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都把「文藝型爸媽」逼成了焦慮

上個世紀80年代,文學熱和哲學熱席捲中國,激盪著人們的思想和審美之堤。薩特、海德格爾、馬爾克斯、普魯斯特……這些名字不僅代表著思想的獨立覺醒,也代表著自由而豐富的多元文化。如今,那些年接受薰陶的文藝青年,已為人父母,他們不得不面對自由與升學之間的複雜而艱難的抉擇。

現實都把“文藝型爸媽”逼成了焦慮

"我也很無奈"成為不少70後、80後家長的真實寫照。個性發展和學校教育就像是天平的兩端,顧此失彼是常態,平衡雙方則是難上加難。這種焦慮和不滿瀰漫在這些家長們的家庭教育之中。"你發現,你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所裹挾。各種各樣的教育補習宣傳,家長群和老師群裡的暗自較量,來自朋友間無形比較和長輩的殷切叮囑等等,都讓這些父母們開始質疑自己的教育觀念是不是過於理想化。"

越來越多的"文藝"家長處於"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掙扎之中。

一方面,隨著整體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年輕的家長們對教育的意義和實質有了更長遠更深刻的理解。充分認識到孩子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對其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想以更多的自由來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另一方面,來自社會各方的壓力卻令他們不得不放棄自己做堅持的教育理念,甚至向"唯分數論"屈服妥協。

一位80後的母親坦誠地說:"我也想帶孩子到中國古動物館去看三葉蟲化石和恐龍蛋,到自然博物館去看天堂鳥的羽毛和尼安德特人的頭骨,到故宮博物院去看清明上河圖和女史箴圖,到軍事博物館去看陸軍的99A坦克和火箭軍的東風31核導彈武器系統。但是這些在升學和考試面前似乎一無是處,語數外化物生政史地才是真正能幫助孩子進入一所好學校的籌碼。"

著名社會學家斯賓塞曾告誡我們,"教育中應該儘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 然而,孩子們的自我探尋卻往往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跳躍的難以把控過程。現實的升學壓力似乎並不給予孩子們自我探尋的機會。

從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首次提出:"中小學要從'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到今天,二十五年的時間過去了。在學校裡仍然隨處可見是考試成績排行榜,關注學生考分、評比、獲獎等顯性成果,忽視、淡漠了學生在學校中的生存狀態與生命質量的提升。

著名教育家葉瀾說,"中國從來不缺聰明、有潛質、可成為尖端人才之人,缺的是把潛質變成現實的發展。"即使在改革開放已40年的今天,依然存在著有教書無育人、有知識無生命,不真正把孩子作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來看待的問題造成了教育的根本缺陷:把豐富複雜、變動不居的世界與人類簡化為知識傳遞的活動,把它從整體的生命活動中抽象、隔離出來,導致學習缺乏生氣與樂趣,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失去對智慧的挑戰和好奇心的刺激。

那麼,面對巨大的外在壓力與真實的內在需求,家長們應該如何平衡這種矛盾與衝突呢。

首先,仍要明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和培養學習的興趣仍是應該方在教育的核心地位。只有讓孩子對理解世界產生興趣,才獲得學習的長久而持續的動力,在能獲得學習的自主性與持續性。這是課業成績和學習能力的基礎。

其次,可以通過培養能力來對抗壓力。學習能力的獲取常常並不只是在課堂中,而是在觀察世界、探索世界、不斷提問、不斷反思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旦能夠學會在生活中獲得了思考、總結、分析等良好的學習能力,那麼孩子課業上自然也能得心應手。

最後,在緊張的學習中輔之以輕鬆、趣玩、科學的產品也是不錯的選擇。好的娛樂休閒產品實際上將世界和人類社會的複雜屬性濃縮到了小小的載體之中,而孩子們可窺斑見豹,一葉知秋。以此作為認識世界,獨立思考的鑰匙,從而打開學習的興趣的大門。

鋼琴其實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隨著科技的發展,學習鋼琴的方式也越來越前衛。比如用數碼鋼琴的藍牙功能,連接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的樂譜app,孩子可以不再拘泥於傳統教材,彈奏更多、更新的歌曲。有些app甚至還支持伴奏以及自動糾錯功能,使鋼琴學習充滿趣味,讓孩子遠離智能手機、電子遊戲和電視,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以下兩款支持藍牙連接的Roland數碼鋼琴無疑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FP-30體積小巧,音色出眾,性價比極高。

現實都把“文藝型爸媽”逼成了焦慮

RP102提供傳統的立式外觀,帶來鼓舞人心的聲音和觸感,配備先進的功能,不需要調諧或定期維護。

現實都把“文藝型爸媽”逼成了焦慮

另外,在2018年6月1日至6月20日期間入手 Roland 鋼琴,可憑藉序列號*兌*換* Bandzo app 一個月免/費/試/用(兌換日期:6月1日至7月20日),即刻擁有6000多首音樂學習用的高品質正版伴奏和琴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