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觉得自己中年仍无所作为,劝君去了解一下曾国潘的经历!

再识曾国藩

1872 年的今天,61 岁的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然脚部发麻,长子曾纪泽扶他回到书房,端坐三刻后安详离世。

清廷闻讯,休朝三日,追赠其谥号为“文正”。

宋代文学家司马光曾有言,“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尔位,因此“文正”是文人道德的极至。

自此之后,皇帝不会轻易将这两个字作为谥号给人,即使是统治中国 276 年的清朝,也只有 8 人得此谥号,曾国藩便是其一。

如何觉得自己中年仍无所作为,劝君去了解一下曾国潘的经历!

曾国藩逝世 40 年之后,清朝在风雨飘摇中土崩瓦解。有人说,若不是这位“晚清第一名臣”的尽忠职守,清朝将早亡 50 年。

大半个世纪后,毛泽东与蒋介石都将曾国藩视为学习对象和人世楷模。

毛泽东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则把曾国藩视为自己终生的导师,将《曾文正公全集》摆在床首,随时翻阅,并时常督促蒋经国要认真学习,言,“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

虽是如此,后人对于曾国藩的评价仍有争议,有人认为他残酷镇压太平天国,杀人无数;也有人指骂他是汉奸,一个对外投降的刽子手。

但所有这些言论,我们都需要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客观审视。

如何觉得自己中年仍无所作为,劝君去了解一下曾国潘的经历!

曾国藩故居

年轻时的曾国藩,出身和资质都不高,甚至可以称其为庸人。

远离市区的湖南省湘乡县白杨坪,是曾国藩的老家。在父亲曾麟书之前,这里几百年间无富贵之人,连个秀才也没有出过。曾国藩曾在诗中形象的说,这里“世事痴聋百不识,笑置诗书如埃尘。”

作为春秋末年儒家重要代表人物曾子的后人,祖父曾玉屏渴望子孙们通过读书走向官场,为国家做贡献。曾国藩是长孙,身上背负着上几代人的希望。

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曾国藩从 14 岁起参加考试,没有一次取得满意的成绩。直到 21 岁,他才第一次中秀才,还是全县倒是第二名。相比之下,比他小 1 岁的左宗棠在 14 岁便已中得秀才,并且是全县第一名。

1838 年,曾国藩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但名次依然不理想,勉强取得入京的机会。初到京城为官,曾国藩的生活被酒食宴饮、穷侃雄谈和下棋听戏占据,似乎这就是理想中的生活。

此时的曾国藩 27 岁,出人头地和光宗耀祖是其所想所做,并无其他抱负。

如何觉得自己中年仍无所作为,劝君去了解一下曾国潘的经历!

曾国藩故居

身为好友的晚清文学家刘蓉曾说,年少时的曾国藩锐意功名,读书只为做官,做官只为求名利。

只图名利,带来的是便是满身戾气。

30 岁之前的曾国藩心性浮躁、为人傲慢,与多数人并无二样。当年离家赴京之前,祖父就曾说,“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若不傲,便好全了。”但祖父的话并未扫除曾国藩身上的锋芒,在京城的最初几年,“凡事见得自己是,而他人不是”是他身上最明显的缺点。

好友陈源兖向曾国藩直言,你“处事患太精明,患太刻薄,须步步留心”;你太过“自是”,听不进不同意见。

经过这些良友的点拨,曾国藩开始检讨自己,不觉自惭形秽,毅然立志。

如何觉得自己中年仍无所作为,劝君去了解一下曾国潘的经历!

曾国藩故居

如果一个人资质聪慧,最后成就一番事业,我们会惊叹他的天赋。但如果一个人资质平庸,最后也能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就该学习他是如何做到的。

显然,曾国藩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典范。

1842 年一个深秋的夜晚,31 岁的曾国藩极其平静地摔掉自己的烟具,焚烧了平日里常用的烟叶,决心戒烟。随后,他踱步回到书房,给自己立了 12 条规矩: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这便是流传至今的“日课十二条”,也是曾国藩每天必做的 12 项功课。

这一年,是曾国藩一生的分水岭。此后,他修身律己,勤俭廉劳,谨言慎行,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不仅官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治家、军事、文化和经济上都有卓越贡献。

如何觉得自己中年仍无所作为,劝君去了解一下曾国潘的经历!

太平天国忠王府 1963 年

1854 年,曾国藩奉命率领团练已久的湘军讨伐太平天国。

湘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和素质都高于清政府的正牌军,但在军备数量上却与太平天国相去甚远。双方交战 10 年,曾国藩只打赢过 4 次,他曾说过的“屡败屡战”,是这场持久战的真实写照。

但就是这 4 场最重要的胜仗,使清朝夺回了武昌、九江、安庆和南京,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

1864 年,湘军攻破南京,平民死伤无数,“曾剃头”的称号由此而来。那个年代,将领依靠战争后劫掠屠杀等暴行来激励士兵的事件,并不少见,不过因此造成的杀戮行为,值得我们反思和批判。

曾国藩的胜利,使清朝得以“中兴”。史学家认为,湘军的这次胜利,避免了中国历史倒退到“神权政治”的时代。

如何觉得自己中年仍无所作为,劝君去了解一下曾国潘的经历!

曾国藩故居

59 岁那年,曾国藩独自扛起了国家的包袱,但却讨来了一片骂声,声名狼藉。

1870 年,天津发生一桩案件。有人怀疑儿童被当地教堂抓去做药丸,一时间谣言四起。在没有任何证据指向教堂的外国神父涉嫌这件案件时,一个地痞来头的人把传教士打死了,另外还打死打伤 10 名修女、2 名法国领事馆人员和 30 多名中国信徒。

很快,外国联合军舰抵达天津,意图对清朝动兵,发动战争。

在此内忧外患之际,曾国藩排除干扰,对美、俄、英等国分开谈判以分化力量,并单独与最强硬的法国进行交涉,最终,清朝依法处死为首杀人的 18 人。

表面上,这的确像是众人口中的汉奸行为。实际上,曾国藩前往谈判之前,早已料到这是一件“背黑锅”的事,但他宁愿背负骂名,还是一个人扛起了国家的责任,最后避免了第二次外国联军侵华。类似的事情,便是学生李鸿章后来签署的《马关条约》。

在处理完“天津教廷案”后,曾国藩被民众所排斥,朝廷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将其贬回两江,被唾骂的曾国藩,病情开始加重。

如何觉得自己中年仍无所作为,劝君去了解一下曾国潘的经历!

曾国藩

晚年的曾国藩,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1872 年 2 月底,被贬的曾国藩依然爱国心切,向朝廷谏言派遣留学生去往美国学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集中向海外学习。

半个月后,曾国藩走完了辉煌的一生。

在此之前,曾国藩曾与部下提及清王朝之后的命运。他称,如今大局已定,清王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如若西方列强加紧侵略的步伐,很快就将面临亡国,但这恰是曾国藩这样的爱国志士所不能容忍的。

而立之后的曾国藩,始终秉承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对国家、民族有着太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或许是普通人难以体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