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要涼,港股「基因股」要怎麼玩?

風頭正勁的華大基因幾乎已奏響了《涼涼》的BGM。

2017年12月,先是華大基因總裁尹燁點贊“喝王老吉可延長10%壽命”;緊接著,董事長汪建在採訪視頻中公開表示,“普通老百姓沒必要接種宮頸癌疫苗,錢多沒事幹的去打宮頸癌疫苗。”翻過年,高層雖不再“語出驚人”,但各種質疑則接踵而來。如《舉報華大基因偽高科技忽悠欺詐涉嫌賄賂官員,大規模套騙國有資產》;到“首席科學家僅高中文化”;再到《華大癌變》。

上市前的“眾望所歸”,到眼前的“不靠譜”,華大基因僅僅用了12個月就完成了“身份轉變”。而受高管言論與質疑影響,該公司股價151個交易日內跌掉了52個點,市值悄然蒸發了400億元人民幣(單位下同)。

更讓人意外的是,輿論之火越燒越旺,已從華大基因個體延伸到了整個泛基因行業,比如細胞免疫治療領域等,智通財經APP拿港股生物科技板塊為例,近一個月,該板塊跌幅超過了23%,金斯瑞(01548)、BBI(01035)等概念股與板塊走勢如出一轍,處於不利……

華大基因要涼,港股“基因股”要怎麼玩?

別罵細胞免疫療法不靠譜

為什麼輿論會從華大基因個體延伸到整個泛基因行業?還得提及測序,畢竟基因檢測的應用方向已逐步細分為診斷和治療。前者比如華大基因,靠二代測序的技術,在遺傳病檢查(婚前、孕前、產前、新生兒基因等)等方面做文章;後者更多是應用在腫瘤方面,比金斯瑞的CAR-T基因療法等。二者區別較大,但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關於CAR-T基因療法,智通財經APP曾探討過多次,其結論是該領域是一個潛力重磅的“金礦之地”,因為他的出現,是比抗癌藥物更具有爆炸力的。

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範圍內新增癌症病例1410萬,820萬人死於癌症,預計未來20年新發病例數將增加70%。2017年,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預計有429.2萬例新發癌症病例,281.4萬例死亡病例,相當於每天12000人新患癌症,7500人因癌症死亡。

面對嚴峻的形勢,近年美國和中國相繼提出精準醫療計劃,攻克癌症已成為該計劃的重點關注問題。

政策支撐+市場保障,各大生物科技企業開始“植樹造林”,畢竟,先搞的一能賺大錢,二能豎起強大社會責任形象,被後人銘記,於是抗癌藥嶄露頭角,像《我不是藥神》裡的原版能賣到4萬一瓶的“格列寧”。

但抗癌藥物往往只能延長病人壽命、增加病人生活質量、把癌症控制成像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疾病。描述抗癌藥物有效性的指標是“1年存活率”,“5年存活率”等等。但這些均不能實現“徹底”根治癌細胞,往往是藥一停,癌細胞就會再復發。所以,科學家們開始搞基因療,從源頭掐死癌細胞。

CAR-T基因療法就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已出現多年,但近幾年才被改良使用到臨床上的新型細胞療法。和其它免疫療法類似,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細胞來清除癌細胞,但是不同的是,這是一種細胞療法,而不是一種藥。

CAR-T治療說複雜也複雜,畢竟是生命科學“黑”技術,那化繁為簡其實就五步:找“種子”、嵌合抗體、體外培養、輸回病體內、後期監控。

華大基因要涼,港股“基因股”要怎麼玩?

以最早接受CAR-T治療的一批人為例,有30位白血病病人,他們都已經歷了各種可能的治療方法,包括化療,靶向治療,其中15位甚至進行了骨髓移植,不幸的是都失敗了。可在CAR-T基因療法下,其中有27位病人的癌細胞治療後完全消失,20位病人在半年以後複查,仍然沒有發現任何癌細胞。最開始治療的一個小女孩,現在已經兩年多了,複查體內仍然沒有任何癌細胞,次療法是非常靠譜的,並非向華大基因的“測不準”。

另外,相關企業若大規模鋪開,這塊市場絕對是“金礦銀礦”,畢竟一個療程通常要花費是不菲的:Kymriah的定價為47.5萬美元(約318萬元)。價格雖貴,但其也承諾了使用1個月無效,將退款。

港股基因屬業績“實力派”

市場雖讓有企業已經將CAR-T基因療法做上市了,但國內相關標的還處於研發中,比如優卡迪、西比曼、科濟生物、博生吉、金斯瑞等。

但結合在國際學術地位,智通財經APP發現,金斯瑞的名頭貌似最響亮。同時業績也頗有看點。2017財年,其總營業收入達1.53億美元,同比增長33.04%,較2012年營收5299萬美元,複合增長率達23.57%;淨利潤2612萬美元,較2012年918萬美元複合增長率達23.26%。

華大基因要涼,港股“基因股”要怎麼玩?

而該公司業務綜合毛利率2012-2017年保持在63%以上。2017年綜合毛利率達68.52%,較上一年66.44%增長2.08個百分點。

期內,生物科學服務及產品產生的收益約為1.22億美元,毛利約為8300萬美元,同比增長增加11.9%;工業合成生物產品產生的收益約為1180萬美元,同比增加68.6%,毛利約為330萬美元,同比增加65.0%。業務毛利較好,但最引智通財經APP關注還屬細胞業務,因為此前是沒有。期內,細胞治療產生的收益約為1830萬美元,同比增加100%。毛利約為1830萬美元,同樣增長100%。

不討論生物科學服務、工業合成生物產品,單論細胞業務,儘管其處於研發階段,並未有成型產品上市,但依照目前空白市場是增長來看,金斯瑞未來三年是有望保持年5%的複合增長率的。因此,2018年,這塊的業績會更好看。

同樣,做基因合成的BBI業績也非常好看,2017年度,該公司實現收益4.62億元,同比增長31.4%;毛利2.31億元,同比增長25.4%;權益持有人應占淨利潤6445萬元,同比增長7.1%。

華大基因要涼,港股“基因股”要怎麼玩?

其中,BBI的DNA合成產品、基因工程服務、生命科學研究耗材和蛋白質和抗體相關產品及服務的收益分別佔集團總收益約39.3%、20.6%、29.8%和10.3%。

具體而言,DNA合成產品板塊收益1.82億元,同比增長28.5%;基因工程服務板塊收益9527萬元,同比增長32.8%;生命科學研究耗材收益1.38億元,同比增加32.6%;蛋白質及抗體相關產品及服務板塊收益增加36.2%至4744萬元。

綜合二者業績,都保持較好的增速,金斯瑞雖高於BBI,到考慮到估值,BBI明顯更合理,處於基因行業低位。

研投實力都在急速上升

金斯瑞研發開支由2016年的950萬美元增至2017年的1810萬美元,上漲90.5%。佔總收益的11.9%。金斯瑞累計擁有47項已發行專利,並正處理107項對全球業務而言屬重大的待批專利申請。

智通財經APP那金斯瑞產品為例,其首個細胞治療產品 LCAR-B38M 已獲得中國 CFDA 及美國 FDA 臨床批件,適應症為多發性骨髓瘤,採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雙表位結合結構,具備成為 First in Class及 Best in Class的潛力。LCAR-B38M與強生旗下 Jassen深度合作,已獲得 Jassen 首付款 3.5 億美元,並授予 Jassen 中國區 30%權益及中國以外地區 50%權益。

而第二個產品 LCAR-L10D 目前已獲得西交大二附院倫理批件,即將在近期開展科研臨床,若進展順利,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申請 IND。其他在研產品包括新一代靶向 BCMA CAR-T,其他血液瘤產品、實體瘤相關產品也在積極推進中。

BBI從研發投入金額上,也在逐年增長。2016財年,BBI生命研發費用由2015年同期的1533萬元增加14.7%至1758萬元;2017年進一步加大,增加74.9%至3076萬元。

由於BBI生命主要是一代測序,屬於成本高、利潤薄的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必須加快研發投入,年投入資金增長到了74.9%,對比行業而言處於較快水平,有望形成升級。

綜合市場、財務、研發等方面,金斯瑞絕對是港股基因股“龍頭”,但BBI因體量問題,雖沒有明顯的優勢,可源於估值相對便宜,也能為其加分。(田宇軒/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