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亭的歷史沿革

唐以前,當地百姓為感念大禹治水為民造福的功德,幾經向具丘山填土,栽樹種草,並在山丘上扎草亭供奉禹王靈位,禹城建縣後,在具丘山上修築磚木結構禹跡亭,供禹王神位,逢立春、重陽,縣令與民眾祭祀禹王。


禹王亭的歷史沿革

自唐至元,因戰亂災荒,禹跡亭幾次被毀重建。

明天啟四年,十里望鄉紳吳以達、吳以邏召號鄉民在禹王亭舊址建了禹王閣,比禹王亭有所擴大。

清康熙五十年,廣東人曾九皋任禹城縣令時,因其治理有方,加以風調雨順,連年豐收,人民安居樂業。曾縣令稱此為禹王護佑之果,所以又募捐重建禹王亭,並置祭田數畝,刻碑記載——曾縣令親出碑文匾額。後曾縣令調離禹城,百姓念其在禹城的政績而捐款刻碑立於禹王亭內。曾九皋重建的禹王亭佔地四十畝,規模又較前宏偉。

禹王亭的歷史沿革

至清雍正二年,禹王亭又經重修後更為壯觀:禹王亭坐面朝東,面對徒駭河。從具丘山東側拾級而上進人山門,迎面便是綠瓦灰牆、紅木棟樑、飛簷出廈的二層樓閣禹王亭。亭內雕樑畫棟。正中的主位上,有禹王高達1.89 米的金身塑像。兩側,則塑有金童玉女相侍。禹王像前設有香案。亭兩側建有風格相同的配殿。

明清時期,禹王亭香火大盛,不少騷人墨客來此朝拜觀光,留下了許多瑰麗的詩文和歷史文化遺存。如清代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就曾詩云:“神禹治水乃最神,當時猶至入徒駭,三千年後智非禹,問勝此人誰能解。”

禹王亭的歷史沿革

清道光七年二月,民族英雄林則徐離京南下,曾在禹王亭逗留一夜,並將其觀感記入日記。

清至民國時期,禹王亭香火尚盛。每年春、秋季節在此舉辦廟會。

日寇侵華時,禹王亭院內兩配殿被戰火摧毀,亭之前廈被拆除——禹王亭慘遭破壞。至此,禹王亭逐漸淒涼荒蕪。

禹王亭的歷史沿革

解放後,

禹王亭曾經簡單修補當做了學校

1954 年至1955 年打井運動時,又被拆去不少磚瓦。

1966 年“文革”初期,禹王亭被當做“四舊”徹底拆除。從而,僅存下雜草叢生、滿目荒涼的具丘。

1977 年2 月,禹王亭遺址被定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立碑於具丘下。由禹城文化、公安部門和十里望回族鄉政府,聯合成立了“禹王亭遺址”保護小組。具丘得以保護。

禹王亭的歷史沿革

1996 年,政府決定重修禹王大殿和禹王亭。這一決定,得到各界的積極響應:紛紛捐款、積極提供歷史文物,使重修禹王殿和禹王亭的工程於1997 年1 月順利完成。

二十一世紀之初。禹城市政府再次整修禹王亭景觀,欲將其建成供人觀光、遊玩、考察、研討、休閒、娛樂的開放式的古文化“禹王亭”公園。

禹王亭的歷史沿革

禹王亭的歷史沿革

整修完善後的公園內建有禹王大殿。中祥殿塑禹王治水像和九鼎模型並配有大禹在禹城治水時的有關傳說壁畫和木刻。

禹王亭的歷史沿革

禹王亭的歷史沿革

禹王亭的歷史沿革

左配殿內展有禹城出土文物和有關歷史資料;右配殿內是禹城建設發展成就的展覽。

禹王亭的歷史沿革

禹王亭的歷史沿革

院內有歷代的碑刻和從禹城各地蒐集到的石雕等珍貴文物。


人文禹城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