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預防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發生?

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指腦底部或腦表面的病變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引起的一種臨床綜合徵,又稱為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約佔急性腦卒中的10%,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常見疾病。還可見因腦實質內,腦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穿破腦組織流入蛛網膜下腔,稱為繼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

怎麼預防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發生?

怎麼預防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發生?

動脈瘤是動脈壁因局部病變(可因薄弱或結構破壞)而向外膨出,形成永久性的侷限性擴張。動脈瘤的形成可能是由動脈壁先天性肌層缺陷或後天獲得性內彈力層變性或兩者聯合作用導致。所以動脈瘤的發生一定程度上有遺傳傾向和家族聚集性。在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一級親屬中,約4%患有動脈瘤。顱內動脈瘤先天異常因素影響下,在後天生活中高危因素的促進下,隨著年齡增長,動脈壁的彈性逐漸減弱,在血流衝擊等因素下向外突出形成動脈瘤。

怎麼預防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發生?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危險因素主要是導致顱內動脈瘤破裂的因素,包括高血壓、吸菸、大量飲酒、既往有動脈瘤破裂病史、動脈瘤體積較大、多發性動脈瘤等。與不吸菸者相比,吸菸者的動脈瘤體積更大,且更常出現多發性動脈瘤。

怎麼預防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發生?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發病時多有明顯誘因,常因情緒激動、精神緊張、過度興奮悲傷及用力過度而發病,發病時血壓突然升高或動脈壁破裂出血或血液滲出,致蛛網膜下腔出血。


顱內動脈瘤的真實發病率尚未明確。我國基於社區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提示,35~75歲人群中通過核磁共振篩查發現顱內動脈瘤的發病率超過7%。對於偶然發現的未破裂顱內動脈瘤的患者,通過戒菸戒酒,常規的血壓監測及控制、增加蔬菜攝入可降低動脈瘤破裂風險。

一項來自芬蘭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蔬菜攝入越多,罹患卒中包括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風險就越低。

根據中國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診療指南建議,預防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措施有。

1,1名以上I級親屬患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家族成員以及多囊腎患者,建議常規行動脈瘤篩查,對於首次篩查結果為陰性的患者,建議進行定期的影像學隨訪。

2,對於罹患高血壓病且具備其它危險因素的顱內動脈瘤患者,建議進行無創的血管影像學篩查。

3,戒菸戒酒、常規的血壓監控、增加蔬菜攝入,可降低動脈瘤破裂出血的風險。

4,在分析動脈瘤破裂風險時,除動脈瘤部位、大小以及患者年齡與健康狀況外,還應考慮動脈瘤的形態學和血流動力學特徵,結合手術風險等情況,權衡利弊後決定是否進行手術干預或隨訪。

5,控制誘因,常因情緒激動、精神緊張、過度興奮悲傷及用力過度等而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