1945年4月1945年6月

抗戰後期,日軍為攻佔中國芷江空軍基地,為大舉進攻四川,迂迴重慶背後作準備,集中5個師團8萬多人,發動合圍芷江的湘西會戰,又稱雪峰山戰役。

此時的日軍已是強弩之末,我軍隊集結9個軍10萬兵力,雙方勢均力敵。經過2個月的廝殺,由於我軍指揮得當,始終掌握戰場主動權,最終大獲全勝,我方傷亡1萬2千餘人,殲敵2萬8千人,取得抗戰史上酣暢淋漓的勝利。

湘西會戰是八年抗戰中最後一次大型戰役,拉開了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大反攻的序幕,此後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節節勝利的形勢下,我軍轉入大反攻,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因為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蠻、不怕死、耐得煩啊!

來看看湖南用鮮血鑄就的抗戰史: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

日軍中國派遣軍為改善武漢地區防禦態勢,在岡村寧次第11軍編成下集結4個步兵師團共10萬兵力南下,首次進入湖南境內作戰。國軍寸土不讓,在湘北山地河流間頑強阻擊。造成日軍傷亡2萬餘人,沒有達成戰役目的,小敗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

為打擊國軍第九戰區主力,日本45個步兵大隊、26個炮兵大隊,總兵力達12萬餘人,直逼長沙。國軍兵力達50萬,但仍沿用以前數次會戰中多路迎擊的戰法,未能形成堅強阻擊,且無線電報大多被日軍截獲破譯,以致日軍迅速攻入長沙。此次會戰歷時月餘,國軍損失7萬餘人,

日軍約2萬餘人,總的來說難分勝負。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1941年12月23日日軍再次集結4個師團、2個旅團、3個支隊共12萬兵力從湖南嶽陽南下發起攻擊,意在牽制第九戰區部隊,使其不得南下廣東。國軍誘敵深入,使日軍進入長沙城內,卻始終無法攻克核心陣地。國軍連續開展阻擊、截擊、尾擊作戰,窮追不捨,對幾乎彈盡糧絕的日軍予以重大殺傷。是役,國軍堪稱全勝,共斃傷俘日軍56000多人,是日軍偷襲珍珠港後全世界範圍內盟軍第一次決定性的勝利。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2月)

日軍在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編成內集結了共計兵力15萬人,其規模為武漢會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常德守軍是第74軍號稱“虎賁”的第57師8000官兵,鬥志旺盛,咬牙頂住了日軍傾其全力、動用包括毒氣瓦斯在內一切手段的攻擊,僅僅一個星期後57師就僅剩下1200多人,卻仍然死戰不退。此時國軍10多萬增援部隊雲集城外,促使日軍不得不全軍撤回原駐地。

是役,日軍僅陣亡便超過1萬人。常德遂有“東方斯大林格勒”之稱。

衡陽會戰(1944年5月—8月)

此次會戰是日軍發起的投入總兵力達65萬人的豫湘桂會戰的一部分,最終集結的總兵力約42萬,超過武漢會戰的投入規模。日軍很快攻陷長沙,直逼衡陽城下,號稱“泰山軍”的國軍第10軍孤軍奮戰,在衡陽進行了不可思議的長達48天的抵抗,大量殺傷日軍最終失守,日軍在傷亡22000人後完成既定戰略目標。

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

又稱雪峰山會戰或芷江會戰,是日軍在中國戰場發動的最後一次攻勢。日軍為此集結了5個師團的部隊,直接參戰兵力8萬人。

參加湘西會戰的國軍達20萬之眾,其中第74軍、第18軍是戰鬥力極強的抗戰英雄部隊。日軍慘敗,兩個師團遭重創,1個旅團另4個聯隊(或加強支隊)被圍後逐一遭到全殲,日軍總的傷亡超過30000人,一線步兵部隊損失均在70%以上

芷江受降(1945年8月21日)

歷時八年、傷亡數千萬人的抗日戰爭終於就此落下帷幕。這歷經艱辛的八年是中華民族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壯歌,而湖南戰場就是其中最輝煌的樂章。

抗日戰爭全國22次大會戰6次在湖南!

湖南境內殲滅日寇21萬人,佔全國殲敵總數的1/2!

抗戰八年,3000萬湖南人中210萬人參軍,人均參軍數居全國第一!

湖南人不怕死,抗戰期間38名國共兩黨將軍為國捐軀!

湖南人振臂高呼: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鳳凰衛視曾經有一個節目討論這個問題說,不管中國其他省份是否會淪亡,湖南一定不會淪亡,因為湖南人絕不會投降!湖南是楚文化重要的發源地,其民風彪悍,崇文尚武。《史記?項羽本紀》有記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越是在強敵面前,湖湘文化中以命相搏、奮起抗爭的意識越是得到極大喚醒。

近代以來湖南人才爆發,湖湘文化和湖南人逐漸成為了中國歷史舞臺上的重要角色,相對於其它地域和區域,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比如陶澍、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胡林翼、彭玉麟、魏源、王闓運、譚嗣同、黃興、楊度、齊白石、譚延闓、蔡鍔、宋教仁、陳天華、沈從文、丁玲、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賀龍、粟裕等。


這就是為什麼抗日戰爭

相持在湖南,

反攻在湖南,

勝利在湖南!


青雨閒話


《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立青對湖南人的總結最經典:湖南人傑地靈,歷來革命都是江浙廣東人出錢,湖南人流血犧牲。

秦亡也是因為將太多的精銳的放在湘北,去鎮壓少數民族造反,才無法回援長安,不然項羽的起義軍還不夠秦國虎狼之師塞牙縫。

抗日戰爭時期,剛村寧次就告訴日本大本營,要想讓中國亡國,就必須拿下湖南,才能讓有血氣的中國人臣服。

湖南人聰明而又有戰略,知道怎麼打擊對手又能減少傷亡,充分利用湖南地形遲滯,誘敵深入,打擊日軍,不會落入日軍圈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就不按常規出牌。

日軍雖裝備精良,個人素質高,可如果沒有後勤保障,三八大蓋就是長矛,大炮就是擺設,坦克就是烏龜殼,怎麼打。

湖南人就以已之長克敵之短,不正面硬拼,專打日軍後勤,才能讓日軍次次無功而返,保住了湖南,保住了重慶國民政府。


光芒萬丈34957


感覺很多人都在說湖南人如何如何,甚至扯到教育上面去了!難道保衛湖南的軍隊都是湖南籍士兵嗎?日軍之所以五年沒有拿下長沙,歸根到底就是六個字“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

日軍打下武漢後明顯兵力不足,前三次長沙會戰調遣的兵力也就是十萬出頭,這種兵力配置連武漢會戰的三分之一都不到。第四次長沙會戰,日軍以三十多萬人進攻湖南,結果長沙、株洲、衡陽、桂陽就先後失守了!

不是日軍打不下湖南,只要日軍不計成本的打,湖南也一樣扛不住!

地利



湖南北部的地形是三山夾四水,東面是幕阜山、連雲山、羅霄山,西面是洞庭湖,都不利於日軍的機械化步兵展開。唯一的通道是從岳陽直接南下長沙,但是要經過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瀏陽河。

每一道河都可以延緩日軍的攻勢,日軍每過一次河,就要搭橋,耽誤進攻時間。而國軍在三次長沙會戰中都把一半的兵力佈置在四條河的兩側,中路軍層層阻擊,待到日軍攻到瀏陽河一線時,中路和兩側部隊一齊合圍日軍的先封部隊。達到圍殲的目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天爐戰法”!

但是,第四次長沙會戰。日軍兵力比前三次加起來還多,除開中路進攻外,在側翼也佈置兵力進攻,直接從外邊把“天爐”的爐壁敲穿了,所以第四次長沙會戰才會慘敗。

不明白的自己看下面的地圖。




人和

必須要承認,對於守衛長沙,湖南人決心非常大的!湖南人為戰爭做出了非常大的犧牲。國統區的軍民對於湖南抗戰,也做出來非常大的支援。

長沙會戰,川軍貢獻了兩個集團軍,雖然都不是滿編部隊。但是這幾萬川軍在湖南前線堅持了五年!五年不能回家,死後就埋在湖南。所有參與保衛湖南的將士都是有功勞的,不限籍貫!

另外,薛嶽的功勞也不能磨滅。湖南北部的地形,其實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操作同樣的天爐戰術。但是中國懂大兵團作戰的將領太少了,薛嶽算一個,湖南戰場應該感謝這位戰術專家!如果把薛嶽換成劉峙,或者南邊第四戰區的餘漢謀那頭豬,湖南可能1939年就淪陷了!

另外還要感謝其它戰區的鼎力支持,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眼見日軍要鑿穿最後一道防線,是蔣委員長親自下令,第五和第六戰區全面支持第九戰區,攻擊日軍在湖北的防線,迫使日軍後撤回援。保住了長沙!



日軍第四次進攻長沙,由於兵力使用過度,還導致了一個連帶影響。

日軍大本營鑑於華中兵力緊張,從華北抽調幾個師團的兵力,這些部隊原本掃蕩八路軍的兵力。華北日軍主力被抽走後,八路軍在敵後頻繁反掃蕩,使抗日革命根據地的蓬勃發展,八路軍的兵力由四十萬增加到了九十萬,論持久戰理論得到驗證。

就算美國不投原子彈,日軍也一定會被拖死。1945年,日軍在兵力上已經是顧頭不顧腚了!



Mer86


“若叫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這兩句話道出了為什麼湖南抗戰成為日本人的夢魘,抗戰八年,中日大規模22次會戰有6次爆發於湖南,日軍在湖南損失近21萬人,湖南3000萬人口有210萬參軍,中流砥柱一省。



一,湖南戰場集中了國軍最精銳的一批部隊。

武漢會戰失敗後,湖南成為戰略相持階段的中日實際接觸線 。國府退守重慶,為保衛大西南成立了湘北第九戰區和鄂西第六戰區,以70餘萬國軍精銳與佔領武漢的日本華中派遣軍第11軍30萬人馬對陣,日軍如溯江西上因地勢險峻仰攻困難,攻陷湖北宜昌後再也西推不動了。於是突破湖南入川桂成為唯一的線路,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抗命不撤長沙,與日軍拉鋸戰長達五年之久,期間爆發了四次長沙會戰,第九戰區的堅持和第六戰區的牽制,是湖南得以頑強抗敵的基礎。

這裡集中了蔣介石中央軍最嫡系和最精銳的一批部隊,第4軍第8軍第18軍第74軍第100軍等,還有地方部隊湘軍川軍滇軍,裝備較好,戰意旺盛,補給充分,有條件與日寇進行大規模野戰。



二,日本軍隊在湖南方向兵力略顯不足。

駐武漢的日軍第11軍有三個作戰方向,一是江北李宗仁第五戰區之一部;二是鄂西第六戰區陳誠方面;三是第九戰區薛嶽的湖南方面,還要保證武漢城防和空軍基地的安全,編轄的七個師團中,儘管包含第3第6第13師團等甲等主力,但每次南取長沙最多集中三個師團及若干支隊,總兵力不超過10萬人,無法對九戰區形成絕對優勢。

比如薛嶽指揮的第8和第74等主力軍,正常情況下都可以頂住日軍兩個旅團或支隊的進攻,在其它大量國軍部隊的環視下,日軍實在是力不從心,只能集中突破快進快出,兵力稍一分散即容易被各個擊破,每一任11軍司令官都為此苦惱,直到抗戰末期增加了第20軍情況才有所改觀。



三,湖南民風彪悍民眾抗日熱情高漲。

無湘不成軍吶,湘人爭勇好鬥的性格成為抗日戰場的殺敵利器,日軍在此遭到前所未有的抵抗,在常德、衡陽等攻堅戰中傷亡慘重,與輜重運輸困難關係極大,湖南民眾破路灌水阻礙日軍機動,地方民團襲殺零散日軍和小股輜重部隊,使日軍士氣非常低落,第三次長沙會戰後期,日軍糧彈兩缺,撤退時已經不敢接戰了,因為沒有幾顆子彈了。

國軍在湖南抗戰中前後傷亡損失達60萬之眾,如此大的缺額正因為有數十萬三湘子弟的補充,才使各部隊保持了戰鬥力,兵員素質和戰鬥意志全國第一。甚至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有數百民團消滅日軍撤退中的一箇中隊之戰例,這在其它地區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四,魚米之鄉為大兵團作戰提供了保障。

湖南繞洞庭湖周圍都是魚米之鄉,幾十萬國軍及家屬伕役需要大量的糧秣供給,在當時的情況下也只有湖南能夠提供充分,從而使部隊有可靠的後勤保障,否則一支吃不飽肚子的軍隊是無法作戰的。日軍後來重兵取常德,除了想要切斷入川通道,更為了破壞常德這個重要的糧食產區。

不僅如此,湖南的糧食還要調運四川大後方,由於全國大部淪陷,大批人口湧進重慶及西南地區,貧瘠的雲貴川地區根本無法負擔如此海量的糧食需求,湖南是重要支援地區,由此可見湖南對抗日戰爭的巨大作用。



五,湘西會戰標誌著戰略反攻的開始。

1945年初的雪峰山戰役,日軍坂西一良的第20軍試圖奪取芷江機場,遭至中國軍隊全面反擊,蔣介石甚至空運廖耀湘的新六軍回國助戰,日軍戰術企圖完全破產,傷亡三萬餘人,會戰的勝利代表著中國軍隊已經具備了戰略反攻的能力,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指日可待。

果然三個月之後日本即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戰場上日軍的第一份投降書,就是在湖南芷江機場草簽的,之後才在南京正式簽署----1945年8月21日,日本中國派遣軍副參謀長今井武夫少將向國軍總參謀長肖毅肅中將呈上侵華軍隊名冊及分步圖,並在投降備忘錄上簽字。

鐵血抗戰,湖南民眾以吃得苦、霸得蠻、不怕死、耐得蠻的秉性,詮釋了中華民族抵禦外辱的剛強與堅韌,讓日寇為之膽寒,功在千秋!


度度狼gg


抗日戰爭時期湖南為什麼能成為日軍最難攻克的地方,我想這裡面應該有很多的決定因素吧。

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湖南成了戰爭中至關重要的戰略要地,湖南失陷則西南(戰時政府所在地及抗戰後方基地)失去屏障,那麼抗戰大業就會變得更加困難而中華民族會變得更加危險,所以,全國上下傾注全力五戰長沙,是開戰以來為守一城一地打得最堅決最頑強的一次。最終在全民族眾志成城的堅定決心下我們取得了輝煌的戰果,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經過數年艱苦卓越的抗戰,中國軍隊的兵員素質整體上大有提高,一些前線主力 部隊的武器裝備也在美蘇等國的援助下得到加強,有些部隊的戰力已和鬼子軍隊不相上下。而鬼子們經過在中國戰場的數年消耗以後,新補充的兵員的軍事素養和訓練水平已大大下降,整體來說已是疲憊之師,而且在後勤補給上遭遇了湖南人民最乾淨徹底的堅壁清野,這是鬼子們侵華以來遇到的一個嶄新的問題和深切的體驗:以戰養戰在三湘大地上是行不通的。這些因素(在湖南戰場)大大拉近了雙方的實力對比並最終決定了長沙保衛戰的成敗!



說到長沙保衛戰的勝利不可繞開的話題是湖南人民的貢獻與犧牲,從鬼子進犯湘北開始,當地百姓就響應政府號召,毀路毀田阻礙敵人前進,以至敵人的裝甲.淄重部隊寸步難行,使其戰鬥力大打折扣。在多達五次的長沙會戰中,前線傷亡了數以十萬計的兵員,而這些就在湖南本地就得到了補充,可見湖南人民的抗戰積極性與愛國熱情。從一些反應湖南戰場的影視片中我們能夠看到,基本上沒有出現偽軍和漢奸的鏡頭,就是一些從未受過教育的老實巴交的農民都能做到寧願死也不給鬼子帶路,這充分顯示了湖南人民寧死不屈的血性,在侵略者殘酷猙獰的面目下同仇敵慨的民族大義!所以,鬼子深陷三湘父老眾志成城的抗日鐵壁中是必然的結局了!



以下是個人的感慨!——算是題外之言吧。

楊度說過:若道中華國苟亡,除非湖南人盡死!——這表明了湖南人對國家的堅貞和忠誠!

還有人說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蠻,不怕死!”——這概括了湖南人的特性,他們堅強而有韌勁,該死而有擔當!

那麼,在這麼一群不怕死,能吃苦且耐得煩的無比愛國的中國人的包圍下,幾個小鬼子能討得好去?不死才怪!


湘中明珠Zxp



抗日戰爭是整體一盤棋,雖然有些省份犧牲的多一些,有些省份犧牲的少一些,其實在國難時當頭都沒有差別,當時的中國只有兩種人,中國人和亡國奴。


抗日戰爭在湖南開始對日本形成了有效抵抗,進入戰略相持,不是因為湖南省比別的省厲害太多,而是因為全國抗戰一盤棋的原因。以時間換取空間這個戰略本身,就是在敵強我弱,敵小我大這樣一個特殊態勢下,戰爭初期要犧牲一部分國土來拉長敵人戰線,增加敵人的消耗,而我軍在不斷的交戰、後撤中收縮、積聚力量於一點,最後進行戰略決戰。

要知道,我們的陪都在重慶,之所以這樣安排,就在於四川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且四川周邊包括湖南的川湘交界地帶,也是山區居多,不適合日本的機械化部隊作戰,這便變相的抵消了敵人的部分優勢。



由於不斷後撤,中國所有的力量都積聚到了四川周邊,我方力量不斷彙集,戰線、補給縮短,而日本卻力量不斷分散,戰線、補給拉長,還有人民抵抗、游擊戰爭帶來的治安壓力,讓日軍疲於奔命。彼消此長,日軍越戰越弱,我軍卻能越戰越強。蘇德戰爭其實也是這個原理,只不過他們戰爭烈度更大,時間更短。


再加上當戰爭打到四川周邊的時候,各路軍閥都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地盤,中國也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大家再無利益盤算,只能萬眾一心共同抗敵,保住民族命脈。無論軍民,那股保家衛國的血性都被激發起來,軍隊調動也容易的多,鬥志也比以前高漲,自然戰力也就格外的強。

所以,抗戰是全國全民的抗戰,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整個中華民族都付出了巨大而沉重的代價,沒有必要去強調哪個省付出的多哪個省付出的少,沒有中華兒女的眾志成城,哪個省也無法單獨打敗侵略者而獨善其身。



謝金澎



湖南是見證了日軍投降的勝利之地,也是飽經戰亂、頑強不屈的烽火之地。特別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處於連接西南戰略通道的湖南,阻擋了日寇整整7年,在湖南境內,先後發生過6次大會戰和數千次敵後游擊戰爭,成功挫敗了日軍迅速佔領湖南、徹底佔領中國的作戰計劃,有力支援了全國的持久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早在七七事變前後,湖南便抽調8萬湘軍,開赴江浙支援淞滬會戰,成為全國投入部隊最早、投入兵力最多、作戰最勇敢的省份之一。上海、南京、武漢相繼淪陷後,抗戰轉入相持階段,湖南由初期的大後方成為正面戰場的最前線,擔負起正面防禦主戰場的重任。日本侵華司令岡村寧次曾叫囂:“欲滅華夏,先平湖南。”第一、 二、三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衡陽保衛戰,湘西會戰,全國抗戰正面戰場的22次會戰,發生在湖南境內的多達6次。日軍在湖南先後投入兵力80多萬人次,傷亡20多萬;中國參戰部隊投入近200萬人次,傷亡達30多萬……戰爭規模之大,歷時之久,超出全國任何省份。抗戰期間,湖南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血與火的故事,也留下了一座座抗戰城市的榮光。這裡有進行過3次大會戰的省城長沙,有因頑強阻擊日軍而被譽為“東方斯大林格勒”的常德,有創造了抗戰期間堅守一座城市時間最長奇蹟的“抗戰紀念城”衡陽,更有接受日軍乞降的“受降紀念城”芷江。而芷江受降日本代表今井武夫在談到對於湖南戰場的感受時說:“打湖南比打中國的任何一個省都吃力。我們幾乎調集了在華日軍最精銳的部隊,但是,在湖南打了七年,該省七十八個縣市,到今天宣佈停戰為止,我們實際佔領的只有四十四個。”1938年武漢失守,日軍南下兵臨長沙,國民政府為了不給日軍留資源下令火燒長沙城,燒盡了長沙三千年的文化積澱,長沙也和廣島、長崎、斯大林格勒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毀壞最嚴重的四個城市,這也是為什麼如今的長沙文物古蹟那麼少的原因,從1938年到1944年,長沙苦苦支撐了六年,三戰三捷,可歌可泣。正是由於湖南戰場的英勇抗戰,阻止了日軍通往大西南,如果湖南全部淪陷,日軍可以長驅直入,進入四川攻佔陪都重慶,後果不堪設想,在這場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曠日持久的戰鬥中,湖南人民用鮮血證明了“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湘勇可恃,中國不滅。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中興將相,十九湖湘。 湘人不倒,華夏不傾。 楚境一隅,經營天下 。無湘不成軍,無湘不成事 。語戰績則曰湘軍,語忠義則曰湘士 。湖南無特產,唯有出人材 。一部中國近代史,湖湘子弟熱血譜 。燕趙多悲歌,湘楚多志士。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導師何偉,大匠何奇,元帥何雄。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之將傾,湘楚志兒秉著自信人生三百年, 會當擊水三千里的信念,懷著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信仰為中國歷史寫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篇章。


雨花亭北


岡村寧次曾經說過:欲滅華夏,先平湖南。抗日戰爭打了8年,在湖南戰場上就打了7年,日軍先後動用了60萬大軍,傷亡20萬,也未能攻陷湖南。


抗日戰爭期間,中日雙方曾發生過22場大規模的戰役,在湖南就打了6次,4次長沙會戰,一次衡陽一次常德。

7年時間,日軍總共投入了60萬兵力,損失超過20萬,10多萬中華好男兒壯烈犧牲。

小逸認為,湖南能堅守7年的原因離不開湖南人民那顆忠貞的愛國之心。

抗戰初期的湖南還只是一個後方戰略基地,為宣傳抗日救國,湖南省中群英薈萃,像郭沫若、朱自清等文學界大佬都寫文章、搞演講鼓勵中華民族。

藝術界的大牛也沒有閒著,他們排編愛國救國話劇,到各地進行演出;並且長沙的大街小巷中都寫滿了、畫滿了抗日的詩和畫。

他們都在用自己的行動,用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去鼓舞我們的士兵。

我們的中華好男兒沒有讓湖南人民失望,衡陽保衛戰中,中國軍隊1.7萬人硬撼9萬日軍,日軍甚至還動用了飛機,面對多於自己5倍的日軍,第十軍沒有退縮。

這場戰鬥持續了47天,日軍傷亡3萬人,第十軍陣亡6000多人,還有8000多人是傷員。雖然衡陽戰役失敗了,但日軍也只是慘勝!

中日軍隊在湖南攻防7年,湖南的城市之中沒有一處是完好之地,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岡村寧次都忍不住感嘆道:欲滅華夏,先平湖南。湖南人民保衛了家園,也為全國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逸聞軼事


題目說的不夠嚴謹,應該指的是長沙保衛戰!在這場戰役中其實可以總結出好多寶貴的經驗,那就是日本並沒有真的那麼強,國軍也並不是真的那麼弱,之所以被攆著滿地球跑主要還是出現在指揮上問題。

在以往我們總是把抗日戰敗的原因歸咎於武器不行!其實仔細說起來,這並不完全正確。日軍真正強大的力量是海軍,陸軍不過是日本的第二發展選擇,這使得日本陸軍的武器裝備其實並不強。比如,在諾門罕戰役中,日軍的前期衝鋒確實給蘇聯帶來大量傷亡。但是朱可夫調整戰術以後,蘇聯軍隊幾乎以碾壓的方式擊潰日本精銳關東軍。蘇軍的炮火是日本的五十倍,蘇德兩國的主力單兵武器是機槍,就是李雲龍說的要給每個人突突突的那種。這直接打得日軍找不著北,主動放棄進軍西伯利亞的打算。

即便是在太平洋上,日軍與美軍的戰損比也在50比1以上。這足以證明日軍戰鬥力其實不強!尤其是跟歐美這種級別的對手比起來。他們日軍武器比我們確實強,但並沒有到可以碾壓的那種級別!更多問題還是出在我們自己身上。

國軍的指揮問題出在堆軍,過分強調軍隊人數,卻沒有對軍隊進行整編,這使得軍隊空有數量確是烏合之眾。打起仗來人心不齊,一些剛開始就想跑的帶走還在猶豫跑或者不跑的,再帶走本來想抵抗的人。結果,全線潰退。這種事在長沙保衛戰中就徹底得到了根治!由於蔣介石下了死命令,而調集的部隊又是經過正規整編的軍隊,這使得長沙保衛戰中沒有出現任何一個逃兵,人心齊泰山移,雖然我軍的傷亡人數是日軍的五倍以上,但是卻給日軍造成了重創。典型的落入虎口也要掰他一顆門牙下來。假如當初的東北軍能發揮出一點長沙軍民的抵抗意志,日軍也不會那麼猖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