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918事變之後為什麼沒有形成全面抗日的趨勢,當時國內民眾對此事件抱著怎樣的態度?

高峰同學哈哈哈


實際上918之後,全國抗日熱情已經很高了。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抗日”這個詞早在1932年就有了,一二八事變,也就是1932年的第一次淞滬戰役期間,上海媒體將抵抗日寇的19路軍軍長蔡廷鍇稱為“抗日模範軍人”,而且在當時中國媒體已經將日本定性為“法西斯國家”。

都有抗日這個詞了,說明抗日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了。但是有句話說得好:上面帶頭的都不抗日,誰又來組織民眾抗日呢?

但是國府整體此時對日本的態度其實並不堅決,蔣介石在918事變中採取不抵抗政策也不是因為蔣介石軟弱什麼的。如果要給當時國府高層按照親日派和抗日派定性的話,在1932年的515事變之前,蔣介石都和汪精衛一樣,是親日派,蔣介石真正感受到來自日本人的威脅,要等到515事變之後。

早在19世紀末,當時的日本政治界關於日本未來發展就已經分出了2個派系:

  1. 軍國主義
  2. 泛亞細亞主義

軍國主義很簡單,就是武力擴張:“欲征服世界,必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征服滿蒙。”

泛亞細亞主義則是考慮到日本的國力有限,資源匱乏,武力擴張面對的困難是很大的,但是日本可以幫助其他亞洲國家革命,幫助他們建立現代化國家體制,然後日本再建立一個以日本為核心的亞洲現代國家聯盟。

在1926年之前,以伊藤博文,犬養毅為代表的泛亞細亞主義者主導著日本政治,出於這種原因,他們支持了孫中山的革命,也就是說實際上日本是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的股東之一。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孫中山和日本人關係那麼好。孫中山還娶了個日本老婆,沒帶回國,讓犬養毅幫他養著。

而蔣介石呢?蔣介石和汪精衛是孫中山的正統接班人,他們繼承了孫中山的全部政治遺產,這就不難理解蔣介石為什麼會在918事變中奉行不抵抗政策了,因為將滿蒙劃給日本人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是某些人認同的。

但是,515事變之後,天皇指使少壯派軍官刺殺了犬養毅,代表著日本政黨權力日益衰落,在日本內部,軍國主義大行其道,泛亞細亞主義被逐出權力圈子。此時蔣介石真正感受到了裕仁的野心:“娘希匹,這群龜兒子不僅要滿洲,還要整個中國。”也就是515事變之後,蔣介石的對日政策才開始改變。至於汪精衛嘛,後來的大漢奸大家都懂。


貞觀防務



壯美家園


那時候,東北有日本人扶植的偽滿洲,關內雖然有南京國民政府,但是就是個名義上的,並沒有真正將全國統一,關內軍閥混戰,那個時候還有國民革命軍北伐,有一段數來寶寫到:

鬧軍閥,亂打仗,白臉的進去黑臉的上,趙打錢,孫打李,趙錢孫李亂打一炮誰都不講理。

從民國初建開始,各地方大小軍閥為了爭奪地盤和利益,一直混戰,直到“九一八”事變後,在全國輿論的影響下,各地漸漸平息了戰亂,而“淞滬會戰”後簽訂了停戰協定,各地軍閥便又按捺不住開始摩擦不斷。



那個時候中國經歷了太多的入侵,從鴉片戰爭開始,什麼八國聯軍侵華,中日甲午戰爭,溥儀退位,去偽滿洲國當皇帝,各個國家在中國劃分殖民地,建立租界,到後來日本侵佔東北,那個時候其實整個國家還是沒有徹底意識到日本對中國的野心有多大,即便有工人,學生各種罷工,罷學,上街遊行,也都是為了給日本和國民政府壓力,讓他們停止入侵和政府出兵抗日。



但是那個時候的民國並沒有統一全國,軍事人才少,武器裝備差,士兵來源不足等很多問題都沒有解決,這也是很多軍閥存在的的問題,關鍵是還有保存實力這種可怕的想法,抱著“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別人瓦上霜”的信條,就是很多普通人,並沒有“家國天下”的概念,認為只要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那些大事是當官的事,和這小老百姓沒關係,而且日本矬子,怎麼會有膽量打到關內?沒想到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人真的入關。



那時的國民只認為“九一八事變”只是一個局部衝突,所以蔣介石希望國聯可以出面主持公道,另外他還是有私心,想要消滅共產黨,消滅紅軍,寧願強盜來家裡強搶,也不願家裡有個異性兄弟和他分家。


風雲一點通


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日本很強大,想侵略中國已經努力了快一百年,從甲午戰爭什麼馬關條約開始,他們拿中國的白銀和資源組建了強大的軍事力量,海軍擊敗中國,打敗俄國,成為遠東最強海軍,陸軍空軍也不用說,就是說這個時候日本工業發達,軍事強大,侵略中國只是時間問題!

918前中國剛完成名義上的統一,即蔣靠黃埔建立的力量暫時壓制了舊軍閥,表面上統一為中華民國,軍事力量極其落後,國力相當弱基本沒有工業,空軍海軍幾乎沒有,這樣一個鳥樣子,誰傻到去主動打仗。總要買裝備,訓練部隊,製造武器吧,要人才沒人才,要錢沒錢,那個時候沒開戰就是積蓄力量。

看國軍當時請德國顧問訓練部隊,整合隊伍,當然還有他們所說的先安內,其實都沒錯!

不是不開戰,是那個時候只有忍


用戶72597395995卜算


第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失敗所引發的革命是蔣介石為首的南京政府認為要解決重要問題 ,那麼在當時並不“重要”東北地區自然是可以“放棄”的(因為江西的威脅遠大於東三省的日本)。可從五次圍剿看出。

第三,還有就是奉系軍閥所在的東三省並不非南京政府的“轄地”,且當時東三省也沒有“中央軍”,南京政府還是想借日本人的刀削弱奉系,待解決了江西與川、晉、桂地方軍閥(典型的就是中原大戰)後再說。

第四,南京政府清楚中日雙方的實力。

綜上所述,1931年918之後沒有全面形成抗戰局面的原因有一下幾點:一、地方軍閥與中央政府矛盾多、國共矛盾大,無法完全實現戰略上的統一。二、南京政府借刀削奉的私心及試探奉系張學良的“臣心”。三、中日雙方實力差距大,南京政府財力不足(1931年南京政府正在進行經濟建設提高中央實力)。

國內民眾的態度嘛……這個沒研究過所以就不做回答了。抱歉。


鳳兮80


這個是國民黨當局不允許的結果。當時抗日義勇軍都不被允許使用在前面綴以中國的名頭,所以只能叫抗日義勇軍。而不能遼中國抗日義勇軍。這樣一紙空文的支持南京國民黨當局都不願意給,可想而知在東北三省14年的抗戰歲月裡,是多麼的艱難?其他的支持根本就沒有過,所以說國民黨當局的抗戰是消極的。並不是沒有出處,試想一下國家的國土都被敵人所侵佔了,作為一名中國人國民黨當局真的是不合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