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怎么突然红了,他是怎么红的?

旷野的呼声刘坤


在迷影君看来,马未都的如今的“文化网红”(纯粹描述,无贬义)的身份,与他常年活跃在媒体社交网络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如今再提到“马爷”,更为人熟知的是他艺术品收藏家的身份。

但其实马未都并不仅仅只是一名文物收藏家。

早在上《百家讲坛》声名远播之前,马未都就已经是一名京圈文化届的杂家了。

一方面让他积累了不少文化界的人脉经验,另一方面,也让他建立了与文化圈子密不可分的关系和地位。

要知道,在当年,冯小刚还只是一个刚入行的美工呢,而与马未都合作的却已经是郑晓龙这样的中国影视圈最顶级的大腕呢。

但对于马未都来说,他最纯粹的热爱还是艺术品收藏。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马未都投身收藏行业,半生经营,至今个人藏品已有数千件(套)。

1996年,他做出了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进入新世纪以后,马未都从《百家讲坛》之后,开始出入不少的电视栏目。

到了最近几年,自媒体的火热,马未都也开始试水网络平台,不仅对立出品了网络脱口秀栏目《嘟嘟》,更是常年做客《圆桌派》等文化类综艺节目。

而在这些节目里,马爷无一例外的能够与各行各业的嘉宾侃侃而谈,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观点分析,跟一些大家名流们聊文化、聊艺术、谈谈历史里的点点趣闻。

从收藏家、到观复博物馆馆长,再到文化圈的老炮儿,自媒体上的红人,马爷绝对是行走的大百科全书。

可以说,马未都的成功,既离不开他多种职业素养的积累,让他拥有的精明的眼光和洞察力,同时也离不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多年的知识涵养。

毕竟在这个知识焦虑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渴求获取知识。

对于马未都先生这样的智者,当然没有道理不红啊!


迷影映画


现在的网红都是小鲜肉,偶尔有一个老腊肉红了您是不是不适应?

小鲜肉红得快消费的也快,就像上了蒸锅的螃蟹,马上就能红,但很快就会被沾上姜汁趁热消费在肚子里了。

马未都其实二十年前就红了,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他成功的经历就像一本教科书,读懂了马未都,你也能成为成功者。

1、他第一次该红没红是因为情调高。

八十年代马未都是一个成功的文艺青年,写过小说,编过剧本,当时的文艺作品虽然讲究跟工农兵相结合,但是当时的作家属于高级知识分子,与群众有距离。所以作品火了作者没火。所以想火还要降低姿态“接地气”。

2、他第二次该红没红是因为圈子小。

马未都可以说是最早走进了收藏圈,与古玩贩子们摸爬滚打。不但挣了钱还增长了学问。他是最早出书的人,他的《马说陶瓷》指导了无数人走上了收藏之路。由于他的聪明智慧在古玩商圈里鹤立鸡群,比他入行早的老玩家都变成了听他讲课的小学生。 古玩圈受众群体毕竟太小,即使你名声大噪也不会有太大的社会影响。现在马未都开始进军文化,文化是全社会的需求,他又做得风生水起。马未都天资聪颖又好钻研,不论干哪一行都能成为领军人物。

3、他第三次红遍全国是因为媒体炒。

马未都的大红大紫是因为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上》讲收藏。那时候收藏风气逐步盛行,全民收藏热渐渐兴l起,马未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十年前,电视媒体是精神生活中的重要舞台,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电视的讲堂就是造神的神殿。

马未都的口才出众,深入浅出,风趣幽默,抓住了观众。

十年前,马未都站对了风口,赶上了风头,又张开了翅膀,于是登上了神殿,他不火都难。

4、他第四次红透网络是因为方式好。

今天的电视媒体正在转向网络,看电视变成了看手机。打开《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都能看到他的各档节目,一来是他有多年电视节目的积累,二来他携手新媒体团队进军融媒体。既有传统媒体给他做背书,又有网络运营团队给他做推广,所以他胜过了年轻的网红。

马未都抓住了机会,站对了位置,利用了天分,努力的学习,如果你读懂了马未都,你红的比他还早,“出名趁年轻”。


于鸿雁老于


人生有三个阶段,年轻时趋利,中年趋名。到了名利有了,第三个阶段就是安放灵魂。大部分人到了名利阶段就走不动了。我不希望我这个年龄,还在为钱做事。【马未都】

马爷,不是突然红了,而是一个红了四十年的斜杠传奇。


今天的马爷,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名宿,很多人从2009年的《百家讲坛》才开始了解他;其实不然,在这之前他早已经功成名就,蜚声宇内了。

一夜爆红的草根作家

马未都,是军人大院的孩子。1966年,马未都小学四年级,遭逢文革,只好辍学;从此一生饮马江湖,学历永久地停止在小学四年级。

跟随父亲下放到五七干校,那是马未都一生最茫然无措的岁月。在做钳工、车工的日子里,马未都痴迷读书。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他读领居家的《红楼梦》可以到饭不吃、觉不睡的地步,就是靠着这份痴书劲儿,马未都读出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80年代初,文学热,全国三个青年,两个半搞创作。 马未都因为人瘦毛长,故取笔名瘦马。1981年马未都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小说《今夜月儿圆》。写的是一个车工被车间女神爱上的故事。 文学被禁锢十余年后,刚刚开闸放水,全民沸腾。 当时《中国青年报》的发行量500万份,马未都的《今夜月儿圆》就成了最顶级的爆款。



马未都从此一炮而红,从一个铣床工人逆袭成了全国最知名的大作家。 大火之后,读者来信雪片般从祖国大地扑面而来。 马未都后来说:当时,我想一封封回信的,后来我发现,这根本无法完成,因为光看信都要用掉半年时间。

1990年,正是中国文坛牛气冲天的时候,也因此成为了国人挤破脑尖也要进去的名利场,马未都辞职了。时年马未都36岁,人生最好的十年都献给了中国文学事业。

海马影视,名利双收

在影视圈马未都发现其和文学圈别无二至,又是另一个名利场,马未都的散人性格,无法适应,只好又中途退出。

从此中国再无作家瘦马和编剧马未都的踪迹,只有一个脚踏自行车,走街串巷收破烂的“闲人”马未都。

收藏家马未都

1966年到1976年,古董是中国人的负资产。 谁家有古董,谁家受牵连。 除四旧时,很多人拿棉被包着古董,砸碎了往垃圾桶扔。

80年代国家出于发展外贸的考虑,才恢复了向民间收购古玩旧货。

马未都赶上了收藏捡漏最好的时代,马未都单位8点上班,马未都每周两次六点出门。骑着自行车,挎着大黄包,链条都蹬红了奔玉渊潭公园东门,去赶古董早市。

在这期间马未都认识了王世襄、海岩、李翰祥等收藏大拿和他们无疑都成了莫逆之交。

马未都的收藏趣事:

  1. 为弄清各个历史时期陶瓷的特征,马未都天天去故宫。 古瓷馆光线不好,马未都每次去,总带手电筒。管理员都对他起疑心:这个小眼睛,每天拿着手电筒,琢磨啥呢? 一天,他跟工作人员说展厢里的一个瓷瓶有人动过。工作人员说:别逗了,我天天在,没人动。马未都又说,不信,你去问问其他人。 工作人员一问,果然头天她倒班时有人为拍照动过它。回来跟马未都说:你神了嗨,你咋知道的。 马未都小眼一眯虚:我天天来,天天看,只能看到这玩意儿的一面,里头那一面我看不着,现在我看着了,就说明肯定有人动了。
  2. 马未都刚成家的时候,攒了1600块钱块钱准备买台彩电,在王府井看到一组四扇屏,钧瓷内镶,古朴风雅。马未都砍了半天价,正好1600块钱买了下来,扛着四扇屏回家了。 过了几年,他在上班,老婆给他打电话:咱家被贼洗了! 马未都跑回一看,新买的电视让人抱走了,四扇屏还在。 马未都乐了:这贼,没文化太可怕! 警察来了,见他还乐颠颠的,警察不解:这瘦猴,有病!从没见过被偷东西了,还乐成这样的。 马未都一听,接着乐,还说这贼真特么忒仗义。 很多媒体称马未都:京城玩家,玩家嘛,轻松,洒脱,不那么正经,就像他本人。
  3. 1998年,李翰祥打电话马未都,想转给他一批古家具。 下午双方约见面,李翰祥了给他一份清单,罗列了十几件有年份的硬木家具,还标了价钱,准备第二天具体谈。 第二天一大早,北京晚报登出消息:李翰祥猝死。 原来李翰祥与马未都见了面后,就直奔拍摄场地,到那儿拍了一个镜头就猝死了。没想到这十几件家具,就成了李翰祥和马未都最后的念想和记忆。 李翰祥儿子来了,马未都说:这些东西都托付给我了,这是缘分,我不讲价,照单全收。
    别人收藏是价,马未都收藏的是情!
  4. 2013年,荷兰一个老人想转让一批数目庞大的藏书票。 可全世界不少收藏家去了,老人愣是不卖。 得知消息,马未都立即乘坐飞机赶过去。见到荷兰老头第一面就说了两句话: 我想建一个藏书票馆,只是想用来存放这些藏书票。 就是这两句话,打动了荷兰老人。 收藏的最高境界,不只是交易,更是在交心。 办完手续,老人转过身来,泪流满面,这些小小的藏书票,是老人一生的故事,也是老人一生的记忆。 人终会归于尘埃,可记忆不会。 马未都用飞机把3.2吨的12万张书票运回了北京,履行承诺,专设藏书票馆。
马未都在1997年,成立了第一家私人博物馆,也是民办博物馆中唯一一家盈利的博物馆。在1998年其开办的中国门窗展,更是迎来了当时国家领导人李瑞环的亲切接见。

今天的观复博物馆,已经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厦门等城市开办得有六家分馆,也于2007年实行理事会管理,马未都是首任馆长。并在2010年对外公布,其名下所有藏品在百年后全部捐赠,一件不留。

马未都在一次接受杨澜的采访时说,一个真正的藏家,对待文物的看法都是聚散有时的。

他因此得来包括冯小刚、王朔等朋友的一句戏语——马爷,牛逼!

传统文化的布道者

今天的中国,是媒体传播的世界。马爷自《百家讲坛》家喻户晓后,其参与录制和主持的节目,《铿锵三人行》《收藏马未都》《都嘟》等传播度和口碑都极佳。他的微博、头条等社交平台,更是粉丝千万。

马未都已经不再仅仅只是一个古董收藏家,更是一个文化名宿,一位中华传统文化的布道者。


家居观止


我开始知道马未都先生以及他的私人博物馆是从他上“百家讲坛”开始。他在“百家讲坛”这个科教类的栏目上讲收藏,先后讲了瓷器、家具和杂项。这个题目挺杂的,不算太好讲。马先生不同于那些大学里面的教授们,他幽默,并结合自己丰富的阅历,在讲述的过程中夹杂了很多有趣的经历和经验,不仅有知识性,还有趣味性。

参观过观复博物馆。里面的家居馆和门窗馆,在国内绝对是一流的。开放式的布展以及系统的展品。当时还赶上一个特展。本来以为一家私人博物馆不会有太大的实力,有基础展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还有能力搞特展,说明手里的东西真不少。

还有,自己经常会看凤凰台有一个叫“锵锵三人行”的谈话类节目。窦文涛插科打诨,节目比较轻松。马先生经常做嘉宾。节目中他展现出是一个阅历很丰富的人,对于中国社会明白、透彻。窦文涛的“圆桌派”也经常见马先生身影。

马先生自己也经常出镜。固定节目有广西台的鉴宝节目。这个节目倒没怎么看。再有就是自己做的“观复都嘟”,一个谈话类节目,涉及到的题目也广泛。但不管题目多广泛,最后都能回到收藏上,展示自己的藏品。我喜欢“都嘟”这个节目是因为他讲述很多传统的东西,很多我们已经没了或忘了或根本就不知道的事情。不能自己亲身经历了,听听故事也好。

马先生现在很红,根源在于自己扎实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以及自己热爱的行业被社会所认同。时代啊!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任何人的“红”,不管是突然爆红,还是从微红到红的发紫,其中有偶然因素更多的是必然因素!

想知道马未都先生为什么“突然红了”?首先要知道马先生有哪些厉害的地方!

马先生有三点很突出1.文学修养和审美很高!2.文物鉴定和看人能力特别强!3.三观正,有追求!

我觉得第三点特别重要,马未都先生的偶像是毛主席,他说毛主席的精神一直在激励他!这一点我很认同!马先生有一颗“红心”!他混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过什么负面消息,很让人敬重!

马先生对于八零九零后来说,可能还有一点陌生,其实在六零七零后的眼中,马未都其实早就是个“红人”!

因他发表过不少有名的文章,其中《今夜月儿圆》于1981年在《中国青年报》发了一个整版,这款报纸的发行量在当时至少500万份!

我在报社和出版社工作过许多年,对版面比较了解。一般来说文学类版面只有大家、名家才能占整版。一般的二、三流作者发表作品,全是多人拼版,或者直接找个边条塞上。在1981年能在《中国青年报》发整版,了不起!

马先生是怎么走上收藏这条道路的呢?那是因为马先生有经济头脑,懂得未雨绸缪!并且他是大院子弟对文物的价值有种天生的敏感!换句话说他把住了时代财富的脉搏,赶上了一个好时候!

据说那时候你帮别人搬个煤球,没准主家就能随手送个青花碗当酬谢,当时一个碗能值多少钱?到现在能值多少钱?说出来吓死人!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王世襄老先生,他是马未都的老师,那时候马未都为了学收藏鉴定三天两头往人家里跑,一来二去王老先生被他坚韧的精神感动,时间一久马先生便得了真传!

这个王世襄老先生有多厉害呢?王世襄老先生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如果你想学收藏这类的真实学问,王世襄老先生的著作你是绝对绕不过去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有高人指路!后来的路马先生自己走出来了!

他出书“玩”出了境界,到中央电视台录了专题节目,建博物馆,自己开专栏,上有央视宣传下有网络推广,马未都不红才怪呢!这些其实都是未雨绸缪、水到渠成的事!

“老梁”梁宏达讲过一个故事,介绍马未都鉴定能力有多厉害:有一个收藏家说自己有一对老物件,紫檀木的柜子,分开两间房放着。

马先生分别进两间屋子,仔细看过东西,感觉东西很对,都是老物件,有收藏价值!收藏家说我这是一对,您开个价!因为一对东西稀罕,比单个东西的价值大的多!对方希望马先生开高价!

马先生听对方这样说就笑了:我不能给你一对的价钱,你这不是一对!高低不一样!对方一听大吃一惊就问:你眼睛像尺子一样厉害能量出来?马先生说如果高低一样你不就摆一个屋子里了吗?

这事听起来像个笑话,其实说的是马先生已经到了“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境界!

马未都先生曾说过:人生有三个阶段,年轻时趋利,中年趋名。到了名利有了,第三个阶段就是安放灵魂。大部分人到了名利阶段就走不动了。我不希望我这个年龄,还在为钱做事!

我觉得这几句话说出了马先生的人生境界,很值得学习!

希望他能一直“红”下去!


红色雄起




画家俞果


马未都突然红了?这问题有点莫名其妙,马未都二十年前就已经很红啊……



主要,现在的网红都是小鲜肉,偶尔有一个老腊肉红了是不是觉得有点诧异?

80年代,马未都敏锐的预见到收藏将是一个潜在的富矿:

全部身心投入到收藏中去,并成为中华收藏第一大家,且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2000年以后,马未都就以收藏大家的身份参加了当时非常火爆的一档节目:百家讲坛。


从此,被大江南北的收藏迷们熟知。

因为,马的知识渊博、又有亲身实践、加之口吐莲花,在电视圈内已经声名遐迩。

这些年,各大视频平台的自媒体视频火爆异常,像窦文涛的《圆桌派》,马未都几乎成了常设嘉宾。

再加上以其博物馆为拍摄地点的知识类节目:观复嘟嘟。


现在,马未都已经成为现今曝光率最高的视频节目达人。


好摄的老贺


实际上马未都这几十年里,红了好几次,只是每次红都是在一个小圈子里,并没有大红大紫,所以现在人们会觉得马未都以前从来都是不温不火,怎么突然爆红了。

1955年出生的马未都,今年已经63岁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经历颇丰。早些年里他下过乡,插过秧,回到城市又当了几年工人。25岁的时候开始写作,从工人一下子转化为文化人。

从37岁起至今,他一直在出版不少关于收藏的书籍。41岁的时候成立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可不得了,在1999年的时候,全世界二十多万文化爱好者都争相来参观。

从2008年到2009年,马未都又坐镇百家讲坛,专门说收藏界的事儿,又讲所说的内容汇编成书,得到大卖,在2008年,马未都就以745万元位列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名。

其实一直以来,马未都已经很火了,但是大多数是火在幕后,比如电视制作,比如收藏界,比如文艺圈等等,百家讲坛应该是挺火的了吧,但还算是有些小众。

近两年,马未都在优酷网的赞助下,办起了《都嘟》脱口秀节目,每集20分钟左右,在这个段视频的时代,马未都以他多年的文化积淀,以及百家讲坛的功底,能从众多创作者脱颖而出是必然的。

要说马未都突然火了,还不如说他终于大火了,他的火并非是偶然的,而是在多次小火的推动下,衍生出来必然的结果!

用一句马未都说过的、我很喜欢的话作结尾吧:一个人的成熟在于当他的个人意愿不能表达,或能够表达但不可能如愿时,他能够心平气和的对待,而不是怨天尤人。


戏曲说


马老博学多才是公认的,不再赘述,比起谈了太多的收藏,如今的马未都更爱聊的是他的观复猫——这是20只被他收养在观复博物馆中的经历各异的猫,马未都让它们当了馆长,还给它们盖了办公室,蓝毛毛、云朵朵,他们都有各自的名字,有各自的职位


观复博物馆开始有猫是从2003年起的,到现在总共20只。



为了这20只观复猫,马老居然给他们盖了一间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猫办。里面有黄花梨的办公桌,红木的凳子,桔木的椅子,铁梨的条凳,每间宿舍门按照11种各不相同的明式壶门设计,里面还铺着兔毛褥子。

有一次百万英雄答题,马老当撒币侠,还带着他的猫官们一起上镜,很是幽默。

马老懂猫,观复猫是马老最好的陪伴,愿马老身体健康,万事顺心


中国挣能量


马未都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的知识又兼趣味,以及特有的京腔,越来越被更多人接受和欣赏。马先生的走红,并不是突然而是循序渐进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个人的综合能力,二是善于运用媒体力量。


马先生不仅仅是位收藏家,同时也是古董鉴赏家、编剧作家、历史学家、脱口秀节目常客等等,人们从他身上学习更多的人文历史收藏知识。同时,马先生洞悉古今,让观众从朴实的道理中了解人生真谛,宣扬是正能量,其内容或雅或俗,或大或小,谈的都是有血有肉的经历,百姓喜闻乐见。

二十年前,马未都先生以一己之力创办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光复博物馆。 如今,马先生公开宣称:我要将所有的东西全部捐赠,一件不留。 此话一出,惊骇世人,那些价值不菲的艺术品,说捐就捐了!


马未都说:人生有三个阶段,年轻时趋利,中年趋名。到了名利有了,第三个阶段就是安放灵魂。大部分人到了名利阶段就走不动了。我不希望我这个年龄,还在为钱做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