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拳擊、博擊,在打鬥中會護頭,而武術卻不是?

pmlk


有規則的擂臺賽由於場地受限,武術中的閃展騰挪是無法發揮出來的,所以首先要明白武術散打必須要適應擂臺賽規則。雖然是散打能體現武術的部分技擊術而非是全部。武術的真正技擊術在於閃中有擊,擊中有閃,所以散打之前叫散手,散手之前叫閃打。


感悟1394885


大實話:如果是實戰,那麼不護頭的結果就是直接被KO。

說到這個自由搏擊不護頭,那表演最深入人心的就是一龍龍哥了。曾經在武林風的擂臺上,一龍多次向觀眾展示了少林功夫的不可思議,金鐘罩,鐵布衫對於龍哥來說都不在話下,甚至在和日本知名拳王的擂臺對決上都門戶大開,不護頭,不護襠,任由對方進攻。

不過,這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也就看看,然後會心一笑過去就行了,可千萬不要當真。如果你認為所謂的中國功夫有多厲害,自認為學了幾招就多牛了,自認為真的存在什麼金鐘罩鐵布衫之類的東西,那基本就金庸古龍看多了。我可以這麼說,武術不護頭是為了表演,搏擊不護頭那就是找死。

這裡需要再普及一下,一龍在武林風所打的比賽是商業表演賽,根本沒有任何實戰參考意義,說難聽一點,別說龍哥讓日本某位拳王直接往頭部重擊幾下了,就換作是我這麼一個從來沒練過武術的人,他敢讓我往他頭上給幾拳,然後不用我承擔任何責任他還不倒下的話,那麼我也認他是條漢子。並且,你會發現龍哥除了武林風,幾乎沒有出現過在任何其它拳擊擂臺上。說難聽一點,如果真的有金鐘罩鐵布衫的話,抗日戰爭根本用不著八年!

然後咱們再來說一下為什麼搏擊比賽中要護頭,這主要就是因為頭部是人最脆弱的地方。稍微受一點撞擊基本就是輕微腦震盪了,更不用說讓人家職業選手重擊幾下了。如果不幸被對方打到,基本就是被直接打懵圈,甚至極有可能出現生命危險。可能有的人會覺得在比賽中有些人被打到了,也沒有多嚴重,其實不然。一方面來說這些人是經常訓練的,另一方面來說,大多數時候真的也是在忍。畢竟,人家可是指望打拳賺錢的,怎麼能輕易倒下呢?

所以,最後也是告誡大家,如果真的想學一些東西防身的話,那最好還是學自由搏擊,武術這些就不要去學了,學個幾年純屬浪費時間

有理有據,實話實說,關注:大實話。讓我們一起用理性的視角看世界。


大實話


這話問的挺好,以前有人總說我是“傳武黑”,因為那是侷限在擂臺搏擊層面,今天我就站在很公正的立場,回答一下這個比較實在的問題吧:

拳擊、搏擊為何要護頭?那是因為比賽性質決定,在幾米見方的擂臺上,對方攻擊的就是你的頭部,目標明確且直接,不保護就等於馬上被KO;

武術為何不護?那是因為武術起源不同,幾千年來的朝代更迭、保家衛國進程中,人們為了保持自身安全、快速殲滅對手,從而衍生出各種自衛拳術,包括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等器械。

武術衍生的環境,要麼是集團衝鋒、要麼是局部戰鬥、要麼是小組奔襲,都是人海戰術,戰鬥場面都是大開大合,目的是消滅你的有生力量,你的全身都是對方攻擊目標,這跟拳擊、搏擊完全是兩個概念。

所以,這就導致了傳武與現代搏擊的不同之處,以前網上將傳武與現代搏擊比來比去,吵鬧的不可開交,大家其實都忘記一個核心:你們打算將雙方設定在哪種環境下比試?

如果在擂臺上,按照現代搏擊規則比,傳武運動員比被秒;

如果拿古代士兵跟現代搏擊選手比攻城掠地,那估計搏擊選手的心是涼涼的!因為“武功再高也怕菜刀”,更別說弓箭、長矛、火炮、滾木擂石了,你若是攻打到對方城下,三軍將士擺開格鬥姿勢等著對方出來光膀子打架,我相信對方一陣箭雨就把你變成刺蝟……

所以,起源環境造就各種技擊術表現形式的不同,就這麼簡單。

喜歡俺滴回答,那就關注一個唄😄


普了次法


不請自來客。

武術不護頭,有的拳種確實是在套路的練習上給人的感覺是對頭部防護很少甚至一點也無。那只是練習的套路刪減過分了。

傳統拳術對於“中線”這個東西防護的嚴密。

那是老祖宗根據多少年的實戰總結出來的經驗。

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腎肋並當心,上避下迎皆封嚴,腦後一擊要真魂。

其實頸部,兩腮,太陽穴,後腦這些部位也都是打擊的要害部位,怎麼可以不打,既然要打,如何不防。

傳統拳術為了防護敵人對於頭部攻擊比較顯著的招式有貓洗臉,虎抱頭。就是看人練的如何了。

擂臺上搏擊有規定,不可以擊打對手的要害和頸部、襠部,導致了一種護頭護肋的風格。
不能說傳武裡沒有。只能說練拳的人沒下功夫。

祝身安體泰福壽安康。


紫雲觀濤


這個問題問得相當好,絕對難倒絕大部分老拳師。


其實不護頭是傳統武術的通病。他們對護頭根本沒有概念,甚至連最基本的收下巴都沒有概念。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也很簡單,說到底還是實戰少。對自己的防守反應盲目自信,總覺得對方打不進來。沒捱過拳頭,總停留在比劃演示階段。對保護下巴的重要性還是不夠了解,下巴周圍神經密集,擊中極易暈倒。

另外,他們可能覺得手抬太高,身體腹部會太空,非常不利,手太低頭又太空,也不利,所以通常他們會折中把手放在肩膀和胸之間的正前方。還有一點,他們提倡沉肩墜肘,若手抬太高就很難做到沉肩墜肘了。所以,傳武拳師一般手都不高於嘴巴

而現代搏擊自然就清楚保護下巴的重要性。
們天天實戰,下巴捱打多了,知道這裡是最脆弱的,最易被ko的,所以自然就有意識的收下巴手抬高做保護了

。而手抬高自然腹部就空了,但他們不在乎。腹部和下巴比起來,顯然下巴更脆弱,而腹部是能練出抗擊打能力的,他們也會每天有針對性的訓練腹部的抗擊打能力。所以,職業拳手的腹部任你隨便打,他也沒感覺,這就是現代搏擊與傳統武術的區別。

暴張醜照,提高知名度 😎 !歡迎各位朋友一起互動,補充。我在評論區等你!謝謝!


鏵說功夫與紅木


這個問法有點不準確。拳擊也是博擊的一種,所有搏擊也可以統稱為武術,只不過武術可以分為傳統武術和現代武術,現代武術追求對抗性,主要就是指搏擊。你應該問的是為什麼中國的傳統武術不懂護頭,下面就來簡單回答一下。


搏擊與搏擊類比賽大致分為站立式搏擊和綜合搏擊兩大類,拳擊、泰拳、散打、踢拳、空手道屬於站立式搏擊,通常都規定倒地不攻擊,不能貼身纏鬥,如果允許不同拳種同臺競技,並且可以用拳也可以用腿,甚至可以用摔,那就是站立式自由搏擊。對抗性最強的還是綜合搏擊,也叫MMA,規則最為開放,允許各拳種同臺對抗,就是可以站立格鬥,可以貼身搏鬥,也可以在地面纏鬥。世界上最著名最權威的MMA比賽是美國的UFC。


凡是有對抗性的武術,必然要有實戰,實戰就是指擂臺賽,有賽制有賽規。好多人把武術實戰理解成街鬥打野架,流氓打群戰,那是錯的。有對抗性比賽的武術,在實踐中必然會總結出實用的經驗,就是要如何保護身體要害部位,對專業格鬥士來說,如果被對手一記重拳擊正中頭部,就可能被KO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827200165a7ab71464d3\

段宇宏


人們所說的傳統武術,其實意思應該是古代的武術,或者說古代的搏擊術。但同時又有很多人把它和現代的、帶有表演性質的、以強身健體為目的的武術套路混為一談。所以就出現了類似這種“為什麼傳統武術不護頭”的疑惑。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說以下幾點,以做解釋。

1.古代的武術著眼於實戰,並和軍隊戰鬥、操練緊密結合、相互借鑑。而搏殺,顯而易見,用武器的肯定比空手的有優勢。加之軍隊大多是多兵種混合、協同作戰。要麼強弓硬弩,要麼長槍馬槊,要麼單刀盾牌,總之先砍死對方的活的機會大,防守再嚴密,隊友都死了你也活不長。這就使得防禦招式必須和進攻相融合。換句話說,就是減少了防禦佔總招式的比例。而類似拳擊那樣雙手護頭護頸逼近,攻擊時也總有個手臂回防護持的,在戰場上不必要。注意,是不必要,不是不需要。總之,出於實際需要,古代武術防護招式確實少。

2.古代武術不是沒有護頭招式,而是全身都要護持,所以凸顯不出護頭的地位,但其實對頭部的防護一點不少。不信你去看看各種武術的老架——反正現在網絡也便捷——你會發現古代武術對身體各部位,尤其是各個要害部位的防護,絕對到位!

3.不同於現代搏擊的擂臺賽,古代武術的目的是搏殺,所以不會限定空間和場地。甚至打不過了就跑,發現敵人追岔氣兒了再回來打都行。所以對古代武術而言,搏鬥空間大的很。因此,古代武術很講究閃避和撥擋。力求用最小的消耗去應對敵人的攻擊。所以你看武術裡面很少有像拳擊那樣手臂護著頭,然後貓著腰好像個坦克一樣到處衝撞的。硬擋硬架你無法保證受傷一定小於對方,所以哪怕是大開大合鐵馬硬架的拳種,面對攻擊也不全都是硬扛下來。既如此,何必非要護頭呢?

4.古代武術沒有禁忌。或者說即便有什麼八不打的禁忌,那也是出於武德,而不是真不能打。所以對古代武術而言,全身都是被攻擊的位置。區別只是這裡扛揍些,那裡不扛揍些。而從全身來看,其實頭部真沒那麼重要——從古代武術的中線理論講,相對於襠部、心口而言,頭部是最易閃避的,而襠部、心口受到攻擊可能不會像頭部受到重擊那樣立刻斃命,也一樣會失去反抗能力,最後任人魚肉。既如此,為什麼不保護襠部和心口呢?更何況,古代武術的防禦圈在襠部至胸部,但只要需要,手略抬抬,也就到頭了,身子略縮縮,頭也就避過了。所以不特別護頭只是在搏鬥規則下產生的假相。

5.再說所謂傳統武術。現在的傳統武術以強身健體為主,以表演為用。可護頭真心沒多少美觀的招式。想象一下,臺上表演,比如春晚節目。你是整一群白衣勝雪的武者練太極好看?還是整一群拳擊手撲東捉西好看?這裡也說句題外話,所謂的傳統武術,國家根本就不要求它的技擊性,反而要求它的強身健體和低社會隱患,所以所謂的傳統武術,它就沒多少真正搏擊的招式——我當然不是說這種傳統武術不能打,而是說在搏擊的效率上,終究還是照實戰競技的格鬥術要差一點。再加上習練傳統武術的,大多隻是愛好者,而非常上拳臺的職業選手。所以非要把這種傳統武術去和身邊拳擊、泰拳、自由搏擊之類的去比較,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6.古代武術裡的搏擊技巧已經被提煉、融合到散打中了。這主要是為了競技,畢竟只有形成競技項目,才有利於發展和弘揚。古代武術雖然道理相通、萬變不離其宗,但終究各有側重。讓它們打可以,但競技不行。因為競技需要統一的規則,這樣一來,對有些武術流派就會佔優,而對另一些則可能過於限制,這不公平。所以最公平的做法就是把技巧提煉出來。散打融合了多重古代武術中的拳法、腿法、摔法和擒拿技巧——當然,指法等少數致傷、致殘、致死效果巨大的,為了保護選手,都是被剔除了的——你能想象一指戳在眼睛上和一拳打在眼睛上的區別嗎?就是這樣。那麼回頭看散打,你能說散打裡面比保護頭部嗎?


Rphoeli1


國人對武術的誤解很深,停留在武俠電影,道聽途說的層面。在他們眼中,武術訓練等於練套路,而武術搏擊則需要擺個姿勢,還得大聲喊一聲"白鶴亮翅"或者"燕子抄水"之類。



其實,武術和現代搏擊的訓練,沒有多大區別,武術也是搏擊,所以力量、速度、反應等訓練都得上,即使練太極拳,也少不了跑跑跳跳,不僅要玩十多斤的太極球,三五米的大杆子也得抖起來,還得和人練散手,進行對抗練習。

同樣,在技擊中,武術也護頭。在形意拳中,就有“虎抱頭”的要領。但和拳擊不同的是,武術是可以用腿進攻的,所以就不能只護頭,還得護住自己的兩肋,因此要求護頭的手要“垂肘”,再者,襠也得管到,所以有時一隻手在上,另一隻手在下一點…當然,護襠關鍵在於身法,手只是輔助。

現在,大多國人否認武術的技擊性,要麼把公園晨練當武術,要麼看到能打的比如李小龍這種,又說他練的不是傳統武術,反正武術都不能打,能打的不是武術…一些傳統武術練家子也跟著入套,去追求本門武術的純粹性,固步自封,缺乏系統的訓練,過於追求高深的東西,反倒忽視了基礎訓練。



武術是國粹,不能保證練的人都打天下第一,但裡面確實花團錦簇,有許多好的東西,畢竟是數十代人,上千年真打實搏的經驗積累。不管你怎麼看它,它一直都在,會有人珍惜,並從中獲益的。


上庠


謝邀。很顯然這個問題提出來,只能是說明對於武術存在著很大的誤解。

無論是拳擊,自由搏擊,乃至什麼泰拳,跆拳道,空手道,等等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以搏擊為目的的格鬥技術。當然包括中國傳統的武術在內,本質上就是針對人而進行的攻擊與防守的技術動作組合。那麼頭部作為一個重點的攻擊目標以及重點的防範中心,是不可能說某種“武術”不去注重保護頭部的。如果說或者是認為武術不護頭,那其實就是對於武術及其不夠了解或者說主觀上存在這很大的偏見。

不過這種誤解或者說是偏見的產生與存在也是情有可原的。一方面的原因是由於拳擊等搏擊在擂臺競技的環境條件下所歸納總結出來的基本警戒姿勢,與從傳統古代的實戰與搏鬥所歸納總結出來的傳統武術的警戒姿勢,這裡甚至包括空手道,跆拳道以及古代的泰拳等等國外的傳統武術形態,也包括中國傳統武術當中許多的警戒姿勢,這兩種基於不同實戰環境與條件形成的架勢的確存在著不小的區別差距。

總體區別體現在:第一,拳擊等擂臺搏擊的基礎警戒姿勢的架子要高於傳統武術的警戒姿勢。一個是基本處於放鬆態的自然站立,而另一種是一種縮身或者是躬身狀態的低姿站立。第二,拳擊等雙手保護的警戒架勢要比較高,雙手防護在頭部,而兩肘保護在胸肋處。形成一個頭部與胸部肋部的一個立體保護區域。而以傳統武術為代表的警戒架勢,身位低但雙手並不是始終雙手舉在頭部,而是有些雙手前申或者是一手平伸而另一手下沉伸出,但總體姿態是雙手處於突前的態勢,而並非意圖明顯的處於頭部防護姿態。

這兩種架勢的區別,也就非常容易造成傳統武術不護頭的印象。然而首當其衝需要解釋的一點是,並不是說一開始不放在頭前面擋著就代表不去保護頭部了。因為人的手是活的,並不是不會動的。真要遇到攻擊頭部的攻擊行為,肯定也要去縮手保護頭部。不然這個人就是一個十足的二百五了。

但是需要解釋的是為什麼傳統武術會採用這種警戒姿態,而反之為什麼拳擊等擂臺搏擊又不採用這種警戒姿態呢?

拿擂臺搏擊的角度去看,傳統武術這樣的警戒姿態是非常不適合的。1993年在美國舉行的第一屆世界終極格鬥大賽,也就是現在耳熟能詳的UFC大賽,當時的各種流派的武術選手在進行搏鬥的時候,擺出來的姿態是五花八門。很多傳統武術當中的架勢都能夠看到。但是等過了二十多年之後的今天再看,當時的那些傳統武術的擺樁姿態,也就是所謂格鬥警戒姿態,幾乎都不再使用了,而現在基本上可以公認的理解,類似拳擊的那種警戒姿態是最適合於擂臺形式的搏鬥姿態。可以一一列舉一下傳統武術的警戒姿態所體現出來的劣勢:

1 過低的姿態犧牲的是移動的速度和靈活性。一般除了主要技術應用在近身或者埋身纏鬥地面技術的選手,是不會去始終運用低身位進行搏鬥的,而且更大的缺陷在於始終保持的低姿身位,對於體能也是一個比較大的損耗。人只有在自然站立的姿態下,才是消耗體能最小的狀態。因此用現代擂臺搏鬥的眼光來看,低身法的警戒姿態是一種類似愚蠢的做法。

2雙手姿勢過低,頭部暴露,或者說一手在上,一手在下,等於是上下都想去照顧得到,但反過來說就是上下都有破綻。也就是所謂的樣樣精通樣樣稀鬆。在擂臺搏擊看來,下面的防守主要是掃踢等低位腿法,這樣的動作是可以用提膝等動作進行防護的,而實際上沒有必要靠手去完成。而上身的防衛,事實上只要把頭部和胸肋等比較重要而且脆弱的部位防護好就行,其他的部位可以並不作為防禦的重點,因為本身的抗擊打能力以及在平時訓練當中的各種防衛動作,也能夠應付,鑑於絕大部分的KO主要是由於頭部,下巴,雙肋等相對脆弱不容易抗擊打鍛鍊的部位受到重擊而導致,因此自然形成了手部始終保持在頭肋處的防衛習慣。這個習慣甚至會在訓練當中當做一條鐵的紀律。一個不時常注重形成頭部防守習慣的選手,除了一些天賦異稟的人之外,肯定會被教練罵的。至於擺出傳統武術姿態的人來說,基本上會認為他除了想耍帥之外,一無是處。

3前伸形態的雙手姿勢,犧牲的是手部回收的蓄力過程,再或者是犧牲了在防禦完成之後縮手,揮拳反擊的時間機會,在擂臺搏擊的眼光看來,即使是這樣的姿勢防禦了我的攻擊,等你前伸的手收回去再試圖出拳反擊的時候,我已經有反應的時間進行防禦甚至是閃避了。反而不如我一開始就縮回的雙手,當一旦成功防禦格擋之後,直接伸拳進行反擊來的直接快捷。

因此綜合上面三點,從擂臺搏擊的眼光去看,傳統武術的警戒姿勢毫無疑問是一種雞肋的行為。而事實也是如此,今天的UFC比賽乃至主流的MMA格鬥賽事,無一例外的都是演化成為現在常見的格鬥基本姿態。這也是實踐驗證出來的結果。

那麼為什麼過去的傳統武術卻一定要採用用擂臺搏鬥眼光看來一無是處的姿態呢?這其中自然是有其原因所在的。

具體的原因非常多也很複雜,不過為了簡略扼要,只說重點:

第一,傳統武術所形成的搏鬥環境是十分兇險的。因為沒有擂臺規則以及拳套護具等等的保護,也沒有裁判的公平維護,甚至可以很確定的說,在傳統武術的格鬥當中,“徒手”這個前提基本上都是不存在的。一個人只有說處於絕對的劣勢,比如說被迫失去了防身的武器之下,才最後萬不得已採用徒手的搏鬥技術,而這種類似垂死掙扎的最後一搏,基本上也都不報勝利的希望而已。

真實的古代武林所謂的武術格鬥,一定是要有防身武器在身的。從古代的小說以及歷史文獻記載來看,幾乎不存在雙方全部赤手空拳的搏鬥。有一方徒手的存在,代表這一方往往之前或者是被繳了械,或者說在搏鬥中丟失了兵器。造成很多傳統武術徒手格鬥印象主要是由於現代的影視武俠作品當中所刻意展現的畫面。真實的傳統武術,即使沒有明顯的刀,槍,劍等等兵刃,雙臂暗藏著匕首,或者護腕帶著鋼釘,手指暗藏指虎,寸鐵。等等暗器都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一個成語叫做手無寸鐵,實際上寸鐵就是一種古代常見的手中暗器。從這個成語就可以看出,假如一個行走江湖的人連“寸鐵”都沒有的話,這就和一個什麼都不會的老百姓一樣構不成任何威脅。也就可見實際上在傳統武術的搏鬥環境當中,搏鬥的輔助器械是一個什麼樣重要的前提。

那麼,在有鐵器,利器的搏鬥前提之下,一個人身體的全部部位實際上都是一個防備的重點。比如傳統武術的經典中線防護原則,因為在這種條件下,人體中線部位任意處受到傷害都可以說是致命傷,那麼就必須進行防護。這種情況下,始終把雙手放在保護頭部的位置之上,無疑就是找死的行為。

甚至不用說中線部位,就連手腕,腳踝,等等容易暴露的部位,如果說被匕首刀子等等利器劃傷。某種意義來說,和被割斷喉嚨的最後結果也是基本一樣的。因為以古代醫學治療條件,割斷動脈之後無法及時止血。也就等於必死無疑。

第二,因為有這樣帶有兵刃的格鬥環境,事實上從搏鬥的開始到結束的過程都是十分短暫的。取得勝利的一方傷到了失敗的一方,後面的也就沒有繼續比試的必要了。在這樣短暫的時間下,實際上體能與耐力就變成了一個其次的條件因素。而且再換而言之,傳統武術對於靈活性的理解和擂臺搏擊的移動靈活也存在著理解上面的偏差。擂臺搏擊的靈活性理解是在於移動速度,距離,縱深等等大幅度的換位靈活性。然而傳統武術的靈活性更加註重的是小範圍內的變化,重心移動以及雙方近身兵刃交接之後的變化轉換的靈活。這種不同先決條件,環境限制以及搏鬥理念上面的區別,也就形成了傳統武術警戒姿態與現代擂臺搏擊技術的形態差別。

那麼最後總結描述。面對於器械以及暗器等等複雜的搏鬥環境,首要的就是需要把自身佔有的空間縮小。也就是所謂儘量不露出太大的受攻擊面積。因此傳統武術的低身法姿態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雙手突前的警戒姿態,事實上等於給自身加上一個應敵緩衝的前哨作用,因為有護腕,匕首等前提,雙手的突前等於也是一個自我保護的姿態,甚至可以說,在前伸的雙臂與對手攻擊的雙臂交錯接觸的時候,翻轉的匕首刃部或者說護腕的暗釘倒刺等等,實際上也是傷害對手的陷阱。

一上一下的雙手警戒姿勢,往往其實是從原本持有武器的姿態到現在徒手拳術姿態演變形成的結果。但這樣的警戒方式,依然存在著古代武術裡面的防備理念意義,簡而言之,當對手衝過來攻擊的時候,只要是前面的手通過撥,挑,格,架等等姿勢使對手的攻擊落空之後,自身鐵器的攻擊一半是利用自己的動力,而另一半往往是讓對手自己闖到刀口上面的結果。這樣來說,注重縮手蓄力加大沖擊的徒手拳頭式的反擊,實際上並不是傳統武術裡面的首要選擇。

因此不同的搏鬥環境與前提條件,實際上決定了不同的格鬥理念同時決定了格鬥的技術核心態勢。因此如果說用擂臺搏擊的前提眼光,去認為或者質疑傳統武術不護頭這樣看似的現象,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只要是站在另外不同的眼光角度再去看待這樣的問題,相信會有自己的判斷。

不同的格鬥都會存在這不同的搏鬥條件背景,只從一個角度去出發再去質疑另外一種格鬥形式,就好像踢足球的質疑打籃球的人不用腳,反之打籃球的質疑踢足球的不用手是一樣的邏輯。


劍客浪心2017


其實很多人對拳擊,搏擊(自由搏擊,即踢拳類運動及賽事)和武術有很多概念的混淆。

拳擊,自由搏擊,武術。是規則不同的運動,就算是武術的前身,古軍用技法,雖然打仗沒什麼規則,但也有自然法則。換句話說“適者生存”。

先說拳擊,舉兩個例子:

泰森在未進入職業賽事之前,曾經參加過美國的國內奧運拳擊參賽名額的選拔賽,很不幸,泰森被淘汰了,但是淘汰泰森的那位拳手後來獲得了當屆的奧運會冠軍,而泰森失去了參賽資格。再後來這位冠軍也參加了職業賽事,當他再次遇上泰森時,局面完全改變了,比賽不到三個回合,這位曾經擊敗過泰森是拳手僅僅堅持了兩個半回合。

另外一位冠軍級拳手在和泰森爭奪金腰帶的比賽中打滿十二回合,點數敗北,泰森獲得了金腰帶,並以此為起點,不斷的創造新的戰績,從此過上了印鈔機般的生活,而這位和泰森打的不相上下的拳手,和泰森成了兩個世界的人,一個成了富人,一個繼續成了窮人。幾年後這位心不甘情不願的拳手在夜場裡遭遇泰森,他認為是泰森當年搶走了他的一切,於是衝突發生,僅僅十秒鐘,這位拳手就休克了。而且左眼差一點致瞎。

以上兩個案例可以證明一點,在不同的規則下,會有不同的結果。前者業餘規則泰森掛了,職業賽事直接逆襲。後者職業賽事中不相上下,無規則公共場合格鬥被秒殺。

自由搏擊也是一樣。

武術也不能例外,武術是古軍用技法,軍用技法的前提是“持械”。

這就區別大了。持槍持刀持盾和徒手肯定不一樣。出拳的力量來自於腳底,通過甩鞭效應,肌肉募集到全身的力量,發力於肩,而不是手臂的力量,所以出拳是在肩部。也就是說你手在腰間打出去的拳頭遠沒有肩部出拳力度打,並且精準。護頭的另一個目的就像瞄準一樣,雙拳就在與自己眼睛等高處。有點象射箭的意思。

而持槍矛發力於腰,灌力於臂。打拳拳虛握,持槍要是虛握,磕一下槍都飛了。

說白了就是,徒手格鬥和持械格鬥的區別。不同的規則前提下的技法。所謂的武術就是持械格鬥的術。那些徒手的武術,與其說是武術,不如說是徒手訓練武術的方法。就像拳擊手需要訓練跑步,跳繩等等,你能說跑步跳繩是拳擊技術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