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國內外經濟形勢回顧及2018年國內宏觀經濟分析

2017年,儘管國內外形勢錯綜複雜,但國內經濟總體上實現了超預期的平穩增長,GDP同比增長6.8%。物價溫和上漲,全年CPI或同比增長1.6%,PPI增長6.3%。國際上美英加息、特朗普稅改等事件對全球經濟增長以及流動性產生衝擊,但市場對此已有較為充分的預期,總體影響趨於平緩。

2018年,中國經濟雖仍有下行壓力但相對可控,焦點從增長速度轉向增長質量。世界經濟復甦進程仍在延續給中國經濟的穩健增長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外部環境,但是中美貿易戰的打響有為其增添了些許不去定因素,囯內供給側改革與環保限產仍將持續推進,GDP增速可能小幅降至6.6%,但增長質量有所提高,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需要清醒認識到,推動當前經濟增長的動能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新週期、新動能仍需等待。

供給側改革從2016年推進至今效果明顯,過去兩年主要側重於去除無效供給做減法,但未來或將著眼於增加有效供給做加法。2018年通脹總體仍屬溫和但裂口收窄。其中,預計CPI中樞上升至2.4%左右,單月有超過3%的可能;PPI同比增長3.1%左右,前高後低逐級回落。

17年國內外經濟形勢回顧及2018年國內宏觀經濟分析

一、回顧2017:全球經濟復甦的“大聯歡”

全球經濟活動的回升力度在繼續增強。根據IMF發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3.2%,為次貸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而2017年全球經濟增速上升至3.6%,2018年進一步升至3.7%。與17年4月《世界經濟展望》中的預測相比,IMF在17年10月上調全球2017年和2018年的增長預測各0.1個百分點,歐元區、日本、新興市場國家增速預測值普遍上調(這些經濟體在2017年上半年的增長情況好於預期),在抵消了對美國和英囯的增速下調後還有富餘。

本輪全球復甦共振主要歸功於製造業的回暖,發達國家恢復情況好於新興市場國家。彼時,摩根大通全球製造業PMI處於2011年以來的高位,其中美歐日製造業復甦較好,尤其是歐元區,而新興經濟體中除了巴西與俄羅斯增長顯著外,其他主要國家變動不大。

美國:經濟持續增長,最新數據顯示,美國17年3季度GDP環比折年率上修至3.3%,好於預期,是自2014年3季度以來最強勁的表現,也是2014年以來首次連續2個季度的經濟增速高於3%。GDP上修主要是因為個人消費支出、私人庫存投資,非住宅固定投資等的增長,這表明美囯經濟增長基礎更加紮實,並已完全消化了颶風帶來的損失。製造業復甦勢頭良好,17年1-11月ISM發佈的製造業PMⅠ指數平均水平為57.4%,較1-6月上升1個百分點,失業率穩步下降,但勞動參與率仍然沒有起色。今年10月,美國失業率從去年底的4.7%逐步降至4.1%為2001年1月以來新低;勞動參與率平均水平為62.7%,仍在近40年低位徘徊。

通脹方面,美國總體呈現CPI弱、PPI強的分化格局。17年1-4月,美國CPI、核心CPI同比增速基本在2%以上,但此後出現下跌,雖然9-11月CPI同比再次超過2%,但主要是颶風以及油價上漲的影響,核心CPI則穩定在1.7-1.8%窄幅波動。從PCE來看,雖然其同比漲幅中樞較前幾年提升,但自年初至今已經連續有8個月未超過1.9%;而且聯儲更關注的核心PCE自今年一季度登頂後持續回落,已經連續66個月未超過2%。綜合而言,17年的美囯通脹尤其是核心通脹穩定升至2%還需外部條件的施壓,中性情況下,預計其2018年CPI仍然在2%左右徘徊。

歐元區:17年經濟復甦好於預期。歐元區17年3季度GDP環比增長0.6%,同比增長2.5%,高於美國的2.3%,2017年成為其自次貸危機爆發以來表現最佳的一年,儘管英國脫歐帶來一些不確定性,但歐元區經濟卻加快復甦。歐盟委員會在17年11月9日發佈的秋季經濟預測報告中大幅上調歐元區以及歐盟2017年的經濟增長預期。

製造業持續回暖為歐元區超預期復甦提供動力,歐元區製造業PMI自16年4季度至17年持續上升,17年11月製造業PMI終值60.1,為2000年4月以來新高以及1997年6月以來次高,其中德國11月製造業PMI終值62.5,為1996年以來最高水平,是歐元區經濟超預期的主要力量,同時,私人消費支出與投資增長加速,進一步推動歐元區經濟增長,此外,歐元區失業率趨於下行,其17年10月失業率(8.8%)為2009年1月以來新低,較16年底的9.6%下降0.8個百分點。

通脹方面,歐洲17年較16年有所上升,但仍然較為低迷。從17年前11個月的情況看,歐元區CPI同比增速較16年同期大幅提升,17年2月一度達到2%但之後回落並徘徊在1.5%左右;核心CPI依舊不溫不火,在1%上下波動,考慮到歐洲央行更關注的是能夠反映通脹趨勢的核心通脹數據,其支持歐洲央行漸進式退出刺激政策。17年歐洲通脹面臨的問題在於,失業率雖然趨於下行且接近次貸危機前水平,但長期高位不利於薪資增長從而無法較好的傳導至通脹,綜合而言,歐元區通脹全面上行還尚需時日,中性情況下,預計2018年其HICP同比增長1.5-2.0%的概率較大但考慮到PPI的上漲,GDP平減指數或有所上升將會抬高名義GDP增速。

日本:那時的經濟持續復甦但無明顯起色。日本17年3季度GDP環比折年增長1.4%低於2季度的2.6%,連續笫7個季度保持擴張;同比增速(1.7%)則創下近8個季度的新高。上述增長已經是日本自2001年4月以來持續增長時間最長的週期,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來看,出口由於17年前10個月保持1.6%的平均增速,對經濟的拉動力趨升;作為其此前重要增長引擎的公共投資在3季度開始下降;由於工資增長乏力,私人消費以及住宅投資均有所下降。考慮到公共投資指標的領先性、2018年出口增速面臨高基數影響回落可能性很大以及CPI增長乏力等因素,日本經濟面臨一定挑戰。

次貸危機後,在安倍“舊三支箭”與“新三支箭”等政策的推動下,日本通脹有了一定的起色,2014年5月CPI同比增速一度衝至自1991年以來峰值(3.7%),此後通脹水平一路回落至低位運行,17年10月大幅跌落至0.2%。CPI與核心CPI同比增速近30個月均維持在0.8%以下,而且今年兩者走高部分要歸功於2016年同期的低基數。從更全面的GDP平減指數來看,在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動PPI回升的背景下,其在2016年3季度至今年2季度連續4個季度負增長,今年3季度增長也是因為去年同期低基數的貢獻。考慮到基數效應走弱,實際結果低於上述預期的可能性較大,從近幾年走勢中可以看出,安倍經濟學期望達到的刺激通脹效罘根本沒有出現,擺脫通縮邊緣仍需要等待。

新興市場國家市場與國內經濟:17年經濟觸底回升。主要國家中,中印繼續引領增長,東盟和韓國經濟保持較好增長勢頭,俄羅斯和巴西走出衰退並加速增長,南非雖保持小幅增長但總體較為低迷,新興經濟體總體向好的過程中依然存在隱憂。從好的方面來看,通脹溫和使得新興經濟體貨幣政策繼續保持寬鬆狀態;同時,大宗商品價格回升以及全球經濟前景向好有利於改善新興市場國家外部需求。全球流動性收縮以及對大宗商品需求回落可能帶來的衝擊仍然是那個時間點上關注的要素,同時還要提防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如巴西和南非的政治局勢可能會影響經濟復甦進程。

國內經濟方面:韌性增強但新週期與新動能仍需等待。2017年,儘管國內外形勢錯綜複雜,但國內經濟總體上實現了超預期的平穩增長,預計GDP同比增長6.8%。首先,在再通脹效應的支撐下,企業盈利好轉,資產負債表得以修復,資本開支相對穩定。其次,棚改及因城施策等因素推動房地產銷售與投資好於市場預期,從而利好於中上游產業以及下游部分消費行業。同時,物價溫和上漲,全年CPI或同比增長1.6%,PPI則在供給側改革、環保限產以及需求溫和復甦等因素的推動下保持較高水平,預計全年增長6.3%。國際上美英加息、特朗普稅改等事件對全球經濟增長以及流動性產生衝擊,但市場對此已有較為充分的預期,總體影響趨於平緩。

17年國內外經濟形勢回顧及2018年國內宏觀經濟分析

國內工業增加值增遠好於市場預期。17年1-11月工業增加累計增長6.6%,預計全年增長6.6%,好於去年末市場一致預期(5.6%)。一方面,下游需求溫和復甦帶動工業生產向上,17年前11個月PMI生產指數均值(51.6%)。明顯高於去年同期(50.2%);另一方面,供給側改蘋與環保限產(尤其是冬季供暖期間)一定程度上抑制工業生產,PPI同比增速全年或達到6.3%左右亦推動企業總體上加大開工,此外從以PPI平減後的實際利率水平看,17年也處於低位。

二、預測2018: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國內經濟難免迎來陣痛。

第一,穩增長和改革之間關係的處理,難度很大。

過去這些年,中國經濟之所以在達到很大體量之後,仍然可以高速增長,主要是吃了佔據了三個有利的制高點。第一,是當期應該完成的城鎮化(包括房地產、基建設施配套);第二,是改革開放之前被歷次政治運動耽誤的城鎮化;第三,是未來10年的城鎮化。

至少在房地產行業上,我們不僅還了舊賬,幹了目前應該乾的,還透支了未來10年的。國家發改委旗下一個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中國規劃和建設的縣級以上新區達3500個,規劃和建設的房屋可以安置34億人口。如果加上已經建成的房屋,中國的城鎮足以裝下全世界的“城鎮人口”。

如果看清楚了過去十年高增長的動力之源,就知道在目前經濟體量相當於日本兩倍的情況下,繼續保持6.7%的增長速度有多難。有報道稱,當前已經有過半省份的“固定資產投資”超過了GDP,投資率達到了100%以上。僅廣東、江蘇、山東、河南、四川、河北6省2017年的投資計劃就達到了32萬億元以上。

在當前增長模式下,為了維持高增長和比較充分的就業,就必須繼續搞大基建、搞大投入。這樣,必然影響“去產能”和“去槓桿”。最終,經濟質量必然不會太高。以目前為例,M2同比增速仍然維持在GDP的1.7倍左右(貨幣超發1.7倍)。有了貨幣超發,資產價格就下不來,房價也就會繼續堅挺,搞實體經濟的人必然不安心,利潤率也不會高。

第二,去槓桿、去產能非常艱難,稍有不慎就帶來“國進民退”。空前的城鎮化,帶來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等行業空前的產能。在鋼鐵、煤炭等多個領域,中國的產量都接近或者超過了全球的一半。但我們只有14億人口,不可能為100億人建房子,所以舊模式的增長極限已經到來,去產能是必須的。另外,中國非金融企業的債務率也接近全球最高水平,雖然2016年不斷提出去槓桿,但債務率仍然在上升。

歐美日的去槓桿、去產能是通過經濟危機完成的,這種市場化的方式雖然痛苦,但相對公平,而且快速。我們往往通過計劃來完成,這樣避免了經濟大起大落,但負面作用也是顯著的:耗時長,最終往往對國企有利、對大企業有利,對民企、中小企業構成傷害。

比如2016年的去產能,最終帶來鋼鐵、煤炭等價格飆升,其漲價的結果由全社會分攤,部分投機客則通過炒作“黑色系”大發其財。展望2017年,去產能會有新的進展,但“去槓桿”恐怕仍然很難有大的進展。

第三,真正的苦日子或從2018年開始

2017年對於中美歐來說,都是換屆之年。美國在年初,中國在年底,歐洲貫穿全年。對於這三大區域來說,這次換屆都意義重大。比如歐美的換屆,可能帶來全球化的全面見頂。中國的換屆,將增強改革的動力、決心。

預計從2018年3月開始,中國的改革將有新一輪動作,經濟轉型的攻堅戰或將全面展開。遇到經濟困難就放鬆貨幣、刺激樓市股市的做法,可能被放棄,轉而深化“去槓桿”、“去產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

若如此,則樓市將繼續高位橫盤、成交清淡、整體上庫出現反彈,股市則將進入一個相對痛苦的時期,貨幣政策可能繼續收緊,財政政策繼續積極,失業率或會反彈,局部的小泡沫會被主動引爆,經濟增速可能近一步下調。事實上,以目前中國的經濟體量,有超過4%到5%的增速就非常好了,通過提高質量一樣可以解決就業問題。

中國經濟的轉型最終將完成以下幾大轉變:

第一,投資主體由國企、地方政府轉變為民企、外企;

第二,經濟的推動力量從“大基建+出口”轉變為“民間創業潮+國內消費”;

第三,從“印鈔票的時代”轉向“印股票的時代”,M2同比增速跟GDP同比增速的比值壓縮到1.2倍以內,A股實施IPO註冊制、估值全面跟國際市場接軌。

預計我們不能實現以上三大轉變,資產價格會繼續虛高、大城市房價將繼續飆升,匯率將出現較大幅度貶值,貧富差距將繼續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