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提不出「一針見血」的問題,但他們卻需要「一針見血」的答案

孩子提不出“一針見血”的問題,但他們卻需要“一針見血”的答案

在信息氾濫的時代,人們每時每刻都會遇到各種問題。面對別人兜售的觀點,你是不假思索地全盤接收?還是提出關鍵問題,讓眾說紛紜的爭論立見分曉?網絡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不知道的問題都可以隨意在互聯網上搜索到答案,但其實答案不能推動思維的發展,真正能推動思維發展的是問題。

生活中,很多孩子提不出“一針見血”的問題,但他們卻需要一個“一針見血”的答案,而不是好的思考過程……這很需要反思!

01

提問,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給大家做個小測試,我們來數一數下面的圖案裡有多少個三角形?

孩子提不出“一針見血”的問題,但他們卻需要“一針見血”的答案

有人說32個,有人說36個,有人說40個。

然而,答案不重要,關鍵是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圖案裡其實還包含了很多正方形?但是,當我們帶著問題去數數的時候,我們的聚焦點就只放在了三角形上。這就說明,當我們事先獲得了問題,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個點的時候,我們就能忽略其他不在這個範疇內的因素,從而專一、高效地解決問題。

由此可見,我們可以通過事先提問,來影響思維的專注和發展,心理學家羅伯特·莫勒也認為,提問能激活大腦。所以,提問對於解決開放式問題來說,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幫助我們去觀察和發現,並專注於這個點的思考。

孩子提不出“一針見血”的問題,但他們卻需要“一針見血”的答案

同時,提問還有助於創意和想法的產生。就比如一位老師佈置課後作業,有這麼兩種方式:

“回家後畫一些花出來,明天上課的時候要用。”

“在你們心裡,最美的花是什麼樣子的?回去後畫一些花,明天上課的時候要用。”

很明顯,前者屬於命令式,孩子在聽到這樣的句式時,會感覺到壓抑,而在這樣的命令句下容易產生牴觸情緒,不容易打開思路;而後者,用的是提問的方式,相對來說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從而引發孩子多角度的思考。

02

生活,就是問題的集合體

除了在課堂上學會提問,我們也要鼓勵孩子對生活中看到的事物保有好奇心,學會提出生活中的問題。

一個盆友家的小孩,有次我們帶他去上海科技館玩。在那裡,小朋友見到一個透明的球,只要把手放上去,就會有許多紅色、藍色的光線聚集到手掌上。

孩子覺得這個球太神奇了,就問她的媽媽,“媽媽,這個太厲害了,為什麼會有很多光線到我手上呢?”

為了解答孩子的疑問,這位朋友跟他孩子一起上網查資料,原來這個就是靜電離子球,人把手放上去,就會和球內高壓靜電產生感應,球內低壓氣體中會產生放電火花,從而形成一條條有顏色的光線。

雖然那會孩子還小,可能不是很理解這個答案,但因為是自己提出的問題,所以他對光線產生的原理還是有了一個模糊又深刻的印象。我想,這就是提問帶來的好處。

孩子提不出“一針見血”的問題,但他們卻需要“一針見血”的答案

03

提問,是一門藝術

提問雖好,但在學會提問的同時,我們還要引導孩子,不要為了提問而提問,要儘量去提出一些優質問題,不要簡單的問一些只是回答“yes or no”的是非題。比如,

“你喜歡紅色嗎?”

“今天爬山累不累?”

“你覺得橙汁好喝嗎?”

這類問題就屬於很直白的一類無腦式問題,回答者幾乎不需要思考就可以給出答案,而這種問題既沒有營養,也沒有什麼價值,無法對我們深入瞭解問題有任何幫助。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如何去提出更好的開放式的問題,讓這些提問能夠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解決實質性問題,探尋事物的根本所在。

問題沒有對與錯

比如: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問題“手機對孩子的學習究竟是有害還是有利?”這要看學校或家長如何引導。在 “互聯網+”和自媒體時代,孩子們獲得各種信息的渠道呈幾何級數增長。我們不反對也沒辦法反對孩子們接觸社會上的各種信息,不看微信,不上互聯網,幾乎是不可能的。在信息蜂擁而至的時候,孩子們想獨善其身,需要有顆清醒的頭腦,能夠獨立思考,並以批判性思維去判斷某些事件,過濾某些信息,具備去偽存真的本領。我們的孩子要立足於社會,他(她)得有批判性思維,有“會提問”的本領。教會孩子掌握這個本領,是學校和家長的責任和義務;反言之,當孩子掌握了這個本領,可以說我們為國家培養了一個合格的公民。

引導孩子學會提問

1.“你覺得XXX怎麼樣?”“你怎麼看待XXX?”

2.“如果把XXX換成/變成XXX,會怎麼樣?”“如果不是XXX,會發生另外的情況嗎?”

3.“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XXX這種情況呢?”

4.“如果按照這個思路,會產生哪些好的影響和壞的影響呢?”

開放性的提問可以讓孩子去深入地思考,使他們得到更多有價值的信息;而且,這種提問的方式、內容也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思維,從而讓他們產生不同的行為,引導孩子從不同角度去解決問題。不草率、不盲從,不為感性和無事實根據的傳聞所左右,盡力理解那些價值觀和我們背道而馳的分析推理方式,克服偏見對判斷的影響,這樣才有可能得出更為正確、理性的結論。

我們需要靠自己去問為什麼,擦亮雙眼看清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