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怎麼突然紅了,他是怎麼紅的?

曠野的呼聲劉坤


在迷影君看來,馬未都的如今的“文化網紅”(純粹描述,無貶義)的身份,與他常年活躍在媒體社交網絡有著分不開的關係。

如今再提到“馬爺”,更為人熟知的是他藝術品收藏家的身份。

但其實馬未都並不僅僅只是一名文物收藏家。

早在上《百家講壇》聲名遠播之前,馬未都就已經是一名京圈文化屆的雜家了。

一方面讓他積累了不少文化界的人脈經驗,另一方面,也讓他建立了與文化圈子密不可分的關係和地位。

要知道,在當年,馮小剛還只是一個剛入行的美工呢,而與馬未都合作的卻已經是鄭曉龍這樣的中國影視圈最頂級的大腕呢。

但對於馬未都來說,他最純粹的熱愛還是藝術品收藏。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馬未都投身收藏行業,半生經營,至今個人藏品已有數千件(套)。

1996年,他做出了大膽而成功的嘗試,創建了中國第一傢俬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

進入新世紀以後,馬未都從《百家講壇》之後,開始出入不少的電視欄目。

到了最近幾年,自媒體的火熱,馬未都也開始試水網絡平臺,不僅對立出品了網絡脫口秀欄目《嘟嘟》,更是常年做客《圓桌派》等文化類綜藝節目。

而在這些節目裡,馬爺無一例外的能夠與各行各業的嘉賓侃侃而談,用輕鬆詼諧的語言和深入淺出的觀點分析,跟一些大家名流們聊文化、聊藝術、談談歷史裡的點點趣聞。

從收藏家、到觀復博物館館長,再到文化圈的老炮兒,自媒體上的紅人,馬爺絕對是行走的大百科全書。

可以說,馬未都的成功,既離不開他多種職業素養的積累,讓他擁有的精明的眼光和洞察力,同時也離不開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多年的知識涵養。

畢竟在這個知識焦慮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渴求獲取知識。

對於馬未都先生這樣的智者,當然沒有道理不紅啊!


迷影映畫


現在的網紅都是小鮮肉,偶爾有一個老臘肉紅了您是不是不適應?

小鮮肉紅得快消費的也快,就像上了蒸鍋的螃蟹,馬上就能紅,但很快就會被沾上薑汁趁熱消費在肚子裡了。

馬未都其實二十年前就紅了,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他成功的經歷就像一本教科書,讀懂了馬未都,你也能成為成功者。

1、他第一次該紅沒紅是因為情調高。

八十年代馬未都是一個成功的文藝青年,寫過小說,編過劇本,當時的文藝作品雖然講究跟工農兵相結合,但是當時的作家屬於高級知識分子,與群眾有距離。所以作品火了作者沒火。所以想火還要降低姿態“接地氣”。

2、他第二次該紅沒紅是因為圈子小。

馬未都可以說是最早走進了收藏圈,與古玩販子們摸爬滾打。不但掙了錢還增長了學問。他是最早出書的人,他的《馬說陶瓷》指導了無數人走上了收藏之路。由於他的聰明智慧在古玩商圈裡鶴立雞群,比他入行早的老玩家都變成了聽他講課的小學生。 古玩圈受眾群體畢竟太小,即使你名聲大噪也不會有太大的社會影響。現在馬未都開始進軍文化,文化是全社會的需求,他又做得風生水起。馬未都天資聰穎又好鑽研,不論幹哪一行都能成為領軍人物。

3、他第三次紅遍全國是因為媒體炒。

馬未都的大紅大紫是因為在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上》講收藏。那時候收藏風氣逐步盛行,全民收藏熱漸漸興l起,馬未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十年前,電視媒體是精神生活中的重要舞臺,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電視的講堂就是造神的神殿。

馬未都的口才出眾,深入淺出,風趣幽默,抓住了觀眾。

十年前,馬未都站對了風口,趕上了風頭,又張開了翅膀,於是登上了神殿,他不火都難。

4、他第四次紅透網絡是因為方式好。

今天的電視媒體正在轉向網絡,看電視變成了看手機。打開《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臺都能看到他的各檔節目,一來是他有多年電視節目的積累,二來他攜手新媒體團隊進軍融媒體。既有傳統媒體給他做背書,又有網絡運營團隊給他做推廣,所以他勝過了年輕的網紅。

馬未都抓住了機會,站對了位置,利用了天分,努力的學習,如果你讀懂了馬未都,你紅的比他還早,“出名趁年輕”。


於鴻雁老於


人生有三個階段,年輕時趨利,中年趨名。到了名利有了,第三個階段就是安放靈魂。大部分人到了名利階段就走不動了。我不希望我這個年齡,還在為錢做事。【馬未都】

馬爺,不是突然紅了,而是一個紅了四十年的斜槓傳奇。


今天的馬爺,是家喻戶曉的文化名宿,很多人從2009年的《百家講壇》才開始瞭解他;其實不然,在這之前他早已經功成名就,蜚聲宇內了。

一夜爆紅的草根作家

馬未都,是軍人大院的孩子。1966年,馬未都小學四年級,遭逢文革,只好輟學;從此一生飲馬江湖,學歷永久地停止在小學四年級。

跟隨父親下放到五七幹校,那是馬未都一生最茫然無措的歲月。在做鉗工、車工的日子裡,馬未都痴迷讀書。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讀書到最後,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他讀領居家的《紅樓夢》可以到飯不吃、覺不睡的地步,就是靠著這份痴書勁兒,馬未都讀出了一個全新的自己。

80年代初,文學熱,全國三個青年,兩個半搞創作。 馬未都因為人瘦毛長,故取筆名瘦馬。1981年馬未都在《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小說《今夜月兒圓》。寫的是一個車工被車間女神愛上的故事。 文學被禁錮十餘年後,剛剛開閘放水,全民沸騰。 當時《中國青年報》的發行量500萬份,馬未都的《今夜月兒圓》就成了最頂級的爆款。



馬未都從此一炮而紅,從一個銑床工人逆襲成了全國最知名的大作家。 大火之後,讀者來信雪片般從祖國大地撲面而來。 馬未都後來說:當時,我想一封封回信的,後來我發現,這根本無法完成,因為光看信都要用掉半年時間。

1990年,正是中國文壇牛氣沖天的時候,也因此成為了國人擠破腦尖也要進去的名利場,馬未都辭職了。時年馬未都36歲,人生最好的十年都獻給了中國文學事業。

海馬影視,名利雙收

在影視圈馬未都發現其和文學圈別無二至,又是另一個名利場,馬未都的散人性格,無法適應,只好又中途退出。

從此中國再無作家瘦馬和編劇馬未都的蹤跡,只有一個腳踏自行車,走街串巷收破爛的“閒人”馬未都。

收藏家馬未都

1966年到1976年,古董是中國人的負資產。 誰家有古董,誰家受牽連。 除四舊時,很多人拿棉被包著古董,砸碎了往垃圾桶扔。

80年代國家出於發展外貿的考慮,才恢復了向民間收購古玩舊貨。

馬未都趕上了收藏撿漏最好的時代,馬未都單位8點上班,馬未都每週兩次六點出門。騎著自行車,挎著大黃包,鏈條都蹬紅了奔玉淵潭公園東門,去趕古董早市。

在這期間馬未都認識了王世襄、海巖、李翰祥等收藏大拿和他們無疑都成了莫逆之交。

馬未都的收藏趣事:

  1. 為弄清各個歷史時期陶瓷的特徵,馬未都天天去故宮。 古瓷館光線不好,馬未都每次去,總帶手電筒。管理員都對他起疑心:這個小眼睛,每天拿著手電筒,琢磨啥呢? 一天,他跟工作人員說展廂裡的一個瓷瓶有人動過。工作人員說:別逗了,我天天在,沒人動。馬未都又說,不信,你去問問其他人。 工作人員一問,果然頭天她倒班時有人為拍照動過它。回來跟馬未都說:你神了嗨,你咋知道的。 馬未都小眼一眯虛:我天天來,天天看,只能看到這玩意兒的一面,裡頭那一面我看不著,現在我看著了,就說明肯定有人動了。
  2. 馬未都剛成家的時候,攢了1600塊錢塊錢準備買臺彩電,在王府井看到一組四扇屏,鈞瓷內鑲,古樸風雅。馬未都砍了半天價,正好1600塊錢買了下來,扛著四扇屏回家了。 過了幾年,他在上班,老婆給他打電話:咱家被賊洗了! 馬未都跑回一看,新買的電視讓人抱走了,四扇屏還在。 馬未都樂了:這賊,沒文化太可怕! 警察來了,見他還樂顛顛的,警察不解:這瘦猴,有病!從沒見過被偷東西了,還樂成這樣的。 馬未都一聽,接著樂,還說這賊真特麼忒仗義。 很多媒體稱馬未都:京城玩家,玩家嘛,輕鬆,灑脫,不那麼正經,就像他本人。
  3. 1998年,李翰祥打電話馬未都,想轉給他一批古傢俱。 下午雙方約見面,李翰祥了給他一份清單,羅列了十幾件有年份的硬木傢俱,還標了價錢,準備第二天具體談。 第二天一大早,北京晚報登出消息:李翰祥猝死。 原來李翰祥與馬未都見了面後,就直奔拍攝場地,到那兒拍了一個鏡頭就猝死了。沒想到這十幾件傢俱,就成了李翰祥和馬未都最後的念想和記憶。 李翰祥兒子來了,馬未都說:這些東西都託付給我了,這是緣分,我不講價,照單全收。
    別人收藏是價,馬未都收藏的是情!
  4. 2013年,荷蘭一個老人想轉讓一批數目龐大的藏書票。 可全世界不少收藏家去了,老人愣是不賣。 得知消息,馬未都立即乘坐飛機趕過去。見到荷蘭老頭第一面就說了兩句話: 我想建一個藏書票館,只是想用來存放這些藏書票。 就是這兩句話,打動了荷蘭老人。 收藏的最高境界,不只是交易,更是在交心。 辦完手續,老人轉過身來,淚流滿面,這些小小的藏書票,是老人一生的故事,也是老人一生的記憶。 人終會歸於塵埃,可記憶不會。 馬未都用飛機把3.2噸的12萬張書票運回了北京,履行承諾,專設藏書票館。
馬未都在1997年,成立了第一傢俬人博物館,也是民辦博物館中唯一一家盈利的博物館。在1998年其開辦的中國門窗展,更是迎來了當時國家領導人李瑞環的親切接見。

今天的觀復博物館,已經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廈門等城市開辦得有六家分館,也於2007年實行理事會管理,馬未都是首任館長。並在2010年對外公佈,其名下所有藏品在百年後全部捐贈,一件不留。

馬未都在一次接受楊瀾的採訪時說,一個真正的藏家,對待文物的看法都是聚散有時的。

他因此得來包括馮小剛、王朔等朋友的一句戲語——馬爺,牛逼!

傳統文化的佈道者

今天的中國,是媒體傳播的世界。馬爺自《百家講壇》家喻戶曉後,其參與錄製和主持的節目,《鏗鏘三人行》《收藏馬未都》《都嘟》等傳播度和口碑都極佳。他的微博、頭條等社交平臺,更是粉絲千萬。

馬未都已經不再僅僅只是一個古董收藏家,更是一個文化名宿,一位中華傳統文化的佈道者。


家居觀止


我開始知道馬未都先生以及他的私人博物館是從他上“百家講壇”開始。他在“百家講壇”這個科教類的欄目上講收藏,先後講了瓷器、傢俱和雜項。這個題目挺雜的,不算太好講。馬先生不同於那些大學裡面的教授們,他幽默,並結合自己豐富的閱歷,在講述的過程中夾雜了很多有趣的經歷和經驗,不僅有知識性,還有趣味性。

參觀過觀復博物館。裡面的家居館和門窗館,在國內絕對是一流的。開放式的布展以及系統的展品。當時還趕上一個特展。本來以為一傢俬人博物館不會有太大的實力,有基礎展已經是很不容易了。還有能力搞特展,說明手裡的東西真不少。

還有,自己經常會看鳳凰臺有一個叫“鏘鏘三人行”的談話類節目。竇文濤插科打諢,節目比較輕鬆。馬先生經常做嘉賓。節目中他展現出是一個閱歷很豐富的人,對於中國社會明白、透徹。竇文濤的“圓桌派”也經常見馬先生身影。

馬先生自己也經常出鏡。固定節目有廣西臺的鑑寶節目。這個節目倒沒怎麼看。再有就是自己做的“觀復都嘟”,一個談話類節目,涉及到的題目也廣泛。但不管題目多廣泛,最後都能回到收藏上,展示自己的藏品。我喜歡“都嘟”這個節目是因為他講述很多傳統的東西,很多我們已經沒了或忘了或根本就不知道的事情。不能自己親身經歷了,聽聽故事也好。

馬先生現在很紅,根源在於自己紮實的中國文化的基礎,以及自己熱愛的行業被社會所認同。時代啊!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任何人的“紅”,不管是突然爆紅,還是從微紅到紅的發紫,其中有偶然因素更多的是必然因素!

想知道馬未都先生為什麼“突然紅了”?首先要知道馬先生有哪些厲害的地方!

馬先生有三點很突出1.文學修養和審美很高!2.文物鑑定和看人能力特別強!3.三觀正,有追求!

我覺得第三點特別重要,馬未都先生的偶像是毛主席,他說毛主席的精神一直在激勵他!這一點我很認同!馬先生有一顆“紅心”!他混了這麼多年,從來沒有過什麼負面消息,很讓人敬重!

馬先生對於八零九零後來說,可能還有一點陌生,其實在六零七零後的眼中,馬未都其實早就是個“紅人”!

因他發表過不少有名的文章,其中《今夜月兒圓》於1981年在《中國青年報》發了一個整版,這款報紙的發行量在當時至少500萬份!

我在報社和出版社工作過許多年,對版面比較瞭解。一般來說文學類版面只有大家、名家才能佔整版。一般的二、三流作者發表作品,全是多人拼版,或者直接找個邊條塞上。在1981年能在《中國青年報》發整版,了不起!

馬先生是怎麼走上收藏這條道路的呢?那是因為馬先生有經濟頭腦,懂得未雨綢繆!並且他是大院子弟對文物的價值有種天生的敏感!換句話說他把住了時代財富的脈搏,趕上了一個好時候!

據說那時候你幫別人搬個煤球,沒準主家就能隨手送個青花碗當酬謝,當時一個碗能值多少錢?到現在能值多少錢?說出來嚇死人!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王世襄老先生,他是馬未都的老師,那時候馬未都為了學收藏鑑定三天兩頭往人家裡跑,一來二去王老先生被他堅韌的精神感動,時間一久馬先生便得了真傳!

這個王世襄老先生有多厲害呢?王世襄老先生被稱為“京城第一玩家”,如果你想學收藏這類的真實學問,王世襄老先生的著作你是絕對繞不過去的!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有高人指路!後來的路馬先生自己走出來了!

他出書“玩”出了境界,到中央電視臺錄了專題節目,建博物館,自己開專欄,上有央視宣傳下有網絡推廣,馬未都不紅才怪呢!這些其實都是未雨綢繆、水到渠成的事!

“老梁”梁宏達講過一個故事,介紹馬未都鑑定能力有多厲害:有一個收藏家說自己有一對老物件,紫檀木的櫃子,分開兩間房放著。

馬先生分別進兩間屋子,仔細看過東西,感覺東西很對,都是老物件,有收藏價值!收藏家說我這是一對,您開個價!因為一對東西稀罕,比單個東西的價值大的多!對方希望馬先生開高價!

馬先生聽對方這樣說就笑了:我不能給你一對的價錢,你這不是一對!高低不一樣!對方一聽大吃一驚就問:你眼睛像尺子一樣厲害能量出來?馬先生說如果高低一樣你不就擺一個屋子裡了嗎?

這事聽起來像個笑話,其實說的是馬先生已經到了“人情練達即文章”的境界!

馬未都先生曾說過:人生有三個階段,年輕時趨利,中年趨名。到了名利有了,第三個階段就是安放靈魂。大部分人到了名利階段就走不動了。我不希望我這個年齡,還在為錢做事!

我覺得這幾句話說出了馬先生的人生境界,很值得學習!

希望他能一直“紅”下去!


紅色雄起




畫家俞果


馬未都突然紅了?這問題有點莫名其妙,馬未都二十年前就已經很紅啊……



主要,現在的網紅都是小鮮肉,偶爾有一個老臘肉紅了是不是覺得有點詫異?

80年代,馬未都敏銳的預見到收藏將是一個潛在的富礦:

全部身心投入到收藏中去,併成為中華收藏第一大家,且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

2000年以後,馬未都就以收藏大家的身份參加了當時非常火爆的一檔節目:百家講壇。


從此,被大江南北的收藏迷們熟知。

因為,馬的知識淵博、又有親身實踐、加之口吐蓮花,在電視圈內已經聲名遐邇。

這些年,各大視頻平臺的自媒體視頻火爆異常,像竇文濤的《圓桌派》,馬未都幾乎成了常設嘉賓。

再加上以其博物館為拍攝地點的知識類節目:觀復嘟嘟。


現在,馬未都已經成為現今曝光率最高的視頻節目達人。


好攝的老賀


實際上馬未都這幾十年裡,紅了好幾次,只是每次紅都是在一個小圈子裡,並沒有大紅大紫,所以現在人們會覺得馬未都以前從來都是不溫不火,怎麼突然爆紅了。

1955年出生的馬未都,今年已經63歲了,他的一生可以說是經歷頗豐。早些年裡他下過鄉,插過秧,回到城市又當了幾年工人。25歲的時候開始寫作,從工人一下子轉化為文化人。

從37歲起至今,他一直在出版不少關於收藏的書籍。41歲的時候成立了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可不得了,在1999年的時候,全世界二十多萬文化愛好者都爭相來參觀。

從2008年到2009年,馬未都又坐鎮百家講壇,專門說收藏界的事兒,又講所說的內容彙編成書,得到大賣,在2008年,馬未都就以745萬元位列中國作家富豪榜第5名。

其實一直以來,馬未都已經很火了,但是大多數是火在幕後,比如電視製作,比如收藏界,比如文藝圈等等,百家講壇應該是挺火的了吧,但還算是有些小眾。

近兩年,馬未都在優酷網的贊助下,辦起了《都嘟》脫口秀節目,每集20分鐘左右,在這個段視頻的時代,馬未都以他多年的文化積澱,以及百家講壇的功底,能從眾多創作者脫穎而出是必然的。

要說馬未都突然火了,還不如說他終於大火了,他的火併非是偶然的,而是在多次小火的推動下,衍生出來必然的結果!

用一句馬未都說過的、我很喜歡的話作結尾吧:一個人的成熟在於當他的個人意願不能表達,或能夠表達但不可能如願時,他能夠心平氣和的對待,而不是怨天尤人。


戲曲說


馬老博學多才是公認的,不再贅述,比起談了太多的收藏,如今的馬未都更愛聊的是他的觀復貓——這是20只被他收養在觀復博物館中的經歷各異的貓,馬未都讓它們當了館長,還給它們蓋了辦公室,藍毛毛、雲朵朵,他們都有各自的名字,有各自的職位


觀復博物館開始有貓是從2003年起的,到現在總共20只。



為了這20只觀復貓,馬老居然給他們蓋了一間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貓辦。裡面有黃花梨的辦公桌,紅木的凳子,桔木的椅子,鐵梨的條凳,每間宿舍門按照11種各不相同的明式壺門設計,裡面還鋪著兔毛褥子。

有一次百萬英雄答題,馬老當撒幣俠,還帶著他的貓官們一起上鏡,很是幽默。

馬老懂貓,觀復貓是馬老最好的陪伴,願馬老身體健康,萬事順心


中國掙能量


馬未都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嚴謹的語言表達方式,豐富的知識又兼趣味,以及特有的京腔,越來越被更多人接受和欣賞。馬先生的走紅,並不是突然而是循序漸進的。主要原因有兩條:一是個人的綜合能力,二是善於運用媒體力量。


馬先生不僅僅是位收藏家,同時也是古董鑑賞家、編劇作家、歷史學家、脫口秀節目常客等等,人們從他身上學習更多的人文歷史收藏知識。同時,馬先生洞悉古今,讓觀眾從樸實的道理中瞭解人生真諦,宣揚是正能量,其內容或雅或俗,或大或小,談的都是有血有肉的經歷,百姓喜聞樂見。

二十年前,馬未都先生以一己之力創辦中國第一傢俬人博物館:光復博物館。 如今,馬先生公開宣稱:我要將所有的東西全部捐贈,一件不留。 此話一出,驚駭世人,那些價值不菲的藝術品,說捐就捐了!


馬未都說:人生有三個階段,年輕時趨利,中年趨名。到了名利有了,第三個階段就是安放靈魂。大部分人到了名利階段就走不動了。我不希望我這個年齡,還在為錢做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