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2500年:原始佛教的宗教哲學思想2

佛教2500年:原始佛教的宗教哲學思想2

" 十二因緣" 語,是佛陀根據自己對人生現象的觀察而建立起來的。實際上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往往是難以成立的。例如," 無明" 指不明事理,並不能作為行為產生的唯一的原因。" 無明" 和" 行" 產生的前提是有精神和肉體的人身,而佛陀則把這種關係顛倒了。可見,佛陀提出" 十二因緣" 說,並不重視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而是將他所理解的苦及苦因構成一連串因果環節,從而說明人生流轉於生死苦惱之中。人們只有信仰佛教、嚴格修行才能滅苦得到解脫。" 十二因緣" 說實際上是對" 四諦" 說的進一步說明和發揮。

原始佛教的" 十二因緣" 說為後世佛教徒所繼承,並有了重要的發展。

如後來的小乘佛教以這一學說為基本思想,提出了" 三世兩重因果" 理論,即以無明、行兩支為過去因;識、名色、六外、觸、受五支為現在果;愛、取、有三支為現在因;生、老死兩支為未來果。人在這三世間的因果系列中輪迴,脫離了這種系列便得到解脫。

五蘊說。五蘊即五陰,蘊,意為積聚、類別。五蘊意指五種類別的因素,包括色、受、想、行、識。原始佛教認為,眾生是由五蘊結合而成的。《雜阿含經》(卷二十)說:" 恰如支節集合而名為車,如是僅依蘊而有眾生之名雲"。這裡以車的部件集合為車來比喻眾生是由五蘊的聚合而形成的。

原始佛教又將五蘊分成兩大類別,一是色,相當於物質因素,包括" 四大"(地、水、風、火)和由四大構成的感覺器官等;二是受、想、行、識,相當於精神因素。這四蘊又合稱為" 名"。有時為了突出識的精神作用,又將識與名色並立。這五種因素各自獨立存在,不僅名獨立於色,而且名中的受、想、行、識也獨成一類。五蘊具有變易無常的特點。《雜阿含經》(卷一)說:" 當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如是觀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彼一切皆無常"。這就是說五蘊在時間(過去、未來、現在)、空間(內外、遠近)和形態(粗細、好醜)上都是變化無常的。原始佛教認為,五蘊依因緣關係互相結合," 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雜阿含經.卷二十》)識以名色為條件,名色以識為條件,它們相互聯繫而發展。

原始佛教把構成眾生的因素分為名、色,即精神和物質兩類,但對它們之間的關係說得很模糊。在佛經中,有時強調名與色是平行的,有時又認為識起決定作用," 一切依識而生"。不過,原始佛教既然認為名與色互為條件而結合,那麼不可能說物質是由精神派生的。

佛教2500年:原始佛教的宗教哲學思想2

輪迴與涅槃。佛陀宣揚" 輪迴" 思想,認為人(有時亦指眾生)處於不斷的生死輪迴之中。輪迴的形態有六種,即天、人、阿修羅(魔鬼)、畜生、餓鬼、地獄(地獄中有生命的物類)。生死輪迴是由於" 業" 的作用。" 業" 意指人的行為,有善、惡之分。佛陀認為,人死五蘊散,但人生前行為的影響(業果)並不消失。它的力量(業力)會重新聚集五蘊形成新的生命轉世。

轉世生命的形態由業的善惡所決定。行善業者,死後入天堂或轉生為人;行惡業者,則入地獄或轉生為畜生等。業所造成的生命輪迴經三世循環過程。

現實人生的貧富壽夭,是由前世業的善惡所決定的,而今世業的善惡又決定來世的生活狀況。如此循環不盡。佛陀的輪迴說強調人現實狀況是由生前的行為所造成的,而不是由神所決定的,這就是帶有反對婆羅門教神創說和種姓至上的意義。

佛陀雖然把生死輪迴分為六種好壞有別的形態,但他認為輪迴在本質上都是痛苦的。人只有擺脫輪迴,達到涅槃,才是真正的幸福。

涅槃,意譯圓寂,滅度等等。它是指一種斷滅輪迴,擺脫一切慾望、煩惱、痛苦的絕對寧靜的精神境界。《雜阿含經》(卷十八)說:" 貪慾永盡,瞋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涅槃"。涅槃是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標。不過,一般教徒修行還只能達到較涅槃低級的阿羅漢果(也是指一種斷滅輪迴的境界),而只有佛陀才達到了涅槃境界。

原始佛教認為,涅槃作為人生歸宿的最高境界與現實世界是有本質區別的。達到涅槃,不僅擺脫外在客觀事物,而且也擺脫了人的主觀感受、理智等,在"寂滅" 中得到快樂和幸福。而現實世界中的一切東西都是變化無常、" 皆假非真、樂少苦樂"。可見,原始佛教認為唯有涅槃這種精神境界才是唯一真實的存在,這就帶有明顯的唯心主義傾向。

無常與無我。" 無常" 是佛陀關於事物運動變化的學說," 無我" 則是有關靈魂的學說。

佛陀認為,世界一切事物和現象都處在運動變化之中,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即所謂:" 諸法無常" ," 諸行無常"。據《雜阿含經》(卷十)記載,佛陀曾用奔流不息的河水來比喻現實世界物質東西的運動變化," 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恆河大小暴起,隨流聚沫,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維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 佛陀指出,物質東西(諸色)因其" 無堅實" 即非牢固存在的原因,所以在時間、空間和形態上都是變動不息的。

漢譯《那先比丘經》所載比丘那先的話,也表達了這種思想。那先說,牛奶從牛身上擠出後,經過若干時間,就會變成凝乳,由凝乳又變成奶酪,再由奶酪變成酪油。凝乳、奶酪、酪油和牛奶並不是同一種東西,但都是從牛奶變化而來的。佛陀的" 無常" 說把事物的存在看作是一個不斷髮展變化的過程,否認有永恆不變的東西存在,具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但是,佛陀的辯證法思想也有其侷限性。他重視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對其原因則分析不夠。在他看來,事物是由於其互為因緣即因果聯繫才得以生滅變化的," 若生此則生彼,若滅此則滅彼" (《中阿含經》卷21)。比丘那先也說:" 人和事物的持續變化也就是這樣,一種產生了,另一種就死亡了,(死亡)和再生乃是同時發生的" (漢譯《那先比丘經》)。佛陀僅從事物外部尋找運動變化原因,而忽視了事物內部對立面的矛盾和鬥爭。此外,佛陀雖然肯定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變化和發展的,但又認為在涅槃中則是一切靜止、永恆和無變的。這就說明,他們的學說既有辯證法思想,也有形而上學的傾向。

佛教2500年:原始佛教的宗教哲學思想2

佛陀認為世界上不存在永恆不變的東西,這種理論必然會導致對我(靈魂)或神的否定。他提出" 諸法無我" ,即對客觀世界來說不存在著一個主宰者("法無我");對主觀的人來說也不存在一個起主宰作用的靈魂(" 人無我")。《中阿含經》(卷二十)說:" 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我當無我,當無有,彼一切非我有"。這段話明確否定了神我的存在。

在神我問題上,印度思想界其他學派的看法大體可歸為兩類:婆羅門教、耆那教、生命派主" 常見" 說,即認為存在著永恆的精神原理或靈魂,雖然他們對靈魂有不同的理解。順世論主" 斷見" 說,認為人由物質" 四大" 構成,人死一切皆滅。佛陀的" 無常" 說否定神我的存在,但在這方面並沒有順世論那樣徹底。因為佛陀仍主張業極輪迴,人死後業力能重聚集五蘊,形成新的生命轉世。他也沒有否定自在天(按,婆羅門教主神)的存在,雖然他把自在天貶低為是受自己業力支配的生命體,並沒有創業的力量。佛陀的" 無常" 理論取" 斷見" 說與"常見" 說之" 中道" ,是對這兩種對立思想妥協的表現。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靜寂在佛教教義中被稱為三法印。印即印信,意思是合乎這三種學說的就是佛法。只要掌握了它們,就好像有印信一樣,可以判斷一切。

佛陀逝世後約一百年間,他的弟子基本上遵循他所創立的教理和戒律。

大約在公元前4 世紀,佛教內部對教理和戒律的理解上開始發生分歧,逐漸形成許多派別。佛教進入所謂" 部派佛教" 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