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的手榴彈是如何製造的?

林航韜

抗日戰爭期間,由於八路軍普遍缺少重武器裝備,很難在與裝備精良的日軍進行對抗時佔到優勢,因此,根據地的兵工廠便將製作重點放在了手榴彈這種技術含量低,殺傷性強的武器上面。

圖為紅軍時期使用的香瓜手雷

早期的紅軍曾經使用過一種“香瓜手雷”,這種手雷與現代的手雷類似,其整體呈香瓜狀,以金屬為外殼,內置炸藥,曾經在反圍剿戰鬥中立下汗馬功勞。但由於抗戰爆發後日軍對根據地封鎖嚴密,再加上戰鬥強度大。而香瓜手雷生產進度較慢,而且需要一定的技術。因此,根據地開始生產木柄式手榴彈,這種木柄式手榴彈的製作只需要一個長凳子以及一個木槓,便能將木柄與彈殼壓在一起,就連婦女也能熟練操作。

圖為邊區造手榴彈

自從根據地改用木柄式手榴彈後,產量甚至一度達到了每個月5000枚!對於1940-1943年的八路軍來說,根據地製造的木柄手榴彈可謂是當時最重要的武器來源。當然,由於生產工藝的限制,根據地製造的這種手榴彈爆炸後大部分都只會炸成兩半,殺傷效果極為有效。再加上根據地製造的木柄式手榴彈大多采用的是黑火藥,並沒有正規手雷那種驚天動地的威力。因此,這種手榴彈被被八路軍戰士們稱為“邊區造”。

圖為67式木柄手榴彈

木柄式手榴彈由於其製作工藝較為簡單,拋擲距離遠,在建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解放軍的重要裝備。如67式木柄手榴彈,這種手榴彈的生產數量曾經一度達到20億顆!直到現在,仍然還有大量的67式木柄手榴彈積壓在倉庫中。


軍事新觀察

說起抗日戰爭那段日子裡,手榴彈是生產最多的武器。

邊區造 山西

當時中國的標準制式手榴彈是23式手榴彈,也就是我們在電視裡經常看到的長木柄手榴彈,該種手榴彈是以德國M24長柄手榴彈仿製改進而來。M24手榴彈是德國的標準手榴彈,23式比M24更小更短,沒有底部的瓷珠固定,此種手榴彈製造簡單而且便於使用,所以在開戰後各大兵工廠如鞏縣兵工廠,漢陽兵工廠,濟南兵工廠和山西太原兵工廠都在造,由於裝備量巨大,該型手榴彈也被叫做鞏式手榴彈。

M24剖面圖

當然抗日戰爭中由於原料稀缺,各個兵工廠所生產的23式手榴彈工藝和材料都不盡相同,除了鋼,也有使用生鐵和鑄鐵製造的彈體,以及使用黑火藥或是鉀梯炸藥代替原本的TNT作為裝藥。

土製手榴彈

當然除了這些制式手榴彈,當時的敵後根據地和游擊區是不可能有穩定供應的,所以除了這些地區的兵工廠生產製式手榴彈之外,一些“邊區製造所”大多數只能以粗劣的摸具和工藝製造一些簡易的爆炸物, 材料也五花八門,除了日常的鑄鐵生鐵之外,破彈片彈殼,廢舊的金屬製品甚至是陶土都是製造手榴彈的選擇,而裝藥大多是都是黑火藥,這些小作坊的工藝有限,大多數就是些鐵匠,造出來的手榴彈質量當然也是參差不齊,亮劍裡李團長吐槽的邊區造一炸兩半聽個響,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當然面對日本不間斷的掃蕩和破壞,只要是能生產出來爆炸物,即使再爛也比沒有強。而得益於這些小作坊的產量,當時的游擊戰和敵後鬥爭才能持續給日軍造成損失。

邊區造 陝甘寧


兵器次元

抗戰時期根據地的手榴彈主要分為官方製造和群眾“土法制造”兩種。

根據地的黃崖洞兵工廠是八路軍制式手榴彈的主供應地,還有部分是山西軍人實習廠生產的“晉式木柄手榴彈”。這類手榴彈內裝TNT炸藥和硝酸鉀混合炸藥,鑄鐵彈體和木柄結構。仿製德國M24式木柄手榴彈,在根據地中高質量的手榴彈。製造流程標準,機器灌藥和鑄造彈體,屬於軍工產品。

然而更為廣大的根據地人民群眾是在響應毛主席號召的“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口號下自己製造手榴彈。黑火藥自制填裝彈體,紙質引火管,木柄短小,引爆精度不夠,啞火概率極高。生產過程全程手工,工藝標準低,製造地多為根據地內的簡易兵工廠,鐵廠,村內鐵匠等人民群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