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刺青原来是惩罚大臣的,使用的工具也不是针

这个系列,说一说古代黥刺这种刑罚。


我国自古就有“黥”刑,指的是在罪犯的脸上刺字,做为刑罚的一种。

《古今图书集成》中,在“黥刑部汇考”一条下面记载:早在商代时就有了“墨刑”一说,是黥刑的雏形,但这种刑罚的适用对象只是大臣,施刑的原因是大臣没有劝谏君主改正过错,没有尽责(臣下不能匡正其君,则以墨刑加之),而墨刑的具体位置不得而知,估计是在脸上。

最初的刺青原来是惩罚大臣的,使用的工具也不是针

到了周朝,继续沿用墨刑,但施用对象的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大臣,受过黥刑的犯人还要去做守门一类的杂役。

到了秦朝,也有黥刑,受刑者通常还要继续服苦役,像著名的黥布就是在秦朝时受过黥刑,又被送去修造骊山陵墓。

黥布,原名英布,安徽六安人,秦朝时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文献中称,黥布年少时候,曾经有人为他看过面相,说他“当刑而王”,有王侯之相,但在成为王侯之前会遭受刑罚。

果然,英布长大以后犯了罪,被判黥刑,脸上被刺了字。英布坦然受刑,被送到骊山服苦役。在骊山,英布和一些同样服苦役的英雄豪杰结交,聚众为盗,成为一方的豪杰。因为脸上的黥刺印迹,人们也称他为黥布。

最初的刺青原来是惩罚大臣的,使用的工具也不是针

秦末天下纷乱,黥布先后追随项梁、项羽,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很快脱颖而出,经常为项羽做开路先锋,多次在战场上获胜,杀人如麻。后来黥布被封为九江王,又替项羽除掉楚怀王,但是项羽一直对他心存疑虑。

楚汉相争,刘邦利用黥布和项羽之间的嫌隙,派人劝说黥布叛楚归汉。项羽派兵攻打黥布,杀死他的家眷。

黥布跑去见刘邦,刘邦知道黥布也是堂堂的九江王,故意要挫一挫他的骄气,黥布进来时,刘邦坐在帐子里只顾洗脚,默然不睬。

最初的刺青原来是惩罚大臣的,使用的工具也不是针

黥布受不了这样的奇耻大辱,气得想自杀,后悔不该叛楚归汉。但刘邦表面冷淡,为黥布安排的器用帷帐都和自己的一样规格,黥布感觉到了刘邦的诚意,招集几千旧日的将卒来归顺刘邦,刘邦立他为淮南王。

当时最出色的三位将军韩信、彭越和黥布齐聚刘邦帐下,在垓下打败顶羽,帮助刘邦一统天下。

鸟尽弓藏,从来如此。短短几年之后,韩信和彭越都因为反叛的罪名被诛杀,彭越更被剁成了肉酱,分赐给诸侯。黥布预感到自己的下场会和韩、彭二人一样。后来,黥布谋反的过程果然与韩信一样,踌躇犹豫之间,弄假成真。刘邦亲自率兵征讨,最终黥布战败被杀。

最初的刺青原来是惩罚大臣的,使用的工具也不是针

早期的墨刑与后世的黥刑是有一些差别的,用具恐怕不一定是针,在脸上留下的创伤比我们理解的纹文刺要大,因为文献中在解释这条刑法时,用的是一个“刻”字(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言刻额为疮,以墨塞疮孔,令变色也)。

其中的细节,想一想都让人害怕。

于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