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領袖毛主席如何評價曹操?千年後替曹操翻案?

三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十分動盪的時期,也是人才輩出的時代。文韜武略的曹操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曹操(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他是歷史上罕見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也是在歷代頗多爭議的人物。漢末名士許劭評價他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後來由於小說《三國演義》走進千家萬戶,戲劇舞臺上曹操造型的奸相臉譜化,使曹操的“奸雄”形象代代流傳,為更多的人所認同。裴松之注盧弼集解的《三國志》也有這種傾向。


開國領袖毛主席如何評價曹操?千年後替曹操翻案?

毛澤東在品讀《三國志》時,圈畫批註得較多的是有關魏國的開創者魏武帝曹操的內容,他在各種場合多次呼籲給曹操“翻案”,給予曹操實事求是的評價。

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說:“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方法”,“其實,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毛澤東在20世紀50年代再讀魯迅先生這篇文章的上述語句時,用粗重的紅鉛筆畫著著重線,以示他對魯迅有關曹操評價的贊同。

1952年11月1日,毛澤東視察河南安陽,參觀殷墟。他對隨行人員說:“漳河,就是曹操練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在這裡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還在這一帶實行屯田制,使百姓豐衣足食,積蓄力量,逐漸統一北方,為後來晉統一全國打下了基礎。”

開國領袖毛主席如何評價曹操?千年後替曹操翻案?


1954年夏,毛澤東在北戴河吟誦曹操《觀滄海》一詩後,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中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

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東漢末年,皇室闇弱,宦官、外戚傾軋於中朝,軍閥、豪強爭戰於四方,鮮卑、匈奴、烏丸、西羌等遊牧民族連年侵擾北方邊境,黃巾、黑山等農民起義軍此起彼伏地與統治集團進行殊死戰鬥。兵連禍結的形勢使整個社會,特別是中原地區遭到極大摧殘,正如曹操《蒿里》詩中所描述:“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開國領袖毛主席如何評價曹操?千年後替曹操翻案?


​正是在這種極端險惡的時代背景中,曹操以其非凡的膽略和才幹,披堅執銳,親冒矢石,南征北戰三十餘年,基本平定了北方地區,從而成為中國歷史天空中的一顆璀璨巨星。

綜上所述,曹操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在社會危機日益嚴重的動亂時代,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才幹和軍事才能。儘管他最終沒能統一中國,但他卻奠定了後來西晉統一全國的重要基礎。他征戰了一生,卻始終不曾稱帝,始終在名義上維護漢室江山。正如他說自己,“己敗則國家傾危”,把國家的前途放在了第一位。又說“假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此種說法,是曹操對自己所起歷史作用的概括,絕非虛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