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第一回所感:旦夕祸福一瞬间,人生变化无常

读红楼梦第一回所感:旦夕祸福一瞬间,人生变化无常

《红楼梦》是我最爱的书之一,至今翻了三遍,据说有些红学爱好者翻了几十遍。

每次翻阅红楼梦,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字里行间,意味深长,读着读着,常有意犹未尽之感。

红楼梦第一回的主角是甄士隐、贾雨村,谐音“真事隐,假雨存”,是整部小说的创作基调。通篇小说主要写贾(假)家的故事,这是明线,时不时在某些不起眼的地方提到一个“甄(真)家”,我想这是暗线。贾甄两家是世交,互送节日礼;贾家有个贾宝玉,甄家有真宝玉;贾家抄家之前,甄家先被抄家。至于甄家、甄宝玉的具体内涵,我一时还没有理解透。

甄士隐出场的时候,是地方小为望族,谈不上富贵却也生活恬淡无忧、舒适悠闲,妻子性情贤淑,深明大义。贾雨村出场的时候,是一个落魄的穷酸书生,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连上京赶考的盘缠都没有。此时,甄士隐的身份地位、生活状态,是绝对高于贾雨村几个层级的。

甄士隐,见贾雨村相貌并非就困之人,有意周济他些资费赶考,送去五十两白银和两套冬衣。书中对贾雨村收银衣时的描写很细腻“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此处贾雨村的反应让我觉得他是一个不太会知恩图报之人。若是一般人,一个无亲无故之人,在你极其贫困之际,赠送银两和冬衣,估计会感激的语无伦次,差不多会跪下磕头谢恩了。像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王熙凤给了20两银子,她是千恩万谢。贾雨村“不过略谢一语”、“仍就吃酒谈笑”,没有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在后面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回里,他的卑鄙丑陋一面展现淋漓尽致,没有出手搭救恩人的女儿香菱(甄士隐之女),将知他寒酸过去的门生发配充军。

甄士隐赠贾雨村银衣时,建议他“十九日乃黄道之期”买舟西上,可贾雨村在当晚后的五鼓就赶忙进京,都不面辞甄士隐。读圣贤书之人,拿了银衣,竟不辞而别。别后,甄士隐家里连造祸事,女儿被拐,房舍被烧,投靠老丈人家,银钱购置了点薄田不会经营,日子越过越清贫,造老丈人白眼,暮年贫病交功,最终看透红尘,跟着跛足道人出家。别后,贾雨村中了进士,当了县太爷,以他的品性自然是一个贪官,小有富贵。

旦夕祸福一瞬间,甄从当初小有地位的乡绅到暮年贫困潦倒、出家,贾从落魄书生,摇身一变成为官老爷,贪得的银钱自不会少。好人未必一定有善终,虚伪奸佞之人未必一定有恶果,这才是真实的世道。

第一回里,甄士隐家有一个丫鬟叫“娇杏”,谐音“侥幸”。这丫鬟那真是一辈子侥幸,贾雨村寒酸之时,去甄士隐家做客,娇杏回头看了他两眼。待贾中进士当官后,娶了娇杏当妾,不久生了个儿子,不久正妻病史,娇杏扶正。娇杏,从一个丫鬟变成了官太太,而她曾经伺候的甄夫人(甄士隐之妻),女儿被拐,丈夫出家,靠做针线活为生。人生变化无常。

甄士隐与贾雨村,甄夫人与娇杏,命运的反转,让人不得不感慨、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