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表(一)

利潤表又稱為損益表,是反映企業在一定期間的經營成果的一張報表,反映企業一定期間的收入、成本和費用以及企業稅收的情況。通常財務上會說到關於利潤表最多的兩個詞就是Top Line和Bottom Line。一個企業的Top Line就是對應利潤表上面的第一條 Revenue,也就是企業的收入;一個企業的Bottom Line也就是對應利潤表上面的最後一條即Net income(loss),即企業的淨利潤和虧損。

利潤表(一)

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不一樣,它是一段時期內的報表,通常把它比喻成企業某段期間的經營成果的錄像,是一張動態的報表。

利潤表最重要的一個公式就是:

利潤=收入-成本費用

利潤表(一)

利潤表裡面有幾個重要的概念,如銷售毛利、營業利潤、息稅前利潤和淨利潤。

銷售毛利(Gross Profit)=銷售收入-銷售成本

營業利潤(Operating Income)=銷售毛利-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其他業務利潤

息稅前利潤(EBIT=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營業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淨利潤(NI=Net Income)=息稅前利潤-財務費用-企業所得稅

大家平時看損益表的時候,比較關注的可能就是一個公司的銷售毛利和毛利率。毛利等於收入減去成本,那麼通常一個企業如果想要提高毛利的話,只有兩個方法,要麼增加企業的銷售收入,要麼減少銷售成本。但是,銷售收入不是隨便可以增長的,銷售收入=銷售單價*銷量。銷售單價一旦提高,那麼銷售量必定會受到影響下降。這個時候,很多企業想到的辦法就是通過控制和削減銷售成本來增加公司的毛利。往往很多企業都會陷入成本控制的誤區,把企業的戰略轉向高效率的成本導向原則戰略,即一味地通過控制企業成本的方式來提高利潤。

陷入成本控制誤區公司最好的一個例子就是諾基亞。

利潤表(一)

大家可能不知道,早在1996年,諾基亞就已經推出了智能手機概念,比蘋果第一代iPhone早了10年。2004年,諾基亞內部就已經開發出觸控技術,甚至連現在非常流行並且已經廣泛運用的3D打印技術也早就在諾基亞公司內部研發出來了。在2007年,諾基亞甚至在全球率先推出了移動互聯網品牌OVI,比蘋果整整早了一年多。但是,諾基亞開發出來的這麼多的高新技術為什麼都沒有廣泛運用和推廣開來,就是因為諾基亞實施的是高效率的成本導向原則。公司有很多好的創意和技術,但是公司的高層為了保持穩定和持續增長的利潤指標,不願意把更多的錢投入到開拓新市場和投產新產品當中。這樣保守的戰略原則直接導致了諾基亞公司現在在整個手機市場上銷聲匿跡。

利潤表(一)

所以說,提高銷售毛利也好,提升公司的利潤指標也好,都應當保證公司未來好的發展戰略是可以得到最好支持的。我們經常會聽到很多公司在自身經營業績和利潤下滑的時候解釋說業績下滑主要是市場變了,公司目前的經營沒有辦法滿足市場的需求。但是我們更希望聽到和看到的是這樣的企業,我們業績暫時落後了或我們經營業績上升了是因為我們正在改變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