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紅樓夢第一回所感:旦夕禍福一瞬間,人生變化無常

讀紅樓夢第一回所感:旦夕禍福一瞬間,人生變化無常

《紅樓夢》是我最愛的書之一,至今翻了三遍,據說有些紅學愛好者翻了幾十遍。

每次翻閱紅樓夢,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字裡行間,意味深長,讀著讀著,常有意猶未盡之感。

紅樓夢第一回的主角是甄士隱、賈雨村,諧音“真事隱,假雨存”,是整部小說的創作基調。通篇小說主要寫賈(假)家的故事,這是明線,時不時在某些不起眼的地方提到一個“甄(真)家”,我想這是暗線。賈甄兩家是世交,互送節日禮;賈家有個賈寶玉,甄家有真寶玉;賈家抄家之前,甄家先被抄家。至於甄家、甄寶玉的具體內涵,我一時還沒有理解透。

甄士隱出場的時候,是地方小為望族,談不上富貴卻也生活恬淡無憂、舒適悠閒,妻子性情賢淑,深明大義。賈雨村出場的時候,是一個落魄的窮酸書生,吃了上頓沒有下頓,連上京趕考的盤纏都沒有。此時,甄士隱的身份地位、生活狀態,是絕對高於賈雨村幾個層級的。

甄士隱,見賈雨村相貌並非就困之人,有意賙濟他些資費趕考,送去五十兩白銀和兩套冬衣。書中對賈雨村收銀衣時的描寫很細膩“雨村收了銀衣,不過略謝一語,並不介意,仍是吃酒談笑”,此處賈雨村的反應讓我覺得他是一個不太會知恩圖報之人。若是一般人,一個無親無故之人,在你極其貧困之際,贈送銀兩和冬衣,估計會感激的語無倫次,差不多會跪下磕頭謝恩了。像劉姥姥,第一次進賈府,王熙鳳給了20兩銀子,她是千恩萬謝。賈雨村“不過略謝一語”、“仍就吃酒談笑”,沒有發自內心的感激之情。在後面的“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回裡,他的卑鄙醜陋一面展現淋漓盡致,沒有出手搭救恩人的女兒香菱(甄士隱之女),將知他寒酸過去的門生髮配充軍。

甄士隱贈賈雨村銀衣時,建議他“十九日乃黃道之期”買舟西上,可賈雨村在當晚後的五鼓就趕忙進京,都不面辭甄士隱。讀聖賢書之人,拿了銀衣,竟不辭而別。別後,甄士隱家裡連造禍事,女兒被拐,房舍被燒,投靠老丈人家,銀錢購置了點薄田不會經營,日子越過越清貧,造老丈人白眼,暮年貧病交功,最終看透紅塵,跟著跛足道人出家。別後,賈雨村中了進士,當了縣太爺,以他的品性自然是一個貪官,小有富貴。

旦夕禍福一瞬間,甄從當初小有地位的鄉紳到暮年貧困潦倒、出家,賈從落魄書生,搖身一變成為官老爺,貪得的銀錢自不會少。好人未必一定有善終,虛偽奸佞之人未必一定有惡果,這才是真實的世道。

第一回裡,甄士隱家有一個丫鬟叫“嬌杏”,諧音“僥倖”。這丫鬟那真是一輩子僥倖,賈雨村寒酸之時,去甄士隱家做客,嬌杏回頭看了他兩眼。待賈中進士當官後,娶了嬌杏當妾,不久生了個兒子,不久正妻病史,嬌杏扶正。嬌杏,從一個丫鬟變成了官太太,而她曾經伺候的甄夫人(甄士隱之妻),女兒被拐,丈夫出家,靠做針線活為生。人生變化無常。

甄士隱與賈雨村,甄夫人與嬌杏,命運的反轉,讓人不得不感慨、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