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爱心大包子送社区老人 聊城6家公益组织汇聚合力敬老孝亲

6月29日,文苑社区陈庄·百合苑小区的老年活动中心与以往有点不一样,原因在于它不再单纯是老年人娱乐休闲场所,而是摇身变成社区老人聚餐的餐厅。

那一天,社区老党员和部分空巢老人聚在这里,看着一群人忙来忙去,嘴里不停地着:大家辛苦了。

老人眼里的这群人,是来自我市6家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他们一同带来的有炉灶、蒸笼,以及面粉、佐料、蔬菜和肉——志愿者此行的目的,是要亲手蒸制200个大包子,送给小区的老党员和空巢老人。

和面、剁菜、调馅,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完毕,11时左右,志愿者开始动手包包子。手指上下翻飞间,200个包子上笼开蒸。

正午时分,正是家家户户的午餐时间,冒着热气的几笼包子开始陆续向老人发放,同时,社区工作人员还不忘拿上几个,一一登门送到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手中。

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志愿者商思前说,未来,他将组织自己的团队走遍聊城每个社区、乡镇,尽可能给更多的老人送去他们最需要的关爱和温暖。同时,他表示,此次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得益于公益组织汇聚合力,发挥所长,优势互补,以最大限度发挥公益效用。

44年党龄的老党员,连声称赞新时代的好青年

77岁的胡秋玉有着44年的党龄,是一名老党员。

6月29日那天,胡秋玉早早地去了陈庄·百合苑小区老年活动中心。她说自己早就接到了通知,说有爱心组织志愿者免费给小区老人摆一桌“包子宴”。说这话时,老人喜笑颜开。

胡秋玉的三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儿孙对她也极为孝顺,但因为自己身体还算硬朗,如今,她还是坚持一个人住。

当天,老人和她的老朋友坐在一旁聊天、说笑,一边看着来回穿梭忙碌的志愿者。看着这些年轻人分工明确地为她们准备午餐,胡秋玉说,自己遇上了好时代,也遇上了这些新时代的好青年。

当日正午时分,小区里的老党员和部分老人聚在一起,吃着刚刚出锅的包子,聊着天,气氛很是热闹。

商思前说,此次进社区为老人蒸制爱心大包子,是他和团队“魅力水城 青春助老”公益活动的首站,此后,他们将走遍聊城各个社区、乡镇,为空巢老人和老党员送上关怀和温暖,比如,现场包包子、水饺,甚至组织文艺演出等。

提及开展此次活动的初衷,他坦言,自己来自乡村,每当看到村里孤寡老人或流浪老人孤苦无依的情景,都很心酸,为此,他打算和自己的团队走一走社区和村庄,给老人做顿饭,陪他们聊聊天。

公益路上“夫妻档”,自掏腰包助学敬老

因为距离较远,6月29日那天的活动,李付海和妻子来得稍微晚了一些。这对夫妻同为志愿者,来自郑家镇,虽然参加公益活动并不太多,但每次组织活动的花费,都是夫妻俩自掏腰包。其中,有的用于贫困生的捐资助学,有的用于敬老孝亲。

李付海坦言,做公益之前,自己身上有一些相当不好的生活习惯,比如酗酒,花费钱财不说,还伤身体,影响家庭和谐。

最近两年,热衷于做公益的他,慢慢改掉了自己的坏习惯,将节省下来的钱花在了公益事业上,帮助了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李付海说,相比聊城多数爱心志愿者,自己还很“年轻”,因此,他希望和其他公益组织共同参与一些活动。因此,当天活动结束时,他和商思前又约定了下次活动的时间和地点。

对此,聊城爱心驿站负责人韩德俭说,本地公益项目往往比较专一,各公益组织之间相对独立、缺乏沟通,有时会做重复工作,有时则会有被忽略的善行“死角”。因此,聊城市的诸多公益组织理应形成一个整体,集聚思路与力量,共同开展公益活动。

其他公益组织志愿者对此也十分认同,并一致表示,单个公益组织由于能力有限、资源不足,开展公益活动面临诸多阻碍,往往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有些团体和爱心人士为了做公益,不惜自掏腰包甚至不断贴钱,却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公益组织有必要联手将资源进行整合,凝聚公益力量,这样有钱出钱,有力尽力,发挥各自所长,优势互补,大家由原先的单打独斗形成公益合力,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记者 赵艳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