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學檢查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查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查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查

病原體侵入機體引起的疾病稱為感染性疾病,作為抗原存在血液、體液和組織中,刺激機體的免疫應答,產生特異性抗體或某種化學物質升高或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學檢查就是通過檢測特異性抗原或抗體,來確定患者是否感染某種特定病原體。免疫學檢驗基本技術包括:沉澱反應、凝集反應、酶免疫技術、放射免疫技術、熒光免疫技術、發光免疫技術、膠體金免疫技術、流式細胞術。沉澱素試驗、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等操作繁複、工作量大、靈敏度和專屬性差。標記抗體技術的應用,使免疫診斷方法的特異性、敏感性都有所提高,並具有簡單、快速的特點。主要免疫技術介紹如下: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查

①免疫熒光顯微術

用熒光色素代替染色液標記抗體或抗原,與病原微生物的抗原或抗體結合後,用熒光顯微鏡檢查熒光素標記的顯微檢查技術。用熒光標記抗體可直接檢測臨床標本中的微生物抗原,如甲型流感病毒、副流感 1~3 型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敏感度可達 96%,特異性達 98%。用熒光素標記的單克隆抗體可用於沙眼衣原體、嗜肺軍團菌和百日咳桿菌的診斷,但本法在病毒感染的診斷限於檢測含病毒的細胞標本,不適用於血清或糞便等標本。用間接熒光法可測定軍團病、卡氏肺孢菌、錐蟲病、血吸蟲病等寄生蟲病的診斷。

②酶免疫技術

是用酶作標記物和指示劑標記抗體檢測抗原或抗體的綜合技術。可用於測定多種病毒感染病人血清中的 IgM抗體,如鉅細胞病毒、EB 病毒、甲肝及乙肝病毒、HIV 病毒、諾瓦克病毒及某些立克次體感染等。用酶免疫法檢測宮頸分泌物中沙眼衣原體,腦脊液、血清、尿液中 B 組溶血性鏈球菌,尿、血清及屍檢標本中嗜肺軍團菌,腦脊液中腦膜炎奈瑟球菌 A 抗原以及鼠疫病人血清中鼠疫桿菌抗原的檢測等。

③單克隆抗體的應用

單克隆抗體純度高,供應量不受限制,化學性質穩定,重複性好,應用單克隆抗體可以鑑別病原生物的種、型和亞型,特異性強,不會發生交叉反應。熒光標記單克隆抗體可用於沙眼衣原體、嗜肺軍團菌、梅毒螺旋體等抗原檢測,以及肝炎病毒、輪狀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單皰病毒、腺病毒、腸道病毒、HIV 等多種病毒抗原的檢測,此外還可用於檢測體液中多種寄生蟲抗原,如瘧原蟲、錐蟲、絛蟲和血吸蟲等。

1)細菌感染的免疫學檢查

(1)結核感染的的免疫學檢查

①結核桿菌抗體採用結核分枝桿菌特異性外膜抗原,利用斑點免疫金滲濾試驗原理,檢測人血清中結核分枝桿菌抗體。本實驗結果主要用於結核病的輔助診斷。

②結核菌素試驗用於診斷結核病,因其操作簡便、成本低廉,至今仍廣泛使用,但其抗原成分複雜,與非結核分枝桿菌(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NTM)和BCG成分交叉,易致“假陽性”,因此,在普遍接種BCG地區如我國,對結核菌素陽性結果的解釋應當慎重;同時對免疫功能受損的患者如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重症疾病患者,缺乏足夠的靈敏度,對兒童TB診斷可作為比較重要的依據。

③γ-干擾素釋放試驗(IGRAs)

結核分枝桿菌(MTB)感染後,患者的外周血中會產生特異性活化的效應T細胞,這些效應T細胞經MTB特異抗原(ESAT-6、CFP-10和(或)TB7.7)刺激後,可分泌γ干擾素(γ-IFN),通過體外檢測γ-IFN分泌來判斷機體是否處於MTB感染狀態。目前,IGRAs商品化試劑盒主要以T-SPOT.TB試劑盒和QuantiFER ON-TBGold In Tube試劑盒(QFT)為代表,前者的原理為採用酶聯免疫斑點技術,以MTB特異性抗原ESAT-6和CFP-10刺激外周血分離的單個核細胞,檢測分泌γ-IFN的T淋巴細胞數量;後者的原理為採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以ESAT-6、CFP-10、TB7.7抗原刺激全血中致敏T細胞,測定全血中特異性T細胞所釋放的γ-IFN水平。由於ESAT-6、CFP-10、TB7.7抗原只存在於結核分枝桿菌複合群中,而在BCG菌株和絕大部分環境分枝桿菌(除外堪薩斯分枝桿菌、海水分枝桿菌和蘇加分枝桿菌)中缺乏,因此,IGRAs診斷MTB感染的特異度較高。但IGRAs陽性結果僅能提示結核感染,不能有效區分潛伏結核感染(LTBI)和活動性結核病(ATB),不能準確預測LTBI發生ATB的風險。有文獻報道對於潛伏性結核、早期結核以及活動性結核的檢測,QFT比使用了Xtend延長劑的T-Spot具有更好的靈敏度,與使用了Xtend延長劑的T-Spot相比,QFT更適用於潛伏性結核及早期結核的檢測。

(2)布魯菌感染的免疫學檢查

即檢測機體對菌體細胞膜上的光滑脂多糖(smooth-lipopolysaccharide,S-LPS)產生的抗體。由於產生抗體種類和效價隨病程的變化而不同,且流行區背景效價的存在,抗體檢測界值的確定是難題,難以顧全靈敏度和特異度。需要對所在地區的人群行背景效價的調查,建立正常區間。由於假陽性和假陰性的存在,建議同時採用兩種以上血清學檢測方法。

國際上應用較廣的血清學方法主要有虎紅平板凝集試驗、血清凝集試驗和ELISA,具體如下:

①虎紅平板凝集試驗(rose bengal plate agglutination test,RBPT):

方便快捷,可在5~10 min內獲得結果,呈現為陽性或陰性,推薦用作快速篩查試驗。該方法基於菌體細胞膜上的光滑脂多糖(S-LPS),在非暴露人群中敏感度高,假陽性率低。但流行區高背景抗體效價會影響其診斷價值,且由於與其他革蘭陰性菌的交叉反應,可出現假陽性結果。布魯桿菌慢性感染和有併發症的患者可能出現較高的假陰性率。陽性結果須由其他血清學試驗確認。

②血清凝集試驗(serum agglutination test,SAT):

檢測所有針對布魯桿菌S-LPS抗原的凝集性抗體(包括IgM、IgA、IgG)。對產生症狀的急性感染患者更加敏感,WHO建議判斷標準定為1∶160。對於流行區患者,由於高背景抗體效價,建議定為1∶320。然而假陰性也可能出現在某些病程(如起病的超早期或慢性期),由於抗原表位的不同,犬布魯桿菌可以表現為SAT陰性。因此陰性並不能完全排除診斷。兩次抗體效價升高4倍方可作為確診標準。

③ELISA:

檢測迅速,敏感度、特異度較高,可以針對性地檢測不同抗體,包括非凝集性抗體。當其他測試都陰性時尤其推薦使用,可用於療效監測和急慢性、局灶、併發症感染的檢測。

此外,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發的布魯菌體外檢測試劑盒,正式獲批拿到臨床文號,試劑有布魯菌病試管凝集試劑、虎紅玻片凝集試劑和膠體金快速凝集試劑3種。

(3)沙門菌感染的免疫學檢查

①肥達反應(WR)肥達(Widal)氏反應用甲醛溶液滅活的傷寒桿菌的H(鞭毛)和O(菌體)、各型副傷寒桿菌製成菌液,通過凝集試驗原理檢測患者血清中相應抗體效價的試驗。以能清晰見到凝集反應1+的最高稀釋倍數為凝集效價。抗傷寒沙門菌O凝集價>1:80,H凝集價>1:160,抗副傷寒沙門菌>1:80才有診斷價值(判斷為該項陽性)。真正傷寒病人,O凝集素較H凝集素出現為早,存在於血清內時期較短;H凝集素產生較慢,但效價較高,存在時間較長。 過去曾接種傷寒或患過傷寒病,新近又感染流感、傳肝等病時,可產生高度的H凝集素及較低的O凝集素,此種反應稱為回憶反應。 另外,傷寒桿菌尚有Vi(胞膜)抗原,它存在於O抗原最表層,常可遮蔽O抗原對抗體的作用,結果病程初期,可以不出現O凝集素,而僅有H凝集素。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查

②沙門菌血清學分型鑑定

生化反應典型,尤其懷疑是傷寒沙門菌,用可疑菌株與沙門菌多價血清(A-F)進行凝集,若出現肉眼可見的凝集塊或顆粒,則提示被檢菌株可能屬於A-F 6個O群範圍之內。

(4)志賀菌感染的免疫學檢查

志賀菌血清學分型鑑定:用可疑菌株與志賀菌多價血清(四種)進行凝集,若出現肉眼可見的凝集塊或顆粒,則提示被檢菌株可能屬於這四種志賀屬範圍之內。

(5)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的免疫學檢查

致病性大腸菌血清學分型鑑定大腸埃希菌是人腸道正常菌群,但其中有些菌株能引起輕微腹瀉,並能引起致死性併發症如溶血性尿毒綜合徵,所以實驗室對腸道致病性大腸埃希菌檢出很重要。適用於已知致病性大腸埃希菌菌株的分型鑑定,用已知的致病性大腸埃希菌診斷血清,在載玻片上直接與細菌培養物或菌懸液混合,若出現肉眼可見的凝集塊或顆粒,即該菌為此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用可疑菌株與致病性大腸埃希菌多價血清(OK1、OK2、OK3)進行凝集,若出現肉眼可見的凝集塊或顆粒,則提示被檢菌株可能屬於此相應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腸埃希菌(注意區分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的自凝現象)。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是血便中分離到的最常見的、屬於高危傳染性的病原菌,實驗室對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檢出很重要。

(6)霍亂弧菌感染的免疫學檢查

霍亂是O1 群和O139群血清群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以發病急、傳播快、波及範圍廣能引起大流行為特徵的國際傳染病之一,是甲類傳染病。霍亂弧菌血清學分型鑑定適用於已知霍亂弧菌屬菌株的分型鑑定。 用已知的霍亂弧菌診斷血清(O1 群和O139群),在載玻片上直接與細菌培養物或菌懸液混合,若出現肉眼可見的凝集塊或顆粒,則提示被檢菌株可能屬於這兩個群範圍之內。

(7)立克次體感染免疫學檢查

立克次體大多為細胞內寄生菌,很大部分不使人致病,對人類有致病作用的約有20餘種。立克次體的自然宿主是嗜血節肢動物,人類罹患疾病多因為節肢動物叮咬。臨床上多采用外—斐氏反應(Weil-Felix_reaction)進行血清血診斷。變型桿菌菌株OX2、OX19和OXK與立克次體的脂多糖有交叉抗原,把它與病人血清進行非特異性凝集反應,通常,發病後2~3周,可觀察到陽性結果,本試驗系非特異性反應,因變形桿菌引起的其它疾病或通過人體的機會較多,故凝集價不高的假陽性反應時有發現。另外,也可用ELISA或放免法,檢測人體特異性IgM抗體,窗口期可提早為7~10天。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查

(8)鏈球菌感染的免疫學檢查

①抗鏈球菌溶血素O(ASO)測定

鏈球菌溶血素O是由A族β-溶血性鏈球菌產生的幾種有毒的免疫性胞外酶之一。抗鏈球菌溶血素O效價升高通常是最近受到A族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的一個指徵,因此已成為診斷和治療急性風溼熱和急性腎小球性腎炎的常規指標。在最近受鏈球菌感染者或其後遺症患者中,大約80~85%的人顯示抗鏈球菌溶血素O效價升高。當患者表現出急性風溼熱症狀時,其抗鏈球菌溶血素O效價可能已降低,因此不能因抗鏈球菌溶血素O的陰性結果而排除先前發生過鏈球菌感染的可能性。此外,因皮膚感染而使抗鏈球菌溶血素O效價升高是不常見的。檢測另一種鏈球菌抗原(如DNase B)的抗體可能有所幫助。

②肺炎鏈球菌感染的免疫學檢查

肺炎鏈球菌抗原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是一種體外快速免疫層析(ICT)試驗,用於檢測肺炎病人尿液和腦膜炎病人腦脊液(CSF)中的肺炎鏈球菌感染,是一種簡便快速的診斷方法。

(9)軍團菌感染的免疫學檢查

軍團菌尿抗原測定是定性檢測尿液標本中嗜肺軍團菌1血清型抗原,是一種體外定性免疫層析檢測實驗,可用於人尿液中嗜肺軍團菌抗原的的快速檢測。實驗結果可用於輔助診斷嗜肺軍團菌感染和監測嗜肺軍團菌感染的治療效果。

尿抗原檢測的靈敏度70~100%,特異性100%。靈敏度取決於標本採集的時間和質量以及實驗室檢測技術水平。

(10)幽門螺桿菌感染免疫學檢查

金標法尿素酶快速檢測試紙(劑)檢測抗原或抗體。抗原標本為糞便,抗體標本為血液、血清、指尖血。特點是方便、快捷、8分鐘可出結果,且不受條件的限制。為目前主流檢測方法。慢性胃炎的血清幽門螺桿菌抗體陽性率為80%~87%,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檢出率無差異;胃潰瘍和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抗幽門螺桿菌抗體檢出率分別為70%~80%和59%~96%。

(11) 梅毒螺旋體感染免疫學檢查

由於梅毒螺旋體侵入機體可產生非特異的反應素和抗密螺旋體抗體等兩種抗體,因而血清測定方法可根據所使用的抗原分為非密螺旋體抗原血清學試驗和密螺旋體抗原血清學試驗兩大類,前者以心磷脂為抗原,檢測血清中抗心磷脂抗體,也就是所謂的反應素,主要包括VDRL(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 test)、RPR(rapid plasma regain circle card test)和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TRUST),特異性較差,可在多種疾病中出現假陽性的結果,例如麻風、結核、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猩紅熱等,據報道上述實驗在沒有梅毒感染史的正常人群中陽性率達0.1%;此外,由於感染梅毒螺旋體後,機體血循環中心磷脂抗體的出現要晚於特異性的抗梅毒螺旋體抗體,並且三期梅毒這類抗體還有可能轉陰。基於以上原因,通常不推薦採用非密螺旋體抗原血清學試驗作為梅毒的篩查試驗,可用於梅毒疾病活動性的判定、療效檢測等。以密螺旋體或其成分為抗原檢測血清中特異的抗密螺旋體抗體,目前較為常用的有熒光密螺旋體抗體吸收試驗(fluoresent treponemal antibody-absorption test, FTA-ABS)、梅毒螺旋體血球凝集試驗(treponema pallidum hemagglutination assay, TPHA)、梅毒螺旋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 assay, TPP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和蛋白印跡技術是目前實驗室常用梅毒的檢測方法。

(12)降鈣素原(PCT)

檢測降鈣素原(PCT)是血清降鈣素(CT)的前肽物質。健康人血液中的PCT濃度小於0.05ng/ml。細菌感染或膿毒血癥狀態下,機體各個組織、多種細胞類型均可產生PCT,並釋放進入血液循環系統。PCT在細菌感染,特別是膿毒血癥方面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高達95%以上,尤其是嚴重膿毒血癥和膿毒血癥性休克,診斷特異性高達100% 。目前PCT診斷膿毒症的界值水平為>0.5ng/ml。PCT<0.05ng/ml的患者患高風險細菌性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小,PCT濃度從0.5ng/ml上升超過2ng/ml時,嚴重細菌感染或膿毒症的發生率增高,高水平PCT表明全身炎症反應非常嚴重,死亡風險很高,應立即開始抗生素及針對性治療。PCT在全身細菌感染患者血漿中,濃度的升高比CRP及其它炎性因子出現都早,2小時即可檢測到,6小時急劇上升,8-24小時維持高水平。病毒性疾病時PCT不增高或僅輕度增高,PCT也可作為細菌感染治療效果及預後的判斷指標。PCT常用檢測方法有放射免疫分析法、免疫熒光法、化學發光法、酶聯免疫法等。

(13)C反應蛋白 (CRP)檢測

CRP是一種能和肺炎鏈球菌的莢膜C多糖結合,由5個相同的亞單位(23KD)以非共價鍵聚集形成的環狀五聚體蛋白,正常人血清中CRP含量極微。CRP是急性時相反應蛋白之一,在感染髮生後6~8h開始升高,24~48h達到高峰,比正常值高几百倍,升高幅度與感染的程度呈正相關。病毒感染時,CRP不增高(除了一些嚴重侵襲導致組織損傷的病毒如腺病毒、皰疹病毒等)。CRP目前對全身感染有一定的敏感性,在針對局部細微感染其作用是受限制的。CRP常用檢測方法為免疫比濁法、標記免疫測定法、POCT。

2)真菌感染的免疫學檢查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查

(1)真菌1,3-b-D-葡聚糖檢驗(G試驗)

真菌細胞壁中1,3-b-D-葡聚糖佔細胞壁成分的50%。真菌進入體內血液或組織後被機體的吞噬細胞所吞噬,真菌被消化,細胞壁被破壞,此時1,3-b-D-葡聚糖就釋放到血液和體液中,通過檢測血液或體液中的1,3-b-D-葡聚糖就可以診斷侵襲性真菌感染及侵襲性真菌病。而在真菌定植的情況下,真菌不接觸機體吞噬細胞故不能釋放出1,3-b-D-葡聚糖。因此,血清G試驗就成為區別定植和感染的重要依據。G試驗屬於生化反應,干擾G試驗的因素很多。首先,嚴重黃疸、嚴重溶血和脂血標都會引起試驗失敗。其次,還有許多因素可造成G試驗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

G試驗檢測的特點:

1可檢測除隱球菌和接合菌外的多種真菌感染,屬於一種廣範圍真菌病的篩查試驗。

2.G試驗檢測一般先於臨床症狀平均四天,平均早於發熱5 d,早於呼吸道症狀平均10.7 d,。故可作為侵襲性真菌病早期診斷方法之一。

3.對於念珠菌血症, G試驗檢測是首選檢查方法 。

4.檢測快速,可在1-2小時得出檢測結果。

5.G試驗最大的缺點是假陽性率較高。

(2)麴黴感染的免疫學檢查

GM試驗是檢測麴黴菌細胞壁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 GM)的試驗。麴黴侵入機體後,菌絲在組織中生長,其薄弱的菌絲頂端可釋放出半乳甘露糖(GM)到血液和體液中,因此,通過檢測血液和體液中的GM,便可診斷侵襲性麴黴菌感染或侵襲性麴黴病。GM比侵襲性麴黴病臨床症狀平均早5-8天,比高分辨CT掃描平均早7.2天,所以GM試驗可用於麴黴菌感染的早期診斷的篩查指標。同時GM釋放量與菌量成正比,GM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感染程度。同時由於GM在血清中存在時間較短,所以也可以作為療效評價指標。其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均高達90%左右。GM試驗的假陽性率約為10%-15%,引起假陽性的主要原因 是抗菌藥物應用、使用了半合成青黴素、與其他細菌或真菌成分有交叉反應,例如馬內菲藍狀菌(多種青黴、 擬青黴)、深紅酵母、新生隱球菌 、頭地黴 、鏈格孢等。

(3)念珠菌感染的免疫學檢查

念珠菌甘露聚糖抗原檢測(mannan,M試驗)是檢測念珠菌細胞壁甘露聚糖的試驗。甘露聚糖(Mannan,Mn)是念珠菌細胞壁特有的多糖抗原標記物,也是念珠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感染初期可以在患者血液中檢測到,Mn試驗通過定量測定血液中Mn的濃度實現侵襲性念珠菌感染的檢測。 在75%念珠菌血症患者中,M抗原及M抗體檢測陽性早於血培養陽性,其中M抗原早6天,M抗體早7天;對於肝脾念珠菌病患者,M抗原及抗M抗體檢測陽性出現時間,比肝及脾的影像學變化平均早18天。是M抗原檢測的敏感度與念珠菌種類有關,其中對白念珠菌感染診斷敏感度最高,對光滑念珠菌感染和熱帶念珠菌感染診斷敏感度次之,而對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感染診斷敏感度最差。由於M抗原在血液中很快就被清除或降解,所以,有作者建議對於高危患者每週檢測2-3次減少漏診。

(4)隱球菌感染的免疫學檢查

隱球菌抗原(CrAg)檢測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可在症狀出現之前檢測到。目前常用的檢測方法有3種,分別是乳膠凝集法(L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側向免疫層析法(LFA)。三種方法均利於患者病情的早期診斷,監測隱球菌抗原滴度的下降,可作為抗隱球菌療法有效的指示。據文獻報道以培養為金標準,LA在血標本和腦脊液的敏感性分別為83~97%和93~100%,特異性分別為93~100%和93~98%。ELISA法敏感度高於LA法,其檢測血標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4%和96%,檢測腦脊液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100%和98%,但操作繁瑣,需要配置額外設施,對新生隱球菌(血清型D)和格特隱球菌(血清型C)檢測敏感性低。LA具有檢測需要時間短,操作方便,其侷限性為結果判讀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需要對標本進行前處理,對格特隱球菌(血清型C)敏感性低。ELISA法和LA法試驗的假陽性率為0.0%~0.4%。LFA法是IMMY 公司繼乳膠凝集法後新研發的試劑盒,其在常溫狀態下性質穩定,操作簡便且耗時短(1Omin),對結果的判定簡單又準確,標本不需前處理,敏感性高於LA法和ELISA法。對所有血清型新生隱球菌和格特隱球菌均有很高的敏感性。有文獻報道LFA對隱球菌病的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可達到100%,特別是檢測低濃度的莢膜抗原方面。應用LFA檢測指尖血、血清、血漿和腦脊液中莢膜多糖抗原,其結果一致性為100%。

(5)組織胞漿菌感染的免疫學檢查

對於播散性組織胞漿菌病和急性肺組織胞漿病,檢測血或尿中組織胞漿菌抗原是一種快速、敏感的方法,但對慢性肺組織漿菌病不敏感。對於合併感染播散性組織胞漿菌病的AIDS患者,應用一種新的定量方法,可在尿液100%檢測到抗原,血清檢測陽性率為92%。 檢測肺泡灌洗液中的抗原對診斷肺組織胞漿病可能是一種有用方法。組織胞漿菌引起的腦膜炎,真菌塗片通常為陰性,真菌培養也很少出現陽性,然而腦脊液組織胞漿菌抗原或抗體檢測,陽性率達70%。

(6)球孢子菌感染的免疫學檢查

通常球孢子菌病的診斷是結合陽性的球孢子菌血清學試驗和臨床症狀。既往球孢子菌感染患者無疾病活動時,通常血清學試驗陰性。有一種商業化的球孢子菌特異性抗原檢測試劑盒,它能從活動性球孢子菌病患者的尿液、血清和其它體液標本中檢測出抗原,對胸外播散性球孢子菌病的診斷有重要價值,該方法檢測腦脊液中的球孢子菌抗原有很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

3)寄生蟲感染的免疫學檢查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查

(1)弓形蟲感染免疫學檢查

弓形蟲抗體測定常用化學發光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液中IgM、IgG抗體及IgG抗體親和力檢測。IgM抗體一般在感染1周後出現,4~8周逐漸消失,是近期感染的指標,如果弓形蟲抗體IgM陽性,應當進行類風溼因子吸收試驗後再測,以排除假陽性。IgG抗體一般在感染2周後出現,可持續存在很多年,是既往感染的指標。近期感染IgG抗體親和力低,既往感染IgG抗體親和力高,可區別近期和既往感染。抗體滴度過低的樣本不適合進行抗體親和力檢測,高滴度樣本應適當稀釋後再進行親和力檢測。

(2)瘧原蟲感染免疫學檢查

瘧原蟲抗原快速檢測膠體金法:使用的是薄膜免疫層析技術,該技術用單克隆抗體檢測靜脈血和末梢血中的惡性瘧原蟲抗原和間日瘧原蟲抗原,T1陽性:惡性瘧原蟲(P.f.),T2陽性:間日瘧原蟲(P.v.), T1+T2陽性:可能存在惡性瘧原蟲和間日瘧原蟲的混合感染對惡性瘧原蟲的最低檢測限是1001~1500個寄生蟲/微升,對間日瘧原蟲的最低檢測限是5001~5500個寄生蟲/微升。

(3)血吸蟲感染免疫學檢查

檢測抗血吸蟲抗體方法有

(1)環卵沉澱反應:患者陽性率為97.3%,但與肺吸蟲和華支睪吸蟲感染者有交叉反應,約佔1%~6%。本試驗可作為療效觀測指標。

(2)ELISA法:敏感性高,患者陽性率可達100%,但有1%~2%假陽性。

(3)其它試驗,均測特異性抗體:乳膠凝集試驗、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免疫印跡技術。

(4)其它寄生蟲感染免疫檢測

①豬帶絛蟲病:應用單克隆抗體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單克隆抗體膠乳凝集試驗,檢測血清或腦脊液中的循環抗原,腦脊液檢測陽性率高於血清。

②溶組織內阿米巴感染檢測:最常用的是特異性抗體檢測,應用重組抗原檢測抗體,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在90%以上,阿米巴肝膿腫患者中血清抗體陽性率可達95%以上。該方法可有效檢測無症狀帶包囊者,也可用於區別溶組織內阿米巴和迪斯帕內阿米巴,前者可誘導人體產生特異性抗體,後者不能。

③棘球蚴病免疫檢測:檢測抗體:常用的方法主要為間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對流免疫電泳。血凝試驗檢出率80%左右。

④班氏絲蟲感染免疫檢測:單克隆抗體Og4C3和AD12.1用於檢測微絲蚴患者血液,敏感性高達94~100%。

⑤旋毛蟲檢測:一般用絲蟲抗原來檢測抗體。

4)病毒感染的免疫學檢查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查

(1)甲型肝炎病毒(HAV)免疫學檢查

檢測血清或血漿中的HAV抗體是診斷HAV感染的主要手段,其特異性指標包括抗HAVIgG、抗HAVIgM以及抗HAV總抗體測定。常用方法有化學發光法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HAV感染後早期產生IgM型抗體,在臨床症狀剛出現時,IgM即開始升高,第二週達高峰,一般可持續8周。HAV IgM的出現與臨床症狀及生化指標異常的時間相一致,是感染早期較好的檢測指標]。HAV IgG抗體出現稍晚,感染後3~12周出現,6個月後達高峰,可終生存在,作為既往感染的標誌。

(2)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學檢查

HBV的免疫檢測指標主要為以下項目,檢測方法常見為化學發光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免疫滲濾層析和表面抗原中和試驗。

1.表面抗原(HbsAg):HBV感染後,最早出現於血液循環中的是HBV抗原,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蛋白質外殼,人體感染乙肝後2-6月,可在血液中檢出,是早期感染的診斷指標之一。在恢復期HbsAg水平會逐步降低乃至消失。但是有少部分人HBsAg可持續陽性,可能是編碼HbsAg的基因整合到肝細胞DNA內。當肝細胞新陳代謝時,HbsAg也被不斷複製出來,可能這時病毒已被清除。另外,病毒變異也影響HbsAg合成,儘管表面抗原是陰性,但仍舊是HBV感染者。

2.表面抗體(HbsAb):表面抗體是一種保護性抗體。乙肝疫苗注射後,機體會出現該抗體;當抗體水平低於10mIU/ml時,可認為免疫接種失敗。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在HbsAg消失後,也會出現該抗體。一般情況下,抗HBs和HBsAg不同時存在。若同時檢出,可能機體處於表面抗原逐漸消失、表面抗體剛開始產生的交替階段;或者,感染的病毒不止一種亞型,即產生的抗體不是針對同一種抗原的;或者,病毒已發生變異。

3.e抗原(HbeAg):一般表面抗原陽性,e抗原也陽性,它是病毒複製的一個指標,當表面抗原出現後,才有e抗原。e抗原陽性的血液傳染性強。現在發現,e抗原陰性也不能認為沒有病毒複製,因為,病毒發生了突變,使機體不能產生e抗原,人體內仍存在表面抗原或乙肝病毒核酸。若急性乙肝病人HBeAg持續陽性3個月以上,則有慢性化傾向。

4.e抗體(HbeAb):e抗體不是保護性抗體,它出現在e抗原之後。抗e陽性的血液也有傳染性,但是強度低於e抗原陽性的血液。一般,e抗原和e抗體不同時出現。

5.核心抗體(抗HBc;抗HBc-IgM):臨床上分總核心抗體和核心IgM抗體。前者是感染過乙肝病毒的標誌,不是保護性抗體。後者是急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指標。在急性發作期抗體滴度可高達幾萬。隨著急性乙肝的恢復,抗HBc IgM滴度會降低乃至消失。若持續高滴度,則表明病人有慢性化趨勢。研究表明,在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血中,抗HBc IgM檢出率及滴度亦較高,說明HBV在體內複製活躍,是傳染性強的指標之一。

(3)丙型肝炎病毒(HCV)免疫學檢查

HCV感染後,血液循環中最早出現的是病毒核酸,幾乎同步出現HCV核心抗原,然後出現特異性抗體IgM和IgG。IgG可長時間高濃度存在血液中,不是中和性抗體,沒有保護性,僅是感染的標誌物,其檢測方法有化學發光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免疫滲濾層析和確認試驗。HCV抗原抗體聯合檢測可有效縮短檢測的窗口期,當結果為弱陽性時,可採用核酸檢測進行結果確認。

(4)丁型肝炎病毒(HDV)免疫學檢查

HDV只有在HBV的伴隨下才能造成感染,實驗室常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抗-HDVIgM和抗-HDVIgG。

(5)戊型肝炎病毒(HEV)免疫學檢查

戊型肝炎病毒抗體(Anti-HEV )測定包括IgG、IgM抗體,檢驗方法有化學發光法、酶聯免疫法等。戊型肝炎病毒的抗體分為IgM、IgA和IgG。三種抗體出現和消失的次序依次為IgM、IgA、IgG;IgM在感染早期即可檢出,在臨床症狀剛出現時,IgM即開始升高,第二週達高峰,1~2個月後滴度明顯下降。HEV IgM的出現與臨床症狀及生化指標異常的時間相一致,是感染早期較好的檢測指標;抗HEV-IgM陽性或抗HEV-IgG由陰轉陽,或滴度4倍以上升高是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學檢測診斷標準,IgG為既往感染的指標。由於HEV感染有時會因為宿主無應答或應答水平低,臨床上約有10%的患者測不出抗體,確診依賴於HEV RNA擴增檢測。

(6)風疹病毒感染免疫學檢查

孕婦在孕期6個月內感染風疹病毒,病毒可通過胎盤侵犯胎兒(垂直傳播),除引起流產、死產外,活產者大約29%表現為“先天性風疹綜合徵”,由於臍帶血中可能含有源於母體的病毒特異性IgM抗體(胎盤滲漏),因此,最好在出生後5天內再對嬰兒的後續樣本進行檢測,以證實臍帶血樣本病毒特異性IgM抗體的陽性結果。強烈推薦新生兒與母親的血清樣本平行測試,如果是胎兒的先天性感染,其IgM抗體水平(以及IgG抗體水平)會持續存在或呈上升趨勢,反之,如果抗體來源於母體,則在在平行實驗中嬰兒的抗體水平會逐漸下降或消失。

由於孕婦的實驗室檢查不能可靠地鑑定胎兒患病的風險,不得將風疹病毒-IgM的檢測結果單獨作為終止妊娠的依據。

(7)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免疫學檢查

HIV感染後,血液中最早出現的是HIV核酸,然後是P24抗原,接著出現的是針對HIV相應蛋白的特異性抗體。血清學檢測方法分為篩查和確認。篩查方法常用的有化學發光法、酶聯免疫法、膠體金法等。確認試驗包括免疫印跡試驗、條帶免疫試驗及免疫熒光試驗。艾滋病病毒抗原抗體聯合檢測血清或/和血漿中的抗HIV-1和抗HIV-2抗體和HIV P24抗原,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AIDS)的篩查方法,可有效縮短檢測的窗口期。如果為早期感染,可能抗原陽性,抗體陰性,應採用核酸檢測確認。HIV抗體確認試驗目前以免疫印跡試驗最為常用。免疫印跡試劑有 HIV-1/2 混合型和單一型,一般先用 HIV-1/2 混合型試劑進行檢測,無 HIV 抗體特異帶出現,報告 HIV 抗體陰性;出現 HIV 抗體特異帶,符合 HIV-1 抗體陽性判定標準,則報告 HIV-1 抗體陽性。如出現 HIV-2 型的特異性條帶,需用 HIV-2 型免疫印跡試劑再做單一的 HIV-2 型抗體確認試驗,呈陰性反應,報告 HIV-2 抗體陰性;呈陽性反應的則報告 HIV-2 抗體血清學陽性,如需鑑別應進行核酸序列分析。如果出現 HIV 抗體特異帶,但帶型不足以判定為陽性,則判為 HIV 抗體不確定。對 HIV 抗體不確定者應進行隨訪,必要時可做 HIV-1 P24 抗原或核酸測定,但檢測結果只能作為輔助診斷依據,確認報告要依據血清學隨訪結果。

(8)鉅細胞病毒感染免疫學檢查

鉅細胞病毒IgM/IgG抗體檢測為化學發光法和酶聯免疫法,血清學調查表明40%-100%成人有CMV抗體,其流行無季節性傾向。亞洲和非洲90%的人口受感染,其中大多數人在青少年時期即有抗體,說明感染年齡較早。多數人一生中都感染過CMV,但主要為無症狀的亞臨床感染。孕婦的原發或新的復發感染均可引起新生兒宮內或圍產期感染,但原發感染對胎兒的危害比復發感染嚴重。當孕婦患有鉅細胞活動感染時,病毒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引起先天性感染,先天性感染的胎兒多數可出現智力低下,視力受損,聽力喪失等症狀,特別是引起嬰兒的鉅細胞包涵體病,患兒可多個系統、多個器官受損。

(9)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免疫學檢查

單純皰疹病毒(HSV)有兩個血清型即單純皰疹病毒l型(HSV-1)和單純皰疹病毒2型(HSV-2),兩型病毒核苷酸序列有50%同源性。HSV-l主要是通過呼吸道、皮膚和粘膜密切接觸傳播,十歲以前的兒童最易受到感染,有症狀的感染主要是引起皰疹性口腔炎、皰疹性角膜炎、皰疹性腦炎等。HSV-2主要通過性傳播,可引起生殖器皰疹,85%以上的生殖器皰疹是由HSV-2引起,HSV-1一般不引起生殖器的複發性感染,99%以上的複發性生殖器皰疹由HSV-2引起。實驗室檢測方法為化學發光法和酶聯免疫法,檢測單純皰疹病毒Ⅰ型抗體IgG、IgM和單純皰疹病毒Ⅱ型抗體IgG、IgM。

(10)麻疹病毒感染免疫學檢查

抗體測定包括IgG、IgM抗體,IgM抗體酶聯免疫捕獲法結果陽性,提示麻疹病毒急性或近期感染,對陽性和可疑結果建議1~2周後再次採樣檢測,動態觀察抗體水平的變化。症狀不典型的病人需根據血清麻疹抗體的檢測或麻疹病毒的分離陽性做出診斷。

(11)EB病毒感染免疫學檢查

EBV 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病原體。另外還發現 EBV 感染與淋巴瘤和鼻咽癌也有關。普通人群中具有較高的 EBV 病毒感染率。通常情況下,在病毒感染早期(潛伏期)免疫系統最早產生針對 EBV衣殼抗原( EBV-VCA )IgM抗體,該抗體滴度在具有明顯臨床症狀時可達到峰值,並隨疾病進程逐漸下降,但仍將持續陽性 4~8 周,因此檢測抗 EBV-衣殼抗原的IgM 抗體,可以提示病毒感染早期。由於 EBV-VCA IgM 抗體在患者發病後出現早、消失快,因此在臨床常被認為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IM)早期診斷中靈敏度與特異性高的診斷指標。對於異嗜性凝集試驗陰性及臨床表現不典型而疑診的患者,EBV-VCA IgM 是早期、敏感、特異的臨床診斷依據。胎盤中特異性IgM抗體的檢測是診斷胎兒宮內感染的可靠依據。常用免疫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法和化學發光法。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查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查

部分圖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予以刪除。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