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侵華時為何袁世凱不出兵保護北京?

熱白開一號



八國聯軍侵華的結果是慈禧逃亡西安,洋鬼攻佔北京,在紫禁城拍照留念和炫耀,然後雙方簽訂《辛丑條約》,自此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我們知道當時慈禧已經向洋鬼宣戰了,同時將詔書下發到各省,慈禧的意思是藉助義和團教訓洋鬼,讓各省在必要時予以支持。但是,慈禧的希望落空了,東南各省並沒有支持她的決定,李鴻章更是聲稱“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慈禧被逼無奈,只好化裝成農婦逃離北京。

那麼,當時的袁世凱為何沒有派兵救援北京呢?



袁世凱小站練兵,即將誕生的軍閥。

但是袁世凱在朝鮮浸淫軍事和政治多年,早已經不是曾經的政治菜鳥了,他在小站培養自己的嫡系親信,比如我們常說的“北洋三傑”。清朝以旗兵制度防止軍隊成為將領的家軍,可是自曾國藩創立湘軍開始,軍隊則又逐漸成為將領的家軍。袁世凱小站練兵,名義上練的是清朝的兵,實質上則是他的袁家軍,軍令出自袁世凱。

小站練兵的崛起之勢讓袁世凱逐漸有了擁兵自重、對清政府陽奉陰違的資本和底氣。





袁世凱加入“東南互保”,“各家自掃門前雪”。

我們看看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東南各省的清政府要員:

張之洞,任湖廣總督

劉坤一,任兩江總督

李鴻章,任兩廣總督

許應騤,任閩浙總督

袁世凱,任山東巡撫

紅頂商人盛宣懷亦牽涉其中,而且當時的盛宣懷在李鴻章的扶持下正擔任清政府的鐵路大臣。當東南督撫在八國聯軍侵華後有意與列強媾合的時候,便是盛宣懷出面牽線搭橋,然後以張之洞、劉坤一為首的督撫發起了所謂的“東南互保”。原因是因為他們反對義和團運動,主張以武力鎮壓義和團,義和團不僅損害洋人的利益,也不利於地方的穩定和發展,於是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形成“東南互保”,約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

這便是“自家各掃門前雪”,避免自己的地盤捲入清政府與列強的戰爭中,“東南互保”在本質上是擁權自重的背叛,在客觀上則確實維護了東南各省的政治、軍事以及經濟的穩定。但是,當時的袁世凱並沒有主導權,李鴻章同樣沒有主導權,但他們也確實不希望自己的地盤捲入戰爭。



袁世凱掌兵權後對清政府的首次試探。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已經基本形成了戰鬥力,但是近在山東的袁世凱仍然不肯出兵為慈禧和光緒解圍。因為,袁世凱也想借機試探清政府。

相比於李鴻章是清朝的純臣和忠臣,袁世凱對清政府可沒那麼恭敬和忠心,他很善於鑽營,善於把握時機甚至創造時機。我為什麼說這是袁世凱對清政府的試探呢?這是基於袁世凱的政治野心和政治視野。

以當時的時勢來看,中國進入亂世已是必然,這點不只袁世凱看到了,李鴻章也看到了,清政府同樣看到了。中國每逢亂世出什麼?出奸雄、梟雄與英雄。袁世凱不僅有野心,還有能夠支撐起他野心的實力。袁世凱希望仗著自己手裡的力量繼續往上爬,這當然少不了對清政府的試探,清政府到底還能爆發出多少力量,這便只能藉助八國聯軍探明清政府的虛實了。如果清政府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麼龐大,或者清政府戰敗,慈禧必將更加倚重自己,那麼自己的屁股便可以坐到更高的位置。

袁世凱對清政府的最後一次試探其實便是欣然接受載灃的罷令回家釣魚。

因此,袁世凱在考慮到保存自身實力的同時,順便試探清政府的虛實,反正出事了有李鴻章、張之洞和劉坤一他們頂著,他幾乎處於不敗之地。

如此袁世凱是奸雄、梟雄,還是英雄?“卿本佳人,奈何為賊”,袁世凱本該躺在神壇上享受後人的頂禮膜拜,卻因稱帝為自己增添敗筆而被打落谷底,令人不勝唏噓。


吾與吾國

八國聯軍侵略大清國的時候,手握重兵的袁世凱,為什麼沒有出兵去抵抗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八國聯軍為什麼會出兵?這是為了保護被義和團攻擊的各國使館人員和僑民,同時教訓一下滿清政府,讓它們知道一下痛。義和團運動蓬勃發展,這是因為清廷上層官員的支持,所以他們可以在南北橫行無忌。但是到了山東境內,卻栽了大跟頭,因為山東巡撫就是袁世凱。袁世凱知道這幫人是禍害加騙子,下命令嚴厲鎮壓。義和團遇見袁世凱,就算遇上剋星了,活該他們倒大黴,一下子被殺了2千人。他們被殺怕了,知道在山東境內混不下去了,這才往京城方向流竄,然後才捅下天大的簍子。

可見,袁世凱和清廷的政策是截然相反的。清廷對義和團是扶持,而袁世凱是絞殺。袁世凱敢於與清廷的政策對著幹,說明他已經有了一定的底氣。袁世凱對抗清廷命令的底氣,來自哪裡?來自他訓練的北洋新軍。

北洋新軍的前身,就是在天津小站訓練的新軍,這是袁世凱發家的本錢。北洋新軍當時已經成為了效忠袁世凱的“袁家軍”,只聽袁世凱一個人的,慢慢發展到二三十萬人。袁世凱頭腦很清楚,知道義和團運動必定失敗,萬萬不可和義和團攪和到一起。



(小站練兵)

正好,郵傳部尚書盛宣懷(他是李鴻章的弟子)在南方牽線搭橋,以李鴻章為首腦,搞了一個“東南互保”,目的就是要抵制清廷聯合義和團,拒絕派兵北上勤王。參加“東南互保”的人,有張之洞(湖廣總督),劉坤一(兩江總督),李鴻章(兩廣總督),許應騤(閩浙總督),再加上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他的官位最低,上面有總督頂著,所以比較安全,也正好藉此試探清廷的底線。事實上,事後清廷也沒有追究這幫重臣,李鴻章是淮軍系統的領袖,慈禧知道動不得他。而袁世凱之所以有這個膽量,是因為他是一個梟雄人物,又有一支強大的北洋新軍做他的政治資本。

事實證明,袁世凱又贏了。八國聯軍退兵之後,清廷威信和統治力急劇下降,而漢人大臣崛起,袁世凱即將迎來他的事業高峰。


懷疑探索者

八國聯軍時,袁世凱正在任山東巡撫。1899年冬,袁世凱由工部侍郎升任山東巡撫,他在“小站練兵”時訓練的自己的嫡系部隊也就躲過了八國聯軍。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他趕到北京也不是來不及,但他不會的。要知道,岑春煊怎麼從甘肅趕過來“勤王”了。

“用險”不是他的一生的特點,他更不會為了清朝忠心,他忠於的只是自己。

(1)袁世凱的兩次“人生跳躍”

袁世凱得以成功,首先要感謝淮軍的吳長慶,因為吳長慶與袁世凱的養父袁保慶要好,在1881年召集袁世凱入了淮軍。1882年,跟隨吳長慶進入朝鮮。1894年7月19日,在甲午戰爭爆發前,花錢拖關係坐著英國戰艦逃回天津。甲午戰爭期間搞起了後勤。

自1895年12月8日起,清政府讓其以“西法”編練新軍,袁世凱便利用這一期間利用“傳統忠君(其實是他自己)思想”加西方武器加西方訓練方法逐漸鍛鍊了一隻在清軍中戰鬥力較強的新軍。

在編練新軍過程中,利用“康梁”與光緒皇帝產生關係。然而,他比“康梁”更早地認識到“皇帝無權”的現實。其後,袁世凱的告密也就順理成章了。

(2)袁世凱從未忠心過清朝,他不可能為了“並不忠誠也不喜歡的太后”而去冒險

袁世凱不可能為了慈禧去“殉葬”。包括袁世凱在內的“東南互保”的大臣們,也並不是為了所謂的國家百姓,只是為了自身的性命。

自“甲午戰敗”後,清朝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存在的合理性”,民間的思想也不可能不對他們有觸動。在這種情況,各地擁有兵權的大員們“擁兵自保”的心理也就不奇怪了。從這點上,我們可以看出袁世凱、張之洞對清朝其實都不“忠心”。他們同樣是編練新軍,張之洞的“新軍”埋葬了清政府,袁世凱的則帶領著他的“新軍”推了一把。

由此,從這個歷史脈絡上看,袁世凱不去北京和“八國聯軍”打就很正常了。


坐古談今

這則涉及到對待義和團的態度。當時朝廷可分作兩派,一派主張剿滅義和團,是為剿派,一派主張招撫義和團,是為撫派。慈禧、剛毅等屬於後者,正是他們的決策失誤,引來庚子之亂,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太后和皇帝倉皇西逃。袁世凱屬於前者,他到山東當巡撫,因大殺義和團,得了個“人屠”的惡名——晚清有三屠之說,岑春煊好彈劾官員,人稱官屠,張之洞花錢如流水,人稱財屠或錢屠,袁世凱殺人如麻(主要指義和團時期),人稱人屠。由此可知他與中央並非一路,所以犯不著去趟北京城的渾水,而選擇加入東南互保,與劉坤一、張之洞等共進退。


說起袁世凱對付義和團的故事,正可見他的高明。須知山東是義和團的發源地,他的前任叫毓賢,屬於撫派,因主張招撫義和團,得罪了洋人,重壓之下,朝廷不得不將其免職,這才輪到袁世凱撿漏,出任山東巡撫,成為封疆大吏。1899年冬,袁世凱到山東之後,一反毓賢之道,對義和團堅壁清野,大殺四方。哪怕後來朝廷改弦更張,要求招撫,他卻不管不顧,照舊剿辦。這如何向朝廷交差呢?袁世凱自有辦法。據柴小梵《梵天廬叢錄》,袁世凱通告治下各縣:“凡真正拳民,均已赴京、津助戰,其在內地逗留者,決非真正義民。凡偽充義民滋事者,殺無赦。”大意是,真正的義和團都去北京、天津精忠報國去了,留在山東的都是假義和團,欺世盜名,罪該萬死。



羽戈



第一袁世凱民族觀念深刻(民族層面)

袁世凱生在河南項城的大戶人家中,他叔祖袁三甲是朝廷一品大員,他父親是地方豪紳,後來花錢買了個五品同知。列強侵華頻頻清政府腐敗無能,簽訂很多不平等條約,被胸懷大志的袁世凱看在眼裡記在心中,他一直有驅逐韃虜恢復漢人政權的想法。



第二袁世凱政治野心大(個人層面)

袁世凱出生書香世家,從小也是被家裡悉心培養,經史子集、兵法韜略皆有涉及而且天賦異稟。在他13歲時就能寫出“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這樣野心勃勃的詩來,自然是不願意屈居人下的,更何況自己手裡有兵權這就是他稱霸天下的政治資本,自然是不會去趟這趟渾水的。



從道義上講,袁世凱身為清朝官員理應拱衛風雨飄搖的清王朝,但封建王朝日薄西山的趨勢已不可逆轉,再加上政治腐敗,也不是一己之力能夠改變的。


納蘭軒若

換一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職場判斷與發展。職場有發展的人大概有兩種,一種是務實主義者 一種是理想主義者,平庸者不提。

這兩種人要想有發展也必須有兩個主要客觀條件,趨勢判斷與務實策略。袁世凱的職場之路算是比較平步青雲的,這兩點他結合的相當不錯。

1.第一個趨勢判斷機運,洋務運動轟轟烈烈的時候,大清中興,碰上朝鮮東學黨起義,袁世凱被派往朝鮮,非常漂亮的解決了這件事情,凸顯了他的實用主義能力。

2.回國之後,趁勢被提拔到天津練兵,練新兵的能力也非常不錯,隨著新軍在朝廷地位日漸重要有了自己的基礎。

3.這時候出現了維新變法,理論上,維新改革是個趨勢,但袁世凱多年混跡官場,深知光緒這個團隊的風險,如果選擇忠君,很可能風險非常高,回報也非常大,所謂前途未知,而選擇慈禧則比較穩妥,加上自己本來擁有的利益,他務實的選擇了穩健,而不是賭博。

4.武昌起義爆發,革命大有席捲天下之勢,趨勢已經改變,此時忠君又是高風險,且利益不大。所以袁世凱審時度勢逼清廷退位,雖然他本來並不是什麼忠義之人,為了不落下口實,提了一個善待清室的條件。

5.當登上最高位置之後袁世凱錯誤的判斷了形勢,稱帝,最終沒落得好下場。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袁世凱基本上是處於利益的考慮對趨勢做出務實判斷,一生的重要轉折判斷都是對的,唯有最後一次。那麼也就不難解釋他為什麼在八國聯軍侵華時不出兵,此人是個務實利己主義者,所有的判斷都得益於此,他當然不會拿自己的家底去保衛滿清,很多人今天給袁世凱翻案是基於這個務實主義者在各種洪流中深知利弊,所以對於當時中國國情政策當了最高領導之後有些對的政策,但殊不知,這樣一個人不會真正給國家帶來改革和進步,真正能帶領國家改革進步的還是哪些擁有崇高理想,為了理想奮不顧身的人。


牛牛的事兒

袁世凱作為一代梟雄是非常理智的人,他唯一感情用事的一次就是稱帝。

除此之外,袁世凱做事都會經過通盤考慮,謀定後動!縱觀袁世凱叱吒風雲的一生,他做事的原則是這樣的:自己最重、國家次之、不與庸者同流合汙、順勢而為。

自己最重,國家次之

甲午戰爭之前,袁世凱曾經讓駐朝日軍一度頭痛不已,甚至想要過刺殺他。但,當甲午戰爭要打響的時候,袁世凱發現不妙,就秘密潛回國內。這種做法其實比葉志超7天狂奔600裡強不到哪裡去,而且顯得更雞賊。所以,當袁世凱撈到足夠的政治資本後,不將自己陷入險地就成了他的底線。

不與庸者同流合汙

袁世凱好歹是一代梟雄,在清末大舞臺上,當時能達到他這個高度的人寥寥無幾。所以,他早就看出義和團不靠譜。所以,在山東擔任巡撫的時候就對義和團進行了鎮壓。所以,雖然後來慈禧對義和團進行縱容。但袁世凱仍然採取了陽奉陰違的對策,並且將山東地區的義和團趕走,為日後山東加入東南互保提供了條件!

順勢而為

但是,袁世凱並沒有丟棄義和團給他帶來的政治資本。由於和列強關係良好,袁世凱能夠當上山東巡撫也是來自於列強對他的關照。

在八國聯軍攻打中國的時候,袁世凱知道清軍和義和團是必敗無疑的。自己就算帶兵勤王也於事無補,反而會讓自己由列強的朋友變為敵人,而列強是他能夠坐穩山東巡撫的靠山。自己拆自己的臺,這不是袁世凱的辦事風格。

最重要的是,袁世凱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慈禧在對八國聯軍宣戰的時候,她代表的並不是整個大清。東南各省在慈禧宣戰後並不理會慈禧,而是聯合起來與列強達成和平協議,並稱此次宣戰是義和團“矯詔”。所以,袁世凱不用擔心慈禧秋後算賬。

就這樣,袁世凱保全了自己,結好了列強,最重要的是發展了自己。

1901年,李鴻章去世,雖然袁世凱參加東南互保很不給慈禧面子,可由於和列強的關係,再加上支持自己的數萬北洋軍。袁世凱照樣接任李鴻章成為直隸總督,並且成為與列強談判的代表。

事實證明,袁世凱做對了!10年後,溥儀退位,袁世凱成為天下共主!


歷史風暴


從義和團進京,到圍攻東交民巷使館,到假情報導致慈禧宣戰,主戰派在操盤。在主戰派守舊派眼裡聶士成都是二鬼子,同樣袁世凱也不可信,還有袁在山東剿滅義和團,但從慈禧到地方督撫誰也沒想到,2~3萬洋人很快打進了有十幾萬義和團,幾萬清軍守衛的北京城。不是不救是沒想到敗的太快,太徹底!袁世凱,派張勳,夏辛酉帶兵救援了,而後參加了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的東南自保!


一葉小舟風雨渡

八國聯軍正式侵華時是1900年 袁世凱的新軍還沒練成呢。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清朝慈禧利用用義和團來打擊洋人,後期八國聯軍才侵華。



清政府頂不住壓力反而鎮壓義和團---期間袁世凱去山東鎮壓。



後期八國聯軍勢大已成席捲之勢,清政府才所謂的宣戰。



1895年袁世凱奉命在小站練兵, 而新軍是1901年侵華後期才開始籌建,1904年相對有所規模,而前期也不是袁世凱操控新軍,只是後期1905年袁世凱小站練兵後才成為袁世凱的嫡系,為其操控。




雖然袁世凱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屢屢抗命,可由於武衛軍的前、後、左、中四軍在戰爭中被消滅殆盡,唯獨袁世凱的新軍碩果僅存,所以他不但沒有受到懲罰,反而成為當時清廷最有實權的人物。


小小小守護

八國聯軍侵華是以慈禧為首的滿清政府腐朽外交應對不當引起的戰爭,當時西方列強在中國劃定勢力範圍,沙俄強租旅須大連,德國強租膠洲灣等,國內民不聊生,於是義和團興起,滿清政府鎮壓無效,看到列強侵略,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清政府加以利用以抵制列強,後列強以公使辱死為藉口,派兵北上侵犯天津大沽,慈禧怕的要死,下令不許抵抗,不做防守,匆匆逃離,又沿途下令鎮壓義和團以獻媚列強,袁世凱自然聽主子的話,不會出兵和列強打仗,和主子一樣拜見德國駐華公使穆薩說,多國侵華,會影響德國在山東的利益,請旋之,除此一法,別無它計,更別說出兵保護北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