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岩古鎮,清代爲「接龍場」,建鎮300多年來,保有古鎮建築特色

偏巖古鎮,清代為“接龍場”,建鎮300多年來,保有古鎮建築特色

偏巖古鎮,清代為“接龍場”,建鎮300多年來,保有古鎮建築特色

偏巖古鎮,清代為“接龍場”,建鎮300多年來,保有古鎮建築特色

偏巖古鎮,清代為“接龍場”,建鎮300多年來,保有古鎮建築特色

偏巖古鎮坐落在華鎣山脈西南面的兩支餘脈之間‘地處丘陵,呈東北高,西南低之勢。平均海拔為520米,最高達942.9米。清代屬江北廳禮裡六甲,乾隆二十四年始在此建場為鎮。因鎮北處有一巖壁傾斜高聳,懸空陡峭,故名偏巖鎮。於2005年8月與金刀峽鎮合併為金刀峽鎮。

偏巖古鎮,清代為“接龍場”,建鎮300多年來,保有古鎮建築特色

偏巖古鎮,清代為“接龍場”,建鎮300多年來,保有古鎮建築特色

偏巖古鎮,清代為“接龍場”,建鎮300多年來,保有古鎮建築特色

坐落在北碚金刀峽下峽口黑水河畔的偏巖古鎮,清代稱為“接龍場”,在康熙年間,因常有山洪爆發成災,民間傳說系孽龍出山興風作浪,遂將此地取名為“接龍”,以示平安吉祥。接龍場上場橫街處有一高30米的懸崖向西北方向傾斜,人們將此稱為“偏巖”,偏巖鎮因此而得名。建鎮300多年來,基本保持了古鎮的建築特色。有老街區、古戲臺、禹王廟、古客棧、古石橋、玉屏書院等老建築;有打連響、山歌會、秧歌舞等民間藝術;有木雕、石雕、鐵器、服飾等民間工藝。

偏巖古鎮,清代為“接龍場”,建鎮300多年來,保有古鎮建築特色

偏巖古鎮,清代為“接龍場”,建鎮300多年來,保有古鎮建築特色

偏巖古鎮,清代為“接龍場”,建鎮300多年來,保有古鎮建築特色

偏巖古鎮是重慶通往華瑩古道上的一座工商古鎮,昔日商賈雲集,商貿繁容,名播川峽湖廣。雖經數百年的時代變遷,但其街道、建築、民風、市情仍然保留著昔日古樸、優雅的風貌。古鎮依山傍水而建,幢幢木屋磚舍依山分佈,重重疊疊,錯落有致。一條蜿蜒曲折的黑水灘河緊緊環抱著古鎮,緩緩流動的河水清澈見底,河岸高大粗壯的黃葛樹疏密相間。這些百年老樹,盤根錯節,棵棵枝繁葉茂,像巨大的傘遮天蔽日,掩蔭著傍水而築的民居小舍。民間小舍的後門,建有小石梯與河灘相通,共人們下河取水、漿洗、垂釣……小石橋連接著新街與老街,清澈的河水倒映著蔥鬱的黃葛樹,幾個女子正在延伸至河裡的石階上洗衣,筆者幾乎要懷疑自己是否正置身於江南的水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