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提不出“一针见血”的问题,但他们却需要“一针见血”的答案

孩子提不出“一针见血”的问题,但他们却需要“一针见血”的答案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人们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各种问题。面对别人兜售的观点,你是不假思索地全盘接收?还是提出关键问题,让众说纷纭的争论立见分晓?网络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不知道的问题都可以随意在互联网上搜索到答案,但其实答案不能推动思维的发展,真正能推动思维发展的是问题。

生活中,很多孩子提不出“一针见血”的问题,但他们却需要一个“一针见血”的答案,而不是好的思考过程……这很需要反思!

01

提问,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给大家做个小测试,我们来数一数下面的图案里有多少个三角形?

孩子提不出“一针见血”的问题,但他们却需要“一针见血”的答案

有人说32个,有人说36个,有人说40个。

然而,答案不重要,关键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图案里其实还包含了很多正方形?但是,当我们带着问题去数数的时候,我们的聚焦点就只放在了三角形上。这就说明,当我们事先获得了问题,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点的时候,我们就能忽略其他不在这个范畴内的因素,从而专一、高效地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通过事先提问,来影响思维的专注和发展,心理学家罗伯特·莫勒也认为,提问能激活大脑。所以,提问对于解决开放式问题来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帮助我们去观察和发现,并专注于这个点的思考。

孩子提不出“一针见血”的问题,但他们却需要“一针见血”的答案

同时,提问还有助于创意和想法的产生。就比如一位老师布置课后作业,有这么两种方式:

“回家后画一些花出来,明天上课的时候要用。”

“在你们心里,最美的花是什么样子的?回去后画一些花,明天上课的时候要用。”

很明显,前者属于命令式,孩子在听到这样的句式时,会感觉到压抑,而在这样的命令句下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容易打开思路;而后者,用的是提问的方式,相对来说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从而引发孩子多角度的思考。

02

生活,就是问题的集合体

除了在课堂上学会提问,我们也要鼓励孩子对生活中看到的事物保有好奇心,学会提出生活中的问题。

一个盆友家的小孩,有次我们带他去上海科技馆玩。在那里,小朋友见到一个透明的球,只要把手放上去,就会有许多红色、蓝色的光线聚集到手掌上。

孩子觉得这个球太神奇了,就问她的妈妈,“妈妈,这个太厉害了,为什么会有很多光线到我手上呢?”

为了解答孩子的疑问,这位朋友跟他孩子一起上网查资料,原来这个就是静电离子球,人把手放上去,就会和球内高压静电产生感应,球内低压气体中会产生放电火花,从而形成一条条有颜色的光线。

虽然那会孩子还小,可能不是很理解这个答案,但因为是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他对光线产生的原理还是有了一个模糊又深刻的印象。我想,这就是提问带来的好处。

孩子提不出“一针见血”的问题,但他们却需要“一针见血”的答案

03

提问,是一门艺术

提问虽好,但在学会提问的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孩子,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要尽量去提出一些优质问题,不要简单的问一些只是回答“yes or no”的是非题。比如,

“你喜欢红色吗?”

“今天爬山累不累?”

“你觉得橙汁好喝吗?”

这类问题就属于很直白的一类无脑式问题,回答者几乎不需要思考就可以给出答案,而这种问题既没有营养,也没有什么价值,无法对我们深入了解问题有任何帮助。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如何去提出更好的开放式的问题,让这些提问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解决实质性问题,探寻事物的根本所在。

问题没有对与错

比如: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手机对孩子的学习究竟是有害还是有利?”这要看学校或家长如何引导。在 “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孩子们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呈几何级数增长。我们不反对也没办法反对孩子们接触社会上的各种信息,不看微信,不上互联网,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信息蜂拥而至的时候,孩子们想独善其身,需要有颗清醒的头脑,能够独立思考,并以批判性思维去判断某些事件,过滤某些信息,具备去伪存真的本领。我们的孩子要立足于社会,他(她)得有批判性思维,有“会提问”的本领。教会孩子掌握这个本领,是学校和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反言之,当孩子掌握了这个本领,可以说我们为国家培养了一个合格的公民。

引导孩子学会提问

1.“你觉得XXX怎么样?”“你怎么看待XXX?”

2.“如果把XXX换成/变成XXX,会怎么样?”“如果不是XXX,会发生另外的情况吗?”

3.“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XXX这种情况呢?”

4.“如果按照这个思路,会产生哪些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呢?”

开放性的提问可以让孩子去深入地思考,使他们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而且,这种提问的方式、内容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维,从而让他们产生不同的行为,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不草率、不盲从,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尽力理解那些价值观和我们背道而驰的分析推理方式,克服偏见对判断的影响,这样才有可能得出更为正确、理性的结论。

我们需要靠自己去问为什么,擦亮双眼看清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