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方法教加減法,爲什麼效果不同?早教時,不能忽略這個關鍵

自從做頭條號文章後,我發現了很多家長對待孩子數學啟蒙上的態度都是存在問題的,今天想專門來說一說。

比如,到底應該學習什麼才不會落後又不超綱;什麼年齡學計算最合適;怎麼選擇早教班等等...

一部分家長,孩子才剛滿3歲就十分焦慮的跑來問我,孩子怎麼都不理解加減法怎麼辦?而另一部分家長則直接質問說,孩子這麼小就談學習,那以後上小學學什麼?

看到這些觀點,實在是讓我無奈。因為這都不符合孩子的發展特點呀,會對孩子今後的學習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一樣的方法教加減法,為什麼效果不同?早教時,不能忽略這個關鍵

3歲開始,確實應該開始數學能力的啟蒙了,這個是有國家標準的,2010年教育部就重新起草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裡們就有專門的數學能力方面的要求。

一樣的方法教加減法,為什麼效果不同?早教時,不能忽略這個關鍵

不做科學的引導,直接上小學的孩子,思維能力很難跟上學校中吃“大鍋飯”的環境,特別到高年級後,會愈發明顯。

但3歲就要求孩子理解抽象的計算概念,也實在太過著急,孩子數學啟蒙的過程一定是隨著年齡,一步一步引導、啟發、進步的。

簡而言之,就是數學早教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也要選擇適合各年齡階段孩子思維發展的特點,以及適合的學習內容。

一樣的方法教加減法,為什麼效果不同?早教時,不能忽略這個關鍵

接下來,我們就具體看看,如何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數學啟蒙!

1、2—3歲

2-3歲這個年齡段,孩子思維處於直覺行動階段,並開始向具體形象思維階段過渡。孩子這一階段在數學方面的思維特點是有數的觀念和行動,但尚未形成數概念。

一樣的方法教加減法,為什麼效果不同?早教時,不能忽略這個關鍵

他們是在行動中進行思維活動。

如:他們可以手口一致點數5以內的物體,但數完後卻說不出物體的總數。有的孩子只是在唱數,它們不知道什麼意思,在擺弄物體的過程中,他們能認識圓形和正方形的東西,但卻說不出圓形、正方形的概念性名稱及特徵。

一樣的方法教加減法,為什麼效果不同?早教時,不能忽略這個關鍵

總結一下,就是孩子這個時候可依靠動作思考而不能離開動作之外思考。早教的內容應該多用實物的啟發、遊戲來鍛鍊思維,不用急著讓孩子理解具體的數學概念。

2、3—5歲

2-3歲這個年齡段,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這個階段的思維特點是具有情境性和固定性

這個時期可以開始幫孩子把前一階段的實物遊戲與抽象的數概念結合起來,緩慢過渡了。

可以讓孩子進行對物體進行分類、按大小排序和用一一對應等方法,來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將來認識更為複雜的抽象集合數和數序打好基礎。

一樣的方法教加減法,為什麼效果不同?早教時,不能忽略這個關鍵

3、5—6歲

5—6歲的孩子,正式開始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孩子可以初步懂得數的實際意義,開始理解數序,並能學習數的組成,進行簡單的運算,這正是在孩子抽象思維開始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

一樣的方法教加減法,為什麼效果不同?早教時,不能忽略這個關鍵

不過即使到了這個階段,學習10以內加減法,也需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運用實物加減,計算是要以具體的事物、圖作為工具。

第二階段為運用表象,把抽象的數想象為具體的、形象的東西,比如常用的口述應用題,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階段。

第三階段為運用抽象的數字、符號進行計算,這要求孩子在掌握數概念的基礎上,通過邏輯思維進行運算。

一樣的方法教加減法,為什麼效果不同?早教時,不能忽略這個關鍵

數學是抽象的,而學齡前兒童的思維是具體的。

所以要使孩子喜歡學數學,對數學感興趣,首先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因素,要選擇適合孩子認知發展特點的內容,千萬不要跳過這個過程。

然後再依據孩子思維具體形象的特點,與抽象的數學概念建立聯繫,這是對孩子進行數學教育的總原則


感興趣的家長可以點擊“瞭解更多”,免費試看何秋光思維訓練課程~

幫孩子啟蒙,希望你們和我一樣認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